首页 > 文献资料
-
健康教育对高危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影响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对父母养育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家庭为中心,与医疗相结合的干预模式,以指导教育父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法,对63例高危新生儿及家长进行跟踪追访,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64例同龄正常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性(进食、大/小便、睡眠等)、主要抚养人提供的软环境(进行早期干预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家中提供的硬环境(活动空间、玩具、图书、小床等)等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示良好的效果.结论以家庭为中心,与医疗相结合的干预模式,从指导教育父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法,对父母的养育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
社区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服务及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
目的 提高社区儿童保健人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健康发展,协助父母建立儿童保健服务意识,改善母亲养育行为.方法 选取干预地区200例母亲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对照地区200例母亲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社区健康干预,比较两组对于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儿童童养育各项知识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率为97.5%,对照组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率为8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健康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父母建立儿童保健服务意识,改善母亲养育行为,提高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能力.
-
欠发达地区婴儿抚养者育儿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欠发达地区婴儿抚养者育儿行为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来改善婴儿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婴儿全面健康发展.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项目地区的两个县,对当地婴儿抚养者进行育儿行为的问卷凋查.结果 共调查 668 名婴儿抚养者,定义及格线为总分的 60% 时,调查对象的育儿行为及格率为33.53%,抚养者在五项育儿行为方面的平均总得分为 33.00 分 (满分为 68分).抚养者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育儿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婴儿抚养者的育儿行为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今后的干预工作中应采取适宜的宣教方式进行合理的、有侧重的引导.
-
农村3岁以下儿童母亲养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关爱儿童活动中母亲养育儿童行为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促进项目地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人口比例(PPS)抽样法在我国西部9省农村项目地区分别进行基线和终线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及构成比和率的比较.结果 2001年基线调查和2005年终线调查表明,母亲用铁锅做饭、饮用开水、食用碘盐和单独为儿童做饭的比例分别从2001年的88.9%,76.5%,61.1%和54.3%上升到2005年的94.4%,86.4%,83.3%和61.7%.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6~8个月添加鸡蛋比例和9~11个月添加豆制品比例分别从2001年的4.9%,31.8%和7.1%上升到2005年的13.0%,47.6%和10.9%.结论 项目干预措施使3岁以下儿童母亲养育行为有了很大改善.
-
养育行为与理念对婴儿肥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抚养人养育行为和理念与婴儿肥胖的关系,为婴儿期肥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79例肥胖婴儿为病例组,81例正常体重婴儿为对照组,进行体格测量与评价,对养育情况问卷调查后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两组抚养人在婴儿每天运动练习(抬头、翻身等)、抱婴儿时间<6h、认为肥胖不好、理解婴儿行为等方面的养育行为和理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理解婴儿的行为表现、抱婴儿的时间、哭闹时安慰方式为婴儿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婴儿抚养人养育行为和理念影响婴儿的摄入量与能量消耗,进而影响婴儿体重的增长,是婴儿早期肥胖的影响因素.
-
母亲养育行为与儿童健康状况的关系
目的:了解常山县母亲养育行为的现状及与儿童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2003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儿保门诊体检的2岁以下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其母亲的养育行为.结果:4个月内全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2.49%、42.43%和15.08%;适时添加辅食率为67.69%;2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以生长迟缓为主,检出率为1.13%,肥胖检出率为8.73%,贫血检出率为42.23%.结论:常山县母乳喂养率、适时辅食添加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总患病率较低,而贫血患病率仍较高;婴幼儿喂养指导应将合理、适时添加辅食与母乳喂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应从围产期开始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应注意改变家长观念,指导家长在重视营养的同时预防儿童肥胖症.
-
北京市城区儿童家庭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评价促进亲子教育模式对北京城区婴幼儿家庭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3月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石景山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4~11月龄婴幼儿2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40例和对照组130例.干预组在常规儿童定期体检中对家长个体化技能指导和咨询,并每月1次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对照组儿童及家庭仅接受常规儿童健康检查与指导,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家庭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情况.结果 270例儿童中完成研究者194例,失访者基本资料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在家庭养育行为和养育态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的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的频率82.7%要高于对照组为66.3%,当孩子对小东西感兴趣时73.5%干预组父母要高于53.1%对照组父母会更多地引导孩子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区促进亲子教育模式对改善近期北京市城区婴幼儿家庭养育行为和养育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
农村地区0~3岁儿童看护人养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为今后相关干预提供资料和建议.方法 2015年3-4月对河南省某自然村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和参与性观察,内容包括喂养、健康、发展、管教、早期教育等.访谈进行现场录音,并记录关键节点和观察内容,后期进行文本转录、归类编码及内容分析.结果 父母均外出打工,祖父母作为第一看护人的情况较普遍.看护人育儿观念落后,养育知识和技能匮乏,表现为儿童喂养和健康上有误区,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片面、狭隘,家中没有适宜的图书和玩具,没有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没有进行充分的亲子互动.结论 农村地区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不利于儿童发展,亟需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
-
幼儿家长保健知识及养育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幼儿家长对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儿童养育行为现状,探讨行之有效的卫生宣教模式和工作指导方向.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家长的一般情况、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儿童生活习惯.结果:文化程度影响家长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家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影响其养育行为;受欢迎的宣教方式是园所的专题讲座.结论:全社会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普及;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采取适宜、易接受的多种宣教方式;扩大受教育面,提高受教育率,规范家长养育行为,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
健康教育对贫困农村母亲养育行为影响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儿童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方法:在选定的一个经济中等项目县和经济状况相似的一个非项目县(对照县)中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改良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对母亲或养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用频数分布描述健康教育干预覆盖情况,比较项目县和对照县母亲养育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数,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项目县有效问卷213份及对照县有效问卷201份.项目县97.2%被调查儿童母亲接受了有关养育儿童方法的健康教育;项目县比对照县有较多的母亲通过村医、宣传画、书刊杂志及父母学校获取育儿知识,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项目县儿童母亲养育知识态度行为得分高于对照县,经成组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项目县儿童父亲参与管教孩子及经常与孩子一起玩儿的比例、父母管教孩子态度一致的比例均高于对照县(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农村2岁儿童母亲的养育行为.
