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独活寄生合剂加肿痛安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2例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合剂加肿痛安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对12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以独活寄生合剂加肿痛安胶囊治疗,治疗1~3周.结果:临床治愈58例,显效28例,有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5%.结论:独活寄生合剂加肿痛安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满意.
-
独活寄生合剂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核磁共振成像积分和血清软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合剂对老年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全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积分(WORMS)和血清中软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观察独活寄生合剂治疗老年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KOA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组加用独活寄生合剂口服,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量表评分变化;用WORMS积分进行放射学疗效评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软骨代谢标志物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蛋白聚糖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WOMAC评分改善,膝关节WORMS积分减少,COMP和蛋白聚糖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寄生合剂可有效缓解老年性KOA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影像学损害,降低软骨代谢标志物含量而保护KOA软骨.
-
复方独活寄生合剂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IL-1β、IL-15及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独活寄生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独活寄生汤治疗组、强的松治疗组,每组10只,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断头取血,检测血清中IL-1β、IL-15及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L-1β、IL-15水平升高,TGF-β1水平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1β、IL-1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独活寄生合剂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IL-15的表达,上调TGF-β1的表达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一定意义.
-
独活寄生合剂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独活寄生合剂(独活、桑寄生、秦艽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处方中的药材进行了鉴别;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在TLC图谱中可检出川芎、当归、防风、秦艽、杜仲、细辛、白芍的特征色谱;蛇床子素在0.466~3.600 μg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5.4%.结论:所建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本品的质量控制.
-
HPLC-ELSD法测定独活寄生合剂中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独活寄生合剂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HPLC-ELSD法,Alltima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16:84),柱温:30℃;流速:1.0 ml·min-1漂移管温度:109℃,气流量:3 L·min-1.结果:研究表明,点样量在2.64~10.56μg时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97%,RSD=2.0%(n=5).结论:本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本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独活寄生合剂中杯苋甾酮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独活寄生合剂中杯苋甾酮的含量,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方法:HPLC法检测,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腈-水-磷酸二氢钠(22 mL∶100 mL∶1.55 g)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43 nm.结果:杯苋甾酮与其他组分分离良好,线性范围3.08~24.68 mg*L-1 (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0%(RSD=1.63%,n=6).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
-
独活寄生合剂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 对独活寄生合剂中当归、川芎、茯苓、熟地黄的定性鉴别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结果 薄层斑点清晰、结果可靠.结论 薄层色谱法可用于独活寄生合剂的定性鉴别.
-
独活寄生合剂薄层色谱鉴别的研究
目的:建立独活寄生合剂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对主药独活、白芍、甘草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结果:所建立的方法均能很好的检出方中药味,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无干扰.结论:薄层色谱所建立的鉴别特征及方法简便,专属性强,可以做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独活寄生合剂毒性反应1例
独活寄生合剂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方剂,其功效为养血舒筋、祛风除湿,疗效较好.但应用不当,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笔者发现独活寄生合剂毒性反应1例,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