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渗湿明目疗法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型黄斑水肿研究

    作者:左韬;赵磊;张祝强;孙东

    目的:初步探讨“渗湿明目疗法”治疗“阴虚阳亢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眼科的“阴虚阳亢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4例(34眼),疗程1 ~23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渗湿明目疗法”治疗,包括针刺日1次、直流电血栓通离子导入、天麻钩藤饮化裁方中药汤剂口服,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1个月、2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观察治疗后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1个月、2个月的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8±0.09)、(0.27±0.15)、(0.38±0.07)、(0.42±0.14),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1个月、2个月患眼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分别为(515.42±213.66) μm、(498.45±179.66)μm、(381.34±109.86) μm、(271.34±79.46) rm,治疗10天后CM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后黄斑水肿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渗湿明目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阴虚阳亢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能够促进黄斑水肿的吸收,治疗后眼压正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改善视功能的作用

    作者:胡琦;徐锦堂;冯广忠;崔浩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占 36.9%~ 69.4% [1],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是近年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有效手段。我们对 35例氩激光治疗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了随访分析,现总结如下。

  • 黄斑分支静脉阻塞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韩梅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的荧光造影改变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90例91只眼MBRVO患者的荧光造影照片,分析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部位及特点.结果:MBRVO占同期分支静脉阻塞的14.0%;阻塞部位以黄斑颞上支多见,占71.4%;动静脉交叉呈正交叉者为98.9%;黄斑水肿发生率为93.4%;出现缺血改变占16.5%;对侧眼出现静脉阻塞者为5.5%.结论:MBRVO的发病与BRVO的病因及受累部位相似,视力预后取决于其并发症的程度及范围.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氩激光光凝疗效分析

    作者:余梓逵;何乃珍;周绍荣

    目的:评价氩绿激光治疗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利用波长514.5nm的氩绿激光格栅样光凝黄斑水肿患者24例24眼,光斑直径100~200μm,曝光时间0.Is;需作象限性光凝者在黄斑光凝完成后再进行.平均随访10.8±3.5个月,期间观察黄斑水肿消退情况及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结果:24眼中16眼黄斑水肿完全消退;14眼视力改善,7眼视力不变,3眼下降.结论:氩绿激光格栅样光凝对于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有效.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地形图

    作者:刘玉莲;森敏朗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所致黄斑水肿的图像特征,监测黄斑水肿的变化,探讨BRVO所致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凹1mm直径范围(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OCT对17人17眼发病后3个月以内、继发于BRVO的黄斑水肿患者行视网膜地形图检查,对图像进行分类并随访观察,将初诊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黄斑水肿范围及程度的不同将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地形图分为3种类型,视网膜地形图对黄斑水肿的轻微变化非常敏感,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OCT的视网膜地形图可有效地观察BRVO所致黄斑水肿的范围及程度,并可用于监测黄斑水肿的发展以及治疗后水肿的变化,早期BRVO(发病后3个月以内)所致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

  • 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改变

    作者:韩曙霞;郑曰忠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平均面积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23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26例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患眼和健眼的FAZ平均面积,应用差数t检验、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并与其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FAZ平均面积为0.83±0.48mm2,健眼为0.36±0.06mm2,经统计学比较表明患眼FAZ平均面积大于健眼(t=4.53,P<0.01).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FAZ平均面积为0.52±0.14mm2,健眼为0.39±0.07mm2,经统计学比较表明患眼FAZ平均面积大于健眼(t=4.67,P<0.01).两组患者患眼的FAZ平均面积有显著性差异(t=3.15,P<0.01),表明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FAZ平均面积大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患眼FAZ平均面积;两组患者健眼的FAZ平均面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53,P>0.05).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患眼视力与FAZ面积呈负相关(r=-0.683),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患眼视力与FAZ面积无相关.结论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FAZ平均面积较健眼扩大,也大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患眼FAZ平均面积.

