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检出B群脑膜炎球菌

    作者:原灵;陈爱平;郭维植;林震宇;詹銮峰

    目的 查明建瓯市一例脑膜炎患者病原菌,为有效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法分离鉴定脑脊液病原菌及血清分群并用PCR技术进行检测;用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该患者脑脊液检出B群脑膜炎球菌(编号为2007-26);PCR检测CrgA基因及.SiaD(B)基因均呈阳性.2007-26菌株对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利福平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但对磺胺甲基异噁唑产生高度耐药.结论 福建省流脑病原学监测已出现B群脑膜炎球菌,这在福建省近30年尚属首次发现.流脑病例治疗可首选头孢类、利福平等敏感抗菌药物,磺胺甲基异嗯唑不适宜继续作为治疗和预防药物.

  • B 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分子大小分布和结构特性分析

    作者:赵志强;杨英英;于旭博;冯宜扬;李阿妮;方红春;乔瑞洁;吴兵;刘方蕾;谢贵林

    目的:分析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的分子大小分布和结构特性,为B群多糖类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epharose CL-4B柱层析分析B群荚膜多糖分子大小分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分析B群荚膜多糖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以C群荚膜多糖及唾液酸为对照,用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NMR)法分析B群荚膜多糖的结构,通过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15株B群菌株的粗制荚膜多糖分配系数K D值在0.60~0.76之间;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为284,与其理论重复单位相对分子质量284一致。 B群荚膜多糖是由唾液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为2→8键连接,其中不含O-乙酰基修饰。结论 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这可能是引起其弱免疫原性的重要因素。通过NMR法能够实现对B群荚膜多糖结构的快速、准确分析。

  • B群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0315不同形式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作者:李振宇;宋迎春;吴晓霞;唐双阳;余敏君;胡四海

    目的:初步探讨和评价NMB0315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及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联合免疫诱导小鼠产生的特异性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其免疫保护效果,为进一步探索NMB0315疫苗有效的免疫方法和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量制备核酸疫苗[pcDNA3.1(+)/NMB0315]和重组蛋白疫苗(pET-30a/NMB0315),采用核酸初免-蛋白加强的方法联合免疫或分别免疫雌性BALB/c小鼠,测定特异性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免疫血清体外杀菌效价,观察疫苗对感染B群脑膜炎球菌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NMB0315核酸疫苗组(pNMB0315-CpG)、蛋白疫苗组(rNMB0315-FA)及联合免疫疫苗组(pNMB0315-CpG+rNMB0315-FA)诱导的血清特异性IgG、IgG1、IgG2a及生殖道灌洗液中特异性sIgA水平在第八周达到峰值,A450值分别为(0.505±0.042、0.513±0.022、0.342±0.017、0.250±0.015)、(0.823±0.061、0.807±0.045、0.596±0.027、0.450±0.028)和(0.694±0.053、0.711±0.032、0.455±0.021、0.386±0.024),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其中,蛋白疫苗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联合免疫疫苗组和核酸疫苗组(P<0.05).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及IFN-γ水平,联合免疫疫苗组明显高于蛋白疫苗组和核酸疫苗组(P<0.05);核酸疫苗组、蛋白疫苗组和联合免疫疫苗组免疫血清在补体介导下的体外杀菌抗体效价分别为1:64、1:128和1:128,对实验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0%、95%和80%.免疫2、4、6、8周时,核酸疫苗组、重组蛋白疫苗组和联合免疫疫苗组IgG2a/IgG1比值均小于1.结论:NMB0315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包括黏膜免疫)效果从高到低为:重组蛋白疫苗组、联合免疫疫苗组、核酸疫苗组;诱导细胞免疫的效果从高到低为:联合免疫疫苗组、核酸疫苗组、重组蛋白疫苗组;NMB0315疫苗对实验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从高到低为:重组蛋白疫苗组、联合免疫疫苗组、核酸疫苗组.

  • 两年来的反向疫苗学研究

    作者:刘胜牙;徐葛林

    上世纪从减毒活菌的免疫接种到更安全的亚单位疫苗的制备,都是采用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该法要求在体外培养病原体并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方法对它进行分析.尽管这种方法在几种疫苗研制中已取得成功,但耗时长且对许多人类病原体无法研制相应的疫苗.目前,基因组法能够从在基因芯片上预测所有抗原开始设计疫苗,而不依赖其丰度,也不需在体外培养微生物.在过去几年里已被成功运用的新策略反向疫苗学已根本改变了疫苗的研究方法.本文论述了第一个反向疫苗学的例子--B群脑膜炎球菌的研究以及该法对于研制抗其他人类病原体的新型疫苗的应用.

  • 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制策略

    作者:杨英英

    脑膜炎奈瑟菌主要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脊髓膜炎和败血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现用疫苗能够控制A、C、W135和Y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感染,而由于B群荚膜多糖免疫原性弱,外膜蛋白变异性高等原因,仍无安全和具有广泛保护性的疫苗用于控制B群脑膜炎球菌的感染.目前,B群脑膜炎球菌大多已成为引起发达国家侵袭性脑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外膜囊(Out membrane vesicles,OMV)疫苗已经在控制特异性菌株爆发流行中取得了成功.然而,人们对具有广泛保护性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探索仍在继续.本文对近年来B群脑膜炎球菌基于不同型抗原疫苗的各种研制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