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社会污名和歧视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兼析几类因素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污名和歧视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和途径,以及几类因素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在长沙、湘潭、宁波、杭州、深圳、东莞六个城市共抽取815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1)社会污名和歧视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2)期望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应对方式在污名和歧视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迁移前的充分准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相关,有利于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4)消极应对方式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相关,可以预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应对技能的迁移培训机制和做好迁移前的充分准备,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
中学生专业心理帮助有效性、归因方式与心理污名关系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并研究心理健康素养各构成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抽取382名初高中生,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知识测量、污名化量表、心理疾病病因观问卷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问卷为工具。结果:①对短文主人公主要问题的识别在人口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污名化与归因(r=0.353,P<0.01)和有效性(r=-0.140,P<0.01)上也存在显著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内因(U=0.051,P<0.01)、外因(U=0.048,P<0.01)和有效性(U=0.050,P<0.01)对污名化有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各构成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尤其是污名化会导致中学生对专业心理帮助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问卷在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
目的:修订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问卷(SSPPH),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依据Corrigan对污名的定义,把寻求心理帮助的公众污名量表(SSRPH)和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合并,并通过对大学生访谈补充了5个公众污名项目,形成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预测问卷.在天津市大学生中两次取样300人和1820人,分别进行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检验SSPPH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修订后的SSPPH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与所在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5.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二维度模型,各拟合指数分别为x2= 138,df=31,x2/df=4.45,CFI =0.96,NFI =0.96,NNFI =0.90,RFI =0.89,RMSEA=0.05.SSPPH总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总分呈负相关(r= -0.70,P<0.01).SSPPH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70 ~0.73之间.结论:本研究修订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满足今后国内有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
皮肤科医生对性病患者的污名印象与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皮肤科医生对性病患者的污名印象与歧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参加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的皮肤科医生,依照报到顺序按约1∶ 5的比例进行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匿名的横断面调查,了解其对当前性病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性病患者的污名印象和歧视情况,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现场发放问卷171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应答率为80.7%.对当前性病现象的看法中,94.9%的皮肤科医生认为"性病患者同样享有平等就医权利",而赞成"患者以外的其他人也应对性病现象负有一定责任" 者仅为47.8%.在所列举的6种对性病患者污名印象中,皮肤科医生认为突出的是"认为其行为不检点"(28.3%).在导致感染的10种常见行为原因中,皮肤科医生对"主动自愿从事性服务业"的性病患者歧视现象明显(68.8%),而相比之下对 "遭遇性侵犯等被迫原因"(6.5%)和"非性交途径的其他污染"(4.4%)所致感染者的歧视程度则较轻微.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已婚、职称低、三级医院、专科医院的皮肤科医生更易对性病患者产生污名印象(OR: 0.16~14.55),而女性、年轻、从医时间短、职称低的皮肤科医生更易对性病患者产生歧视(OR: 0.15~1.17).结论:在皮肤科医生中,年轻、从医时间短、职称低、女性、已婚、三级医院、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性病患者更易产生污名印象与歧视情况.
-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研究进展
公众污名是一种多层次、复杂的现象,是指人们对待被污名化群体的态度及行为[1],这些被污名化的群体均具有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如同性恋、艾滋病、性病及精神疾病患者等.精神疾病公众污名则指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消极的态度及行为,它已经成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大障碍[2],对患者回归社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
军人心理疾病污名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现代社会的高压力导致人们罹患心理疾病剧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选择不就医,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污名的存在.现代战争、心理疾病减员已成为战时减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了解军人心理疾病污名的现状,并提出了抗议、教育和接触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
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AIDS)污名广泛存在,污名不仅加重AIDS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削弱了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性,影响AIDS患者的治疗机会和结局,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进一步传播,污名已经成为AIDS预防治疗措施实施的主要障碍.AIDS污名在社会公众,AIDS患者,患者家属中存在不同的流行特点.减少AIDS污名干预手段可以从知识宣传,促进社会公众与患者的接触,患者自我认知治疗,改变自身观念出发.未来AIDS污名的减少和消除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
从红楼梦中的污名效应探讨污名在疾病诊疗中的社会影响
污名是贬低性、侮辱性的社会心理学标示.《红楼梦》对污名以及污名的心理学效应做了颇多描述.污名效应不但影响书中众多人物的日常生活,甚至决定了多名关键人物的命运.联想到污名效应和医学诊疗,其对患者就医的心理亦有明显的干扰;而且,污名也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故此,医院应创造一个平等、团结、宽容的就医环境和医患交流氛围,并推动政府和公共医疗卫生系统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来改善被污名者的生存状况.