-
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
听到孩子哭声后经常表现出厌烦;50%以上父母会经常关心孩子哭闹原因,在孩子哭闹时经常抱起孩子,经常抚摸、搂抱孩子或逗引孩子,经常对孩子说话.结论 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对孩子有较好的照顾和情感交流行为,但在母乳喂养和孩子睡眠习惯培养方面存在误区,应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时改善父母的养育行为,以更好地促进新生儿成长.
-
移动健康教育对家长养育行为及儿童健康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究移动健康教育对家长养育行为及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4所幼儿园儿童及其家长共442对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是否使用贝聊APP分为对照组222对、观察组220对.对照组按常规于学期初行健康教育讲座1次,并提供咨询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贝聊APP给予持续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家长养育行为,儿童的饮食行为、运动与作息、疾病与用药的变化.结果 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家长的养育行为,儿童的饮食行为、运动与作息、疾病与用药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移动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有利于提高家长养育行为,从而改善儿童健康行为.
-
陕西省南部贫困农村婴幼儿养育行为现状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陕西省南部贫困农村地区18~30月龄婴幼儿养育行为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其风险因素.方法 基于我国陕南农村地区1 243个婴幼儿及其家庭调查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婴幼儿、监护人和家庭层面剖析贫困地区家庭婴幼儿养育行为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1)67.34%的样本婴幼儿监护人为母亲,10.62%的监护人为高中及以上教育;2)“昨天给儿童讲故事”,“陪孩子唱歌和陪孩子玩游戏”的比例分别仅为13.68%、38.37%和39.90%,而“有时或经常打孩子屁股”的家庭高达90%以上;3)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能否上互联网、监护人是否有手机以及家庭房屋价值和监护人的养育行为间均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 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的养育行为.
-
北京市城区婴儿养育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婴儿养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社区应用的促进依恋关系发展的保健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养育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市2个城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70名4~11月龄婴儿家庭进行基线研究,分析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婴儿母亲平均生育年龄为(30.46±3.56)岁;父母文化程度以大学及以上者为主(父88.52%、母89.63%);婴儿主要带养人以祖辈为主(57.99%).2)68.20%和35.34%的家庭不能满足婴儿接触大自然和与他人交往的需求;53.76%的家庭很少陪婴儿看书;51.36%很少鼓励子女做稍有难度的活动;84.82%急于帮子女解决问题.3)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陪伴子女时间越少(P=0.003),但养育敏感性和一致性(OR=3.51,95%CI:1.55~7.94)越高;生育年龄越大的母亲对婴儿哭闹更敏感(趋势x2=7.42,P=0.010)、更为关注婴儿健康(x2 =6.94,P=0.008)和饮食(x2=4.23,P=0.039);核心家庭经常带婴儿接触大自然(OR=1.95,95%CI:1.10~3.46)和家庭养育态度一致(OR=3.91,95%CI:1.26~12.14)的比例更高;主要带养人为祖辈的家庭经常与婴儿亲密接触(x2=5.14,P=0.023)、定期带婴儿体检(x2=5.17,P=0.026)的比例更高,而经常带子女接触大自然的比例低(OR=0.46,95%CI:0.26~0.83).结论 目前北京市城区婴儿家庭存在不利于亲子关系发展的养育态度及行为,表现为给婴儿提供接触大自然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陪伴婴儿阅读少、过度保护与过分限制等问题.应针对不同家庭类型、母亲生育年龄、文化程度特点和主要带养人等因素进行咨询指导,摸索适宜的促进婴儿期良好亲子关系发展的保健模式.
-
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相关家庭养育现状研究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养育现状,为进一步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儿童养育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460名6月~3岁儿童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在养育行为方面:有15.2%的家庭曾经体罚过儿童,不能满足儿童接触大自然和与他人交往需求的家庭分别占34.6%、53%,有31.3%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1h,53%的家庭当儿童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帮忙解决,43.3%的家庭很少设定儿童玩的时间.母亲自身特征方面: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陪伴儿童时间越短(x2 =0.153,P=0.001);母亲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者,更易鼓励子女自己做事(x2 =4.423,P=0.035),较少体罚儿童(x2=5.432,P=0.02);母亲生育年龄越大,陪伴儿童时间越长(x2=0.150,P=0.002);母亲生育年龄≥30岁者,经常对子女的需求立刻满足(x2=4.948,P=0.026);家庭结构方面:核心家庭经常带子女接触大自然(x2 =7.632,P=0.007)、家庭养育态度(x2=4.557,P=0.033)一致性方面更高.结论 目前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家庭中存在一定不利于儿童早期发育的养育态度和行为,需针对性的开展家庭养育教育,以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现状,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
社区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服务及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
目的 为了提高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质量,该次主要对社区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服务及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将2015月-2017年2月进行社区健康干预的儿童保健服务对象以及母亲选取100名作为实验组,并且将没有实施社区健康干预的母亲及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育儿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改善母亲的养育行为,对其实施社区健康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父母对儿童保健的认识,使得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效果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