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几个值得商榷的产科病名

    作者:喻万芳;刘兴琼

    针对教科书中某些产科病名,定义不够准确,概念含混不清的现象,提出有关规范的探讨,以期得到严谨的修正,使之更完善.从而保证教科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作为指导医学工作者临床实践的蓝本.

    关键词: 产科 病名 修正
  • 中风病名溯源

    作者:杨海涛;张冬梅;谢天

    中风为古代四大顽症(风、痨、臌、膈)之首.“中风”一名始见于《素问·风论》,但与今日所论之中风却是名同实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一次提出中风的病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医方》中首次提出了“脑充血”和“脑贫血”的名称,几千年来历经衍变,由于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不一,其名称繁多、混乱,如“偏枯”、“大厥”、“薄厥”、“类中风”、“内风”、“昏仆”、“脑充血”和“脑贫血”等.

  • 阳痿病名源流与定义探讨

    作者:李柳骥;严季澜

    阳痿,先秦时期称作“不起”,汉唐时期多作“阴痿”,宋元时期医家开始从“阳”的角度命名本病,《扁鹊心书》中首载“阳萎”一名,明代周之干的《慎斋遗书》首载“阳痿”之称,并广为后世医家沿用.与勃起功能障碍、阴痿、阳萎等名称相比较,仍以“阳痿”之名为规范和普适.本病的定义,应该涵盖“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三重含义在内为宜.

  • 中医呕吐病证的病名源流探讨

    作者:陈蕾蕾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关键词: 呕吐 病名 学术探讨
  • 中医古代文献对阴疽的病名释义及辨证治疗述要

    作者:谢书睿;徐旭英

    阴疽病名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核、鹤膝风、横痃疽等,多为阴性疮肿,发于局部皮肤下,由阴痰阻隔气血、郁滞经络所致,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漫肿无头、病灶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广义阴疽;第二类是以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3]中所提“生于右股内合缝折纹间”的皮肤疮疡性疾病为代表,表现为弥漫性肿大疼痛,触感坚硬,疼痛可以牵引男性两侧睾丸,向上引及少腹部;疮面呈扇形,形似文蛤,多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继承了《刘涓子鬼遗方》的概念,为狭义阴疽.

  •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作者:贾仰民;宋康

    哮喘,中医学称之为"哮证","喘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 试谈中医外科教材的病名

    作者:张孝合;张美云;朱静伟;张述文

    根据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的五版、六版一些病名的改动,和六版教材用一些中医病名的情况,认为:因没有合适的中医病名,使用不能充分体现文献记述的病名、使用十分生疏的病名等,都不如直接用现代医学病名.

  • 疾病史研究述略

    作者:高少才

    疾病史的专篇研究在中国的发轫之作首推民国期间陈邦贤所著之<中国医学史·疾病史>,余云岫所著<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可谓古代病名研究之力作,但作为专题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大陆则有范行准所撰的<中国病史新义>,在台湾则有陈胜昆之<中国疾病史>.对于疾病史研究的范畴该文也作了简要的论述.疾病史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阐明疾病出现的规律及其应对策略.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名辨析

    作者:闫璞;王世东;肖永华;王辰光;赵进喜

    病名是疾病特征及规律的体现,确定中医病证名,在认病、识病、治疗等方面意义非凡.慢性肾功能衰竭作为现代医学定义的慢性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少有明确记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病名.近现代医家对其认识逐渐规范,其中医病名亦与“关格”切合度较高,但尚不能涵盖全部.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衷中参西”,将其定名为“慢关格”,既是对西医知识的科学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与临床甚为贴合,值得推广.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作者:蒲香蓉;武士锋;杨洪涛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西医病名,其在中医古籍中记载颇丰.由于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主要根据症状、病因、病机、病位等多种方法,故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中医古籍中牵涉的病名也复杂多样,主要有:关格、癃闭、水肿、溺毒、肾劳、肾风等.本文通过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名做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不同,西医的某一病名可对应多个中医病名,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可见,规范中医病名也是发展中医,使中医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必然要求.

  • 69个皮肤病中医病名熟悉度及中西医病名对照认可度调查

    作者:陈维文;李元文;周冬梅;张广中;张苍;王萍;邓丙戌

    目的:了解中医皮肤科医师对皮肤病中医病名的熟悉程度和中西医病名对照的认可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的委员对69个皮肤病中医病名的熟悉度以及中西医病名对照的认可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收到114份问卷,排除6份不完整问卷,共分析108份问卷。中医病名熟悉度大于90%的占46.4%,大于80%的占69.6%,大于70%的占81.2%。中西医病名对照认可度大于90%的占5.8%,大于80%的占56.5%,大于70%的占73.9%。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医病名的熟悉度与中西医病名对照的认可度存在正相关(rp =0.905,P=0.000)。结论中医皮肤科医师对常见皮肤病中医病名的熟悉程度较高,对中医病名对照的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是在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一一对应中各自病名所指代的疾病内容,尤其是中医病名的内涵,需要进一步详细的研究。

  • 鼻部病名考

    作者:李永红;汪芗;王丹;杨文婷;王惠敏;陈响;于鑫;张俞

    鼻部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与鼻部有关的病名,古代又有鼻疔、鼻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鼻息肉、鼻衄等多个相关的名称.随着时代的不同,各个病名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弄清鼻部疾病相关病名的内涵及历史沿革,对于研究鼻部疾病的发展概况,开展对该病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古代文献中,鼻部疾病的相关病名历代文献论述进行探讨.