-
居民就医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为了建立就医行为预测模型,提高居民就医积极性,对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应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确定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三个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相应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并以健康信念总均分、就医污名总均分、健康素养总均分为自变量,就医行为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终确定了就医行为主要预测因素模型.研究发现,不同人群的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和就医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健康信念对就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污名对就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
从医学话语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污名
我国存在西医和中医两种知识话语体系,西医占据主导地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污名形成的前提条件,民众持有的"乙肝病毒传播方式"的错误知识是污名建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去掉萦绕在携带者身上的污名是根除乙肝病毒携带者遭受歧视的关键.
-
不孕症女性污名现象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思考
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污名或歧视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不孕污名的产生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不孕污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患者社会隔离,提出相关对策对改善不孕症女性患者及其家属认知与态度,提高不孕女性心理保健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
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本文描述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的现状,指出我国主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歧视,阐述了消除我国艾滋病歧视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过程,指出我国艾滋病相关偏见和污名在艾滋病病毒流行前就已基本形成,而歧视则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而确立和强化,并分析了刻板印象、自动化思维、锚定效应、错觉相关、认知归因错误、罗森塔尔效应、"恶有恶报"、认知失调、从众心理和非理性因素等强化艾滋病歧视顽固的社会心理因素.后为逐步减少和消除我国艾滋病的反歧视"战争"制定了一组侧重于动员社会力量的战略和几个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战术.
关键词: 艾滋病(HIV/AIDS) 歧视 污名 偏见 -
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调查
目的: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对401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病公众污名总分为(5.84±1.16)分,污名分量表得分为(3.19±0.65)分,接纳分量表得分为(2.65±0.64)分;不同年级(H =49.588,P<0.001)、接触程度(t =13.172,P <0.001)、提供服务意愿(t=12.404,P<0.001)及有无心理问题(t=8.503,P<0.001)的学生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程度、年级及提供服务意愿均进入污名及接纳分量表、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得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48.6%、49.0%、31.5%。结论: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存在污名的态度,但行为上可以接纳患者并倡导为其提供帮助;接触程度、提供服务意愿及年级是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影响因素。
-
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研究一来自IAT的证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内隐污名状况.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内隐艾滋病污名进行了探讨.结果:①大学生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②内隐艾滋病污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内隐艾滋病污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结论: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上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污名.
关键词: 艾滋病 污名 内隐联想测验(IAT) -
北京中小企业雇主对精神疾病、艾滋病、慢性病患者的雇佣歧视研究
目的:考察中小企业的基本岗位需求倾向,了解雇主对精神疾病,艾滋病和慢性病求职者的雇佣顾虑.方法:选取中小企业30名雇主为被试,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结果:①50%以上的雇主认为语言技能、任职资格、工作-积极性、忠诚、与同事和睦相处、负责、沟通能力、较少请病假、掌握工作所在地常用语言、外表干净是企业的基本岗位需求.②对精神疾病求职者的雇佣顾虑主要包括工作绩效和人际关系;对艾滋病求职者的顾虑主要为传染威胁;对慢件病求职者的雇佣顾虑集中在工作绩效方面.结论:中小企业雇主对不同类型疾病求职者有不同的雇佣顾虑.
-
艾滋病污名化的内隐效应:概念抑或病状
目的:旨在探讨艾滋病概念和艾滋病人的病状及二者的交互作,H在艾滋病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在初步揭示其内隐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减小公众对艾滋病人的消极态度或偏见、改善艾滋病人的社会心理生存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结合缜密的实验设计.结果:①艾滋病概念、病状分别埘艾滋病污名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终决定艾滋病污名的形成;③在污名化过程中,艾滋病概念起主要作用.
-
肺癌患者污名感调查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肺癌患者污名感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Cataldo肺癌污名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4名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肺癌污名平均得分(71.44±20.21)分,社会支持平均得分(30.64±4.28)分,与肺癌污名呈负相关(r=-0.316,P<0.01).结论 肺癌患者普遍存在污名感受,而社会支持可减轻污名感受程度.
-
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与回顾,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结果 糖尿病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即糖尿病刻板印象的存在;医院层面,即医务工作者理解的不足;家庭层面,即家庭支持的欠缺;个人层面,即疾病隐匿困难、糖尿病并发症的困扰、生育安全的担忧.结论 糖尿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多,针对糖尿病病耻感的干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