  •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疗效分析

    作者:庄宪丽;王皓月;赵琳;李炳震;封康;韩亮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内出血、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视网膜下出血(SRH)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33例(3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以中心凹视网膜内出血、中心凹SRD、中心凹SRH、三个变量为基础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观察其与BCVA的关系.根据治疗前SD-OCT检查有无中心凹处SRH将患者分为SRH(-)组及SRH(+)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的变化.结果 SRH(-)组,经平均2.3次IBV注射治疗后,BCVA及CMT均明显好转;SRH(+)组,经平均2.0次IBV注射治疗后,虽然CMT较前明显下降,但BCVA无明显提高;两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P=0.001).结论 黄斑中心凹SRH是IVB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眼底形态学变化

    作者:周祁;华慧娟;毕燕龙;王惠英;荣翱

    目的 从眼底形态学角度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72例(72只眼)随机分为复方血栓通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分支静脉相对直径(d/D)和眼底出血相对面积(a/A)的测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0.01),d/D值均明显减小(P<0.01),且均无组间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a/A值均明显缩小(P<0.01),但治疗后血栓通组a/A值(4.11±2.46)明显比丹参组a/A值(8.36±2.73)小(P<0.01).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能有效提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的视力、缩容迂曲静脉、促进出血吸收.

  • 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

    作者:路璐;黄健;李晓琼;安刚

    目的 观察并分析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眼科诊为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40例40只眼,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激光组和联合组,观察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眼底变化情况、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的厚度以及患者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 联合组和激光组治疗后在各时间点的BCVA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BRVO可以有效地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预防新生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疗效稳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相关性分析

    作者:陶相宜;董志军;石晶;付笑笑;刘斌;张铁民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分析其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6~2009年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32例(32只眼)视网膜颞上支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一阶反应,N1、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并行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检查.结果 视网膜静脉阻塞区域多焦视网膜电图N1、P1波振幅密度下降,潜伏期延长;P1波振幅密度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差异行统计学意义(r=0.545,P<0.01 ).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准确反映发生在视网膜局部病变的位置与程度,并与视野改变具有相关性.

  • 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作者:郑瑜;沙翔垠;宋莉

    目的 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病程≤3个月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15例15只眼,给予黄斑水肿区域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光凝后随访9~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改变.结果 治疗前BCVA为:0.34±0.18,治疗后3、6、9个月BCVA分别为0.55±0.15,0.67±0.12,0.68±.0.13,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MT为:(451.53±147.38) μm,治疗后3、6、9个月CMT为(284.33±96.91)、(228.73±72.78)、(213.40±63.24) μm,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可以有效改善或稳定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且损伤小,可以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作者:景娇娜;刘肖艺;陈曦;丁宇华

    目的 对比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探讨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临床回顾性系列研究.将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BRVO合并ME的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mfERG和OCT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mfERG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BCVA为0.115 ±0.062,治疗3个月后增加至0.290±0.08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4,P<0.05).治疗前平均CMT值为(482.00±136.86)μm,治疗1月及3月后分别减至(410.22±135.43) μm和(306.44±73.55) 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3.562、2.917,P<0.05).治疗后1月及3月,mfERG 1环P1波的振幅密度显著提高,隐含期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区域P1波及N1波的振幅密度和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隐含期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有效提高BRVO合并ME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改善黄斑及病变区域视网膜的功能.

  • Meesmann角膜变性1例

    作者:郑曰忠;贾桂芹;时冀川

    Meesmann角膜变性是一种罕见的角膜上皮营养不良性疾病,我们在临床上曾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张××男72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3天就诊.右眼视力0.5,左眼0.06.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上皮层内可见有多个灰白色卵圆形点状糠屑状病变,均匀分布、大小相近;后照法显示为细小透明的囊泡状斑点,荧光素染色阴性,角膜基质层及后弹力层正常.双眼晶体皮质轻度混浊;右眼底正常;左眼底可见视盘正常,颞上支静脉阻塞,静脉纡曲扩张并伴有大片火焰状出血,黄斑区有少许出血和水肿.临床诊断:双眼Meesmann角膜变性,左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双眼老年白内障.经治疗6个月后,角膜病变无改变,视网膜出血吸收,视力恢复至0.2.

