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2-2014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质量评价

    作者:王玉明;崔燕

    目的 对甘肃省基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质量进行评价,并为规范其调查处置及报告撰写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4年甘肃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流调报告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52起暴发事件的流调报告,普遍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不系统、不深入的情况;食品卫生学调查侧重于一般卫生学调查,对暴发原因调查开展相对较少;部分事件定性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力度不够.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质量从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挖掘、实验室检验结果解读等方面均有不足,因此还应在稳定队伍的同时加强培训,做好人员及知识的储备工作.

  •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作者:付萍;刘志涛;梁骏华;戴月;刘成伟;朱姝;郭云昌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分别占38.0% (437/1 151)和58.1% (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 一起误诊致输液反应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作者:曹力;杨慧宁;梁慧;刘丽萍;王鲜平

    2008年3月,医院某病区发生了6例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出现寒颤、发热,有暴发输液反应的发生.通过回顾性分析这起暴发输液反应的处理过程,建立正确的处置流程,降低其潜在危害.

  • 黑龙江省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

    作者:高飞;张剑峰;张洪洋

    目的 通过分析2015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情况、流行病学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年黑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4起,累计发病396例,住院147例,无死亡病例.暴发事件集中发生在6-10月,其中8月报告起数及发病人数多,10月住院人数多;单位食堂是发生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学校;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植物类食品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网络,规范上报程序.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和高发食品的监测,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宣传力度,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 黑龙江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

    作者:张剑峰;高飞;李敬晶

    目的 通过对黑龙江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黑龙江省2016年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黑龙江省共报告3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407例,住院174例,死亡1例.暴发事件集中发生在4月、6月、7月和8月,其中6月发病人数多,4月住院人数多;宾馆、饭店(包括游轮、火锅店、烧烤店)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家庭;致病微生物及毒素类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动物类食品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高发因素和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有针对性地加强食物烹饪及储存等方面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 2014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赵岚;张洪洋;高源

    目的 分析2014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黑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4年黑龙江省共监测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0起,发病482人,死亡3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其中以6月和9月多;单位食堂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家庭;天然毒素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植物类食品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食品的监控,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 2012~2017年临汾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梁红云;张重辉;赵艳红;王三桃

    目的 了解临汾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7年临汾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应用SAS9.4的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7年临汾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9起,发病610例,死亡2例.5~8月为暴发事件的高发期,占事件总数的49.37%.暴发事件主要分布在平川县区,占总事件数的74.68%;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占总事件数的92.41%;致病因子明确的有22起,首要为有毒化学物质,共发生12起,其次为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占事件总数的6.33%,致病因子不明确的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72.15%.结论 临汾市2012~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较高.

  • 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倪文思;王秀琴;袁秀娟;裴迎新;高伏龙;李蕾

    目的 分析2010 - 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 对2010 - 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0 - 2016年宁夏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9起,发病1 272人,住院106人,死亡4人.平均每年报告事件数18起,报告事件发病数10人以下为主,占79.1%(102/129) .发病高峰集中在二、三季度,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49.6% (64/129) .主要致病食品是植物、动物类,分别占38.8%(50/129) 和37.2%(48/129) .报告事件致病及引发因素以不明因素为主,明确致病及引发因素中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加工不当引起,分别占30.2% (39/129) 和15.5% (20/129),食堂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引起,其他场所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结论 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二、三季度高发,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致病和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华

    [目的] 分析普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4年普洱市疾控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回顾性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普洱市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有70起,发病2215例,年平均发病率8.59/10万,死亡37人,总体病死率为1.67%.报告事件发生数和病例死亡数多的为动植物性暴发事件,分别占57.14%和86.47%,主要由食用野生蕈和误食有毒动植物引发.报告事件发病病例多为微生物性暴发事件,占发病病例53.95%.沙门氏菌和旋毛虫是主要致病微生物.家庭、农村宴席和学生、工地食堂是暴发事件高发场所.[结论]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控制策略应以降低野生蕈中毒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为主,重点管控农村宴席和学生、工地等集体食堂,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率.

  • 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作者:张睿;梁效成

    目的 分析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探讨制定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2012-2016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场所和致病因素等变量进行统计. 结果 2012-2016年甘肃省共报告食源性暴发事件233起,发病2 528人,死亡12人、病死率为0.47%;事件多发生在7-9月(107起),占报告总起数的45.92%;发生场所以家庭多(123起),占报告总数的52.79%;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事件报告多(75起)、占报告总数的32.19%,微生物性暴发引起的发病人数多(1 300人)、占发病总数的51.42%;导致死亡主要是化学性致病因子(7人)、占死亡总数的58.34%. 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以有毒植物性为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被农药和鼠药污染的食品;建议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及农药和鼠药的监管.

  • 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

    作者:杨军鹏;陈安明;马菊红

    目的 分析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描述分析2011-2015年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结果 2011-2015年白银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28起,暴露人数1 047人,发病346人,无死亡病例,年均罹患率为33.05%;发生场所以家庭居首位,共11起、占39.29%,宾馆饭店、工地食堂和学校食堂也是易发场所;暴发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二季度多;已查明致病原因中微生物是主要因素,发生事件起数占总数的28.57%,罹患率为32.49%,其次为植物性和化学性因素造成. 结论 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根据其发生规律、特点和致病原因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学校、工地等集体食堂和宾馆酒店、农村宴席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

  • 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作者:崔燕;梁效成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方法 对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所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甘肃省共报告食源性暴发事件81起,发病1 089例,死亡17例,病死率1.56%;报告事件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其中5月多;中毒场所以家庭多,占总报告起数的55.55%;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多,分别占总数的45.68%和69.51%;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多,占总死亡人数的94.12%. 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以细菌性为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建议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及农药、鼠药的监管.

  • 两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典型案例报告

    作者:金少华;孙永;杨步财;翟光富;徐粒子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包括食物中毒)中毒原因(病原)的确定一直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自2010年以来,安徽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不明原因”中毒事件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约占1/4~1/3),这与食物中毒诊断标准[1]中规定的“必需从中毒食品、加工环境和病人生物样本中检出一致的病原物质,且能解释病人症状表现与发病,方可作为中毒原因(病原)”有关.本文报告的两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案例,在中毒原因(病原)确定方面,基本满足了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