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创性药物研发不同阶段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在总结、归纳产学研合作模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事原创性药物研发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原创性药物研发不同阶段所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据此给出了推进原创性药物研发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建议.
-
生物医学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进展及启示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高生物医学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是推动医疗行业技术革新和升级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医学领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深度不足.本文通过总结归纳目前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产学研研究开展现状,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可结合自身学科人才优势,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寻求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注重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真正形成能够发挥整合效用的“医、产、学、研、用”的生物医学产业化技术创新联盟体系.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保证、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等成功经验,并提出了管理相对松散与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各自的职责任务、定期调研以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以促进中药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
天津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药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天津中药企业38家,有历史悠久的乐仁堂、达仁堂等老字号及中药生产企业.还有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中新药业、天士力中药集团等,位居全国中药企业前十强之中,成为上市公司.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是天津市中药行业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本市完备的中药研究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做好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在分析中药行业产学研存在问题基础上,找出产学研运作模式,做好优势互补,为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
产学研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普通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仍欠缺、实验操作和技能培训的场所和平台不足、理论与实际往往脱节等问题,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及产学研合作,建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天津中医药行业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天津市在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更好地促进科研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搭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平台,探索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社会服务是根本.好的办法是开展产学研合作.其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要将其作为高校办学理念;应根据学校类型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前提,尤其要形成若干重点优势特色学科,以此为核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应将招生、就业统一纳入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高等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实现产学研合作,自身才能真正得以发展.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
美国小企业创新药物研发促进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小企业历来被视为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在SBIR/STTR计划逾30年的高效资助下更是逐渐成为美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本文系统剖析了SBIR/STTR计划的资助流程和创新促进机制,发现其显著提高了小企业研发创新药物的数量和占比,并使得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更为紧密.基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建议从设立专门的监管服务机构、实行分阶段竞争性资助和培育协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完善我国小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激励管理.
-
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是一条已被世界各国实践所证实、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分析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解决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
-
药剂学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讨
药剂学人才在制药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制药行业对药剂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药剂学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建立的意义以及具体组织和实施的方式.
-
从转化医学角度探讨相关医学类高职院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
转化医学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新概念,全球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相关医学类高职院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并从转化医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根据相关医学教育特点,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策略.
-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医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促进作用,提出了医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产学研平台构筑、合作教育模式、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走出地方医药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等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单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换成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创新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本研究是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融人我校护理实训教学中,以解决护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重技术轻能力情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新型护理实训教学模式1.1 学——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1.1.1 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对护理的实际需求,对护理学实训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护理学基础、护理评估、专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康复护理”六大实践教学模块,实现护理实训课程结构模块化,内容层次化,增加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如《岗前培训》、《护理基本技能综合》等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补充,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课程中增加患者安全教育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护理实训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能顺利地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同时拓展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素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自主创作.包括文字类、图片类、多媒体类等教育素材等,提高护理实训教学素材的质量,使科研与教学互为相长.
-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演化路径研究 ——以医药产业为例
目的:以医药产业为例,为我国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梳理与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路径,探索其演化规律.结果: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经历了简单联合体、产学研合作的产业联盟以及产业联盟网络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相应地出台了支持、保护和鼓励政策促进产业联盟的发展.结论:从医药产业联盟演化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重视解决内部运作、信任机制、利益分配和技术共享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演化路径 产学研合作 联盟网络 -
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校办药企发展对策思考
目的:为医药高校促进校办药企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适应新形势需要,阐述校办药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分析目前校办药企的现状和不足,从观念更新、完善动力系统和评价系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等方面提出积极对策。结果对策可操作性强,实践成效明显。结论发挥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优势,有利于校办药企的发展。
-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医药产学研合作溢出的演化博弈分析
通过分析医药产学研合作知识溢出,以交易成本为分析框架,考虑交易成本,对双群体博弈以及全系统演化博弈的三个不同层次进行了演化博弈计算与分析,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弱干预和低共享的演化均衡点在仿真实验中并没有得到验证,说明所期望的低干预与高共享在实际中较难鱼和熊掌兼得.正确地干预、尊重和包容信任人才的长效互惠机制政策,可以促发知识溢出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知识交易成本.基于多方交易成本低下的产学研合作管理层的强干预和高共享策略仍是主流有效的复制动态和演化均衡策略的稳定均衡点.
-
整合高校地方资源,完善饮片产业联盟
文章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现状及经验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内医药工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并基于四川地区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当前四川地区中药饮片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完善四川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联盟的建议,为推进四川省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策略.
-
医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角色的思考
通过对比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情况,针对我国目前医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呈现出的提倡多、落实少,政府管理组织体系缺失,推动机制滞后以及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从战略高度认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典型模式,构筑运行机制,从而终实现医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国产医疗器械配置模式研究进展
医疗器械是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医疗成本和诊疗费用的关键因素.结合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产医疗器械配置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配置模式中政策研究、效益评估、产学研合作及售后服务体系共建的思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展望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和配置模式优化的主要途径.国产医疗器械配置模式的完善依赖于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及国产医疗器械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并对医疗器械效益评估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提出并实践软件技术专业“333”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联动、三层递进、三证结合”.该模式以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企业三方联动为平台,以开展专业通用项目、企业仿真项目和企业全真项目三层递进训练为抓手,以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印度信息职业技术学院(NIIT)课程培训证书和学校毕业证书相结合为标准,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软件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经实践,该模式在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