  • 动静脉鞘膜切开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作者:李光辉;陈伟民

    动静脉鞘膜切开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近年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新方法,国内外有少量的报告.现就我们手术的1例报告如下.

  • 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星;于建春;孙庆祝;周丹英;沈健

    目的 研究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发黄斑水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无锡市九院眼科确诊的21例21只眼,患者行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病变情况,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3个月有3例予以补充光凝,4例给予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6个月16例(76.19%)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6例(76.19%)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无1例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 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BRVO可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同时可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预防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早期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淑娜;杨连洲;朱艳;黄昌雪;王杰

    目的 探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85例85只眼,使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早期视网膜光凝治疗,光斑反应为Ⅲ级.术后连续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视网膜光凝前及光凝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激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视力提高者分别为41例(48.24%),62例(72.95%),78例(91.76%),76例(89.41%),80例(94.12%);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治愈的分别为62例(72.94%),73例(85.88%),77例(90.59%),81例(95.29%),82例(96.47%);治疗前黄斑区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为(607.89±176.31)μm;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02.72±176.32)μm、(420.15±152.40)μm、(352.13±145.21)μm、(348.21 ±138.56)μm、(325.82±127.80)μm.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t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氪激光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激光治疗有显著疗效,术后6个月病情基本稳定,效果明显.

  • 格栅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作者:臧冬晓;刘哲丽

    目的 观察532 nm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治疗效果,对比行黄斑区格栅光凝与未行黄斑区格栅光凝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 对2014年1~7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回顾性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只眼,A组15例行无灌注区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黄斑区格栅光凝治疗;B组15例单纯行无灌注区视网膜激光光凝, 观察治疗后1、3、6个月的黄斑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A组治疗前黄斑区中心凹厚度(573.20±155.34)μm,治疗后1、3、6个月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分别为(534.40±151.94) μm、(415.26±120.19) μm、(286.13±81.38)μm,治疗后较治疗前黄斑水肿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黄斑区中心凹厚度(585.86±160.19) μm,治疗后1、3、6个月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分别为(568.80±159.04) μm、(525.20±143.49) μm、(426.20±116.46)μm,治疗后较治疗前黄斑水肿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间比较,1个月时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无差异,3、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内两组均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黄斑区格栅光凝能有效地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行无灌注区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预防新生血管形成.

  • 视网膜分支静脉并同组分支动脉阻塞一例

    作者:魏广川;孙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但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的发生率较少,BRVO合并同组BRAO则尚未见报道.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研究新进展

    作者:丁小燕;李春芳;吕林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e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是一种以静脉阻塞引起的眼底血管疾病,累及黄斑部者可严重影响视力.1877年,Leber首次报告了这一疾病,并描述了其眼底心变.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作者:姜世怀;王晓莉;乔岗;王科;李建全

    目的 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特征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7年10月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观察资料的18例(18只眼)BRVO合并RD的病例,采用常规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6例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合并黄斑裂孔的患眼行内界膜剥离,术后1、2周,1、2、3、6月随访,平均随访4.8月,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眼压、玻璃体后脱离,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于术中均发现裂孔,单个孔、多发孔各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7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例,黄斑孔5例,黄斑孔中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例,合并黄斑前膜2例.18例中发现纤维血管膜生长的15例,玻璃体不完全性后脱离粘连牵拉视网膜的12例,黄斑水肿6例,其中合并黄斑前膜2例.BRVO发生于颞上的6例,鼻上6例,上半侧3例,颞下2例,颢上合并颞下1例.18例中术后视力提高12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下降3例,术后佳矫正视力HM3例、0.1-0.39例、0.3以上6例.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的16例,2例于硅油取出时发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填充C3F8后视网膜复位.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较复杂,术前眼底情况不明确,视网膜裂孔及多发性裂孔的发生率较高,多数病例玻璃体后脱离不完全粘连牵拉视网膜,且合并纤维血管膜的增生,玻璃体手术或联合手术是适合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