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发热病84例

    作者:岳培荣

    感染性发热病是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急性热病,在临床上一般包括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临证以发热恶寒、口苦头晕、胸腕痞闷、恶心纳呆、大便不畅或便秘、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为主证,属湿热病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湿温病范畴.我院中医门诊自2000年以来,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湿热郁遏型感染性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26例分析如下.

  • 湿温辨治体会

    作者:郭美珠;黄圣哲

    1 厨师  案1:李某,女16岁,学生。主诉:发热10天。体温高达40℃,尤以午后为甚,发烧前啬啬恶寒,用百服宁可退热,但旋退旋起。某院实验室检查,排除伤寒、疟疾、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以静脉滴注青霉素、丁卡、洁霉素治疗无效。诊断为病毒性感冒。遂来中医门诊治疗。复查血常规正常。刻下:恶寒发热,T38.7℃,汗出不畅,头晕头痛,脘痞纳差, 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咳嗽、咳痰,二便调,舌苔白黄而腻,脉细滑数。体检无阳性体征。中医诊断:湿温。仿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药用:藿香、佩兰、干荷叶各10g,白豆蔻、香薷各3g,杏仁、薏苡仁各30g,鸡苏散、茯苓、神曲各15g,青蒿、半夏、厚朴花各9g。3日后复诊,午后体温38℃左右,仍头晕身倦,纳少, 药已中鹄,再守前法,减藿香、佩兰半量,去香薷,加清水豆卷9g继化余湿,又进5剂,言药后微微汗出热退,神清身轻,唯纳谷不馨,口淡无味,舌苔薄白,继以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 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

    作者:曾维秀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程方平;张腊荣;吕文亮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摸拟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观察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病理切片.并用自拟中药燥湿运脾汤治疗模型动物,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初步揭示湿重于热证的病理实质以及燥湿运脾汤的作用机理.

  •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作者:程方平;张腊荣;吕文亮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本实验将为研究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 苦辛法治疗湿温病3例报告

    作者:王正平

    1病例介绍病例1,女,39岁,半月前低热,头昏重如裹,在外院服西药治疗未见效果来我院门诊,呕恶腹泻,脘腹痞胀.患者口渴不欲饮,尿黄而短,脉濡数,舌苔黄厚腻.诊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调,治用苦辛,清热利湿,和胃降逆.方用:黄木通、黄芪各12g,干姜9g,枳实6g,厚朴、砂仁12g.2剂,1剂/d,煎水400ml,分2次服.次日呕恶腹泻皆止,脘痞未除,续上方加灸甘草6g,姜半夏9g,诸症痊愈.

  • 从"三焦"论温病"通阳"

    作者:周文亮;杨宇;徐由立

    三焦为全身水液、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湿邪黏滞,内外相合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影响三焦气化及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从三焦的角度来探讨湿温病是如何宣通一身之气机,从而达到通阳的目的.

  • 湿温病用药分析

    作者:黄利

    分析了叶天士、吴鞠通和王士雄的湿温病理论,列举了三人的医案,分析了三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异同.认为三者用药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温病病因认识不一致;三者用药相同的原因是:他们都使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 湿温病三焦辨证用药浅议

    作者:王李君

    清代名医吴鞠通针对湿热病的诊疗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为湿温病临床诊疗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对湿温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文章主要就三焦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三焦湿温病相应的治法及用药的特点进行探讨.

  • 清脾饮临床运用举隅

    作者:谭广兴

    清脾饮源于<济生方>,由青皮、川朴、白术、草果、柴胡、茯苓、黄芩、法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和解表里、健脾化痰之功.适用于湿温病,热重寒轻,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口苦咽干,心烦渴饮,小便黄赤,脉弦数等.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清脾饮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 刘炳凡治湿温病医案二则

    作者:刘光宪;谭英

    编者按: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炳凡研究员临证经验弘富,为弘扬刘老学术验,特选登其医案二则,以飨读者.

  •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作者:毛以林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关键词: 祝味菊 湿温病 附子
  • 湿温病的饮食护理

    作者:刘爱玲

    湿温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故治疗中顾护脾胃十分重要.现就本病的饮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 湿温病 饮食护理
  • "气化则湿化"对湿温病治疗的启示

    作者:穆爱林;刘蓓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温病条辩>"气化则湿化"理论对于湿温病治疗的指导意义,认为湿温病初起应治以宣肺化气、祛湿开郁;湿阻中焦重在运脾气.宜辛开苦降之法,使脾气畅达,水湿自从内化.而治疗湿阻下焦,关键在于通畅膀胱气化,通利小便.故治疗湿温病,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

  • 论湿温病救阴与通阳

    作者:王勇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关键词: 湿温病 救阴 通阳
  • 藿朴清震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90例观察

    作者:赖谦凯

    目的:观察藿朴清震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90例患者采用藿朴清震汤加减治疗,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96.67%,对照组治愈率占8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邓世发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经验

    作者:龚昌奇

    钩端螺旋体病属中医湿温病中的暑疫为患.按湿温病辨证,分为湿盛、热盛、湿热俱盛三大证型,及伤络出血、湿热发黄、肾阴枯涸、暑湿化风四大危笃证候,用清热解毒、除湿避疫、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类中药组方施治的(中药组),与用西药青霉素治疗的(西药组)各100例,并对中、西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中药组100例无1例死亡,死亡率为零;西药组100例,治疗中脱漏2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1%,以中药组之疗效为优(P<0.05).在同一流行时节,用此类中药煎大锅汤口服,进行预防,其预防效果亦佳.

  • 温阳药在湿温病早期的运用

    作者:陈光明

    阳虚之躯,感受湿热病邪,在分解湿热的基础上,分别参以扶表阳、助中阳、温肾阳之药品,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关键词: 湿温病 治法 温阳药
  • 治疗湿温病的体会

    作者:陈建明

    湿温是好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症.其病理特点主要系湿热为患,故在治疗上主要为除湿清热.本文着重介绍了作者在治疗湿温病的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除湿清热这一法则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湿温病 中医治法
  • 刁本恕运用三仁汤治疗顽固性发热经验总结

    作者:田瀚阳

    目的:总结名老中医刁本恕主任医师将《温病条辨》经方三仁汤加减运用于治疗顽固性发热的经验。方法:回顾刁老运用三仁汤治疗顽固性发热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三仁汤对湿温病引起的顽固性发热具有显著疗效。

70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