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新方八阵·和阵》论张景岳调和之道
《新方八阵·和阵》充分体现张景岳调和之道,既是对张仲景和解法的继承发扬,又是其结合临床医案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性疾病的治疗中可起立竿见影之效,且和阵所列方剂药性平和,既能防止药过其处,损伤正气,又可防止疾病反复.《新方八阵·和阵》体现了张景岳补而和之、温而和之、行而和之、凉而和之4个方面的用药特点与制方思路.
-
吕培文运用中医调和法治疗外科疾病经验
吕培文教授临证中擅于运用调和法健运人体枢机、调和病机关系,治疗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半阴半阳证,即在师承赵炳南教授“四藤”和王玉章教授的“二红”的基础上,以自拟“四藤二红汤”,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疗效满意.
-
吕培文应用调和法辅助恶性肿瘤术后康复经验
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机体恢复是肿瘤治疗极其重要的环节,吕培文教授认为疾病均为不和,包括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表里不和、营卫不和、脏腑不和等多种状态,调顺即病愈,从气血津液辨证,提出应用中医调和法对恶性肿瘤术后及放疗后患者进行干预,临证采用补益脾肾、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
从"枢"论治慢性肾脏病初探
慢性肾脏病(CKD)病程迁廷过程中,易出现寒热虚实往来错杂的特点.其"枢机不利"的痛机,在本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的枢机中,少阳为表里之枢(阳枢),厥阴为阴阳之枢(阴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中枢).枢机不利,其治刖当以"调和"为主,和解少阳(和气),和调厥阴(和血),调理脾胃(和中),缓慢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失和证,延缓慢性肾脏病的病理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和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体现
"和法"又名"调和法"、"和解法",其应用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为治疗少阳病而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引申、发挥将一切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有利于恢复脏腑功能的疗法统称为"和法".
-
施杞防治慢性筋骨病学术思想与研究
慢性筋骨病是以人体筋与骨自然退变为主因的全身和局部的综合征.施杞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脊柱筋骨病、骨与关节筋骨病、骨炎症、骨免疫以及骨肿瘤筋骨病进行长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认为气虚血瘀、肾亏精衰、髓空骨损是筋骨退变的重要病理基础,创立了“调和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和“调衡法”(调衡筋骨、恢复平衡)系列防治技术和方案,建立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转化医学模式,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思想体系.
-
张仲景治利方证试析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下利"的论述颇多,仲景在书中描述了多种下利的症状、治法和方药,示人以权变之法.其治疗下利的方法灵活,知常达变,随证施治.常见治法有汗法、清法、下法、温补法、调和法、分利法、固涩法以及百合法、针刺法、灸法等等.临证施治,常一证一方,有是证用是方.
-
调和法治疗胆系疾病术后综合征验案两则
临床上因胆囊炎、胆石症等疾而手术治疗,术后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不适,或创口处疼痛,或胸胁胃脘部疼痛胀满,或口干苦,或嗳气,或呕吐,或便秘;甚或术后自觉症状较术前有增无减;更有术后多年仍重病缠身,而经各种检查并无胆系其他病变;或经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输液、解痉止痛乏效.
-
浦家祚调和法治疗不寐经验
不寐为临床常见病,名老中医浦家祚教授善用调和法治疗不寐.本文试从调和法的理论渊源、不寐的病因病机及浦老调和法治疗不寐的经验等方面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