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脉诊教学关键问题探讨
脉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难以掌握,是临床带教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脉理是学习脉诊的关键;加强平脉教学,认识常脉,是知常达变的关键;注重脉之阴阳五行生克乘侮运用的教学,有利于较快把握病脉;以脉理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是提高临证能力的关键.
-
从《洛书》与《伤寒论》看脉理
中医诊法望闻问切,虽说切法位于后但也是临床上用的多的一种诊法.诊病时有的患者直接伸出手来让你摸脉且不说出病情还说什么要考考医生的水平.大学五年虽说学了脉法但到临床却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待到明了各种脉象却又不能通过脉理说出病因病机,更谈不上辨证论治了,发现诊治时脉象的病机与书中所说大不相同,如书中所说外感风寒其脉浮紧但临证时却发现不浮但沉,不紧但数者比比皆是,难道能说它不是外感吗?待外感愈后脉仍沉只不过变得和缓罢了.
-
论中医学习应重视并践行脉诊
脉诊能够反映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脏腑功能的强弱、邪正力量的消长,因而在临床辨证中有重要的价值.凭借脉诊不但有助于辨证施治,而且有助于提高疗效,同时在病情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脉诊是中医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应重视脉诊的学习.既要注重脉学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脉诊的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临证,解决“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境况,使脉诊在临床辨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通过四诊合参,达到辨证精微,提高临证疗效的目的.
-
连建伟教授对右关脉虚大的脉理探析及诊治
[目的]研究连建伟教授关于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方法]透过分析连教授学脉过程及其日常门诊病例,探索连教授临证对右关脉虚大的诊治,总结连教授右关脉虚大的脉理及其选方用药。[结果]连教授重视东垣注重脾胃的学术思想,且精于脉诊,认为右关脉虚大为右手关脉出现脉体宽大,按之空豁之象。主要因饮食劳倦及思虑过度,导致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灼伤阴血,使气不能附于血而上浮于卫表。对此的治疗当遵《内经》“劳者温之”之训,以东垣甘温之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使元气足而阴火敛,并随病人证情而加减化裁。[结论]连教授善于继承东垣脾胃学说,临证注重脉诊,善于运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右关脉虚大之证。
-
论《伤寒论》脉诊
脉见大、浮、数、动、滑,为阳脉,而脉见沉、涩、弱、弦、微,为阴脉,阳主生,阴主死.阴病见阳脉提示阴气虽盛,但阳气来复,故日生;阳病见阴脉提示阳浮而阴气内盛,故日死.故从脉诊中来区别阴阳,综合全身证候以进行辨证,了解阴阳的消长,可以判断邪正的盛衰,从而决定病机的发展趋势以及疾病的预后.以脉测证,脉证合参,可知疾病的病理机转.阴平阳秘、正气强胜、胃气充盛、营卫和谐、人体与外界自然以及脏腑内外升降平衡协调则身体强健无病,即使患病也易治愈,反之则病进预后不良.
-
《三指禅》脉学钩玄
就《三指禅》在论述诊脉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其诊脉以缓脉为权度,提出了衡量诸病脉的标尺;阴阳配对论脉法则使脉理更趋明了清晰,学者易于理解运用;临床论证论脉则反映作者经验丰富,凭脉凭证均有圆机取舍,经验独到。认为该书是脉学教学与临证较好的参考书。
-
浅议“先议病后用药”思想在《寓意草》中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作者俞昌的“先议病后用药”思想在《寓意草》中的运用.在阐明病机后,准确指导用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