    关键词: 鼻病 病名 考证
  • 水肿相关病名考

    作者:赵珊;严季澜

    水肿是临床常见病证。关于水肿,在历代文献中又有水、水病、水胀、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阴水、阳水等相关名称。古代文献中病名多十分朴实,有单以病候命名者、以病理因素命名者、以病位和病理因素命名者、以病性和病理因素命名者、以病候特征和病理因素命名者、以病位和病候命名者、以病位和病候特征命名者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相关名称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现今的水肿受西医诊断学的影响,定义为眼睑、头面、四肢、腹背或全身浮肿的症状,而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都为水肿病类。

    关键词: 水肿 病名 文献
  • 多寐源流考

    作者:姜德友;姜亚楠

    多寐历代病名有多卧、好卧、多眠、嗜卧等,自清代以来,各医家对多寐的认识臻于全面.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髓海空虚,阴阳失调,阴盛阳虚,心神失养,气血俱虚,脾气虚衰,湿浊内停,肝胆俱实,胆热痰扰,气血不畅,瘀血阻滞.对多寐的治疗中,中药多采用补脾利湿法、养心醒神法、清胆泻热法、益气养营法、填精益肾法、活血通窍法、扶阳振神法以及针灸疗法等治疗.文章通过查阅历代相关书籍文献,追溯多寐的病名沿革,挖掘整理古代不同时期对多寐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以冀对现代多寐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启迪.

  • 春温源流考

    作者:姜德友;王金贺

    春温作为温病的一种,好发于春冬季节,初起即见里热证候,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多样的特点,历代医家大多将其归属为伏气温病范畴.随着温病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春温的认识亦愈加深入广泛,特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下,对温病学派理论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查阅历代相关书籍文献,按历史脉络梳理春温病名,并讨论历代医家关于春温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以期对现代春温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所启示.

  • 外吹乳痈名实初考

    作者:李桃花;李宝金;祝东升;李曰庆

    外吹乳痈是指哺乳期发生的乳房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目前有关外吹乳痈的中医古代文献梳理较少。为系统整理外吹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记载,文章对外吹乳痈的病名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医家先后使用了妒乳、吹乳、吹奶、产后吹奶、产后妒乳、妒乳乳痈、吹乳乳痈、产后乳结痈、外吹、乳毒、乳吹、外吹乳等病名描述哺乳期外吹乳痈,可见中医对该病的认识至少从晋代始已非常清晰。通过对古代医籍中相关病名的分析,对外吹乳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整理分析该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 不乳儿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初探

    作者:祝东升;李桃花;赵立娜;李以良;翟臻;李巍;钟馨

    “乳痈”病名首见于晋代《针灸甲乙经》,其后《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等书中记述的乳痈可能包含不乳儿乳痈,《儒门事亲》所述可能为不乳儿乳痈,《外科启玄》首次以实例描述乳疳即不乳儿乳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可明确定义为不乳儿乳痈。其病因病机主要由风、热邪侵袭,或忧郁、暴怒伤肝,或厚味饮食,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壅而成;或湿火挟肝阳逆络,或时疫、伏邪聚结,使气血瘀滞成痈;男子乳痈则主因怒火、房欲过度损伤肝肾,使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肝经无以荣养,或胃火炽盛、中壅乳房成痈。

  • 基于医家经验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

    作者:衷敬柏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冈病机及证候特点.方法 收集公开发表的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献90篇.对文献所涉及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进行频数统计,并对证候分型进行证候要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涉及的中医病名有14种,眩晕、头痛两个病名较为公认;病因内因为精气衰退、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为情志、饮食、劳倦及房劳,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病位在肝肾,涉及脾、心、清窍、络脉等.证候分型有56个,属于单因素证候19个,双因素证候28个,三因素证候5个,不便于分类4个,包含10个实性病理因素与5个虚性病理因素,运用15个证候要素的应用组合可以包括56个证候类型.结论 高血压病中医属于"眩晕""头痛",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病机为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主要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心.共有15个证候要素.

  • 痹证探讨

    作者:毋莹玲;鲁嵬;高天旭;徐江雁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极其丰富,但各个医家对痹证的定义、病因病机、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见解不尽相同,文章通过对各个医家论述的整理与分析,认为"痹证"这一名称更符合此病本身的特点,更具有中医特色.痹证的病因病机应概括为: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三邪外袭,合而为病,正邪相搏,"痹毒"内生,导致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在治疗原则的把握上应立足于脏腑功能的调整这一根本原则,以调整脏腑来纠正人体偏胜偏衰的状态,同时根据正邪交争的状态来应用针对性的祛邪之剂.

  • 中医痛风相关病名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陆妍;孟凤仙;刘慧

    按照痛风病在中国医学史上被认识的过程,对痛风相关病名及涵义的演变进行梳理,为正确认识目前中医痛风概念及形成背景提供丰富的理论研究依据。

    关键词: 痛风 病名 疾病史
223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