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痿独取阳明”对4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极少见,尤其是家族性的,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针刺阳明经穴治疗对其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结合中医对该疾病病因的认识,结合对脾、胃、情志的调理,综合治疗才能延缓疾病的发展,终以获得佳疗效.
-
从"治痿独取阳明"论电针防治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CU-AW)是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临床防治策略是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通过前期对ICU-AW的系统文献及理论研究认为从"治痿独取阳明"指导电针防治ICU-AW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目前用电针针刺治疗ICU-AW应用现状并不理想.针刺治疗的开展在ICU病房往往被临床医护人员忽视,同时对ICU-AW未引起高度重视.针刺治疗在ICU病房开展方便快捷,需要临床护士、医生、医院管理者等相关人员予以重视,以达到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
从“治痿独取阳明”论治肺纤维化
“治痿独取阳明”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疗痿证之基本大法.痿证是因五脏虚损而致筋脉肌肉失养,终至痿弱不用.肺纤维化属中医学肺痿的范畴,是肺脏虚损,津气耗伤而致肺叶枯萎,两者病机大有相似之处,故认为“独取阳明”亦可用于指导肺纤维化的治疗.
-
从“治痿独取阳明”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为常见,主要有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临床表现.DPN属祖国医学“痿证”、“痹症”、“麻木”等范畴,从中医学“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论治DPN,补益中焦脾胃以滋养脏腑,根据五脏虚损辨证论治,视病情虚实施用补泻之法,改善机体机能营养状况,为临床诊治本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提供指导.
-
“治痿独取阳明”新解
《黄帝内经》设专篇对痿证进行了论述,确立了“五体痿”,即“痿(蹩)(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并对病因病机治法都进行了深探,为后世治疗本病确立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法则.本文从肺热叶焦、心气热、肝气热、脾气热、肾气热、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湿瘀滞筋脉、恶血留滞经脉、饮食情志、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等方面探讨痿证瘀血观,用活血化瘀学说丰富“治痿独取阳明”的瘘证治则.
-
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依据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的大法,选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与常规病侧颞浅皮下注射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相当.
-
COPD 晚期合并外周骨骼肌萎缩从“治萎独取阳明”论治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晚期合并外周骨骼肌萎缩的治则治法。方法:从肺胃经络相连、母子相及和共司水液代谢三方面对合并肌肉萎缩的 COPD 患者从脾胃论治进行了探讨。结论:根据祖国医学“治萎独取阳明”的理论,临床中在应用药物延缓 COPD 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同时,可重视调理脾胃,脾胃复健则可生养肌肉,以助于痿证的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治痿独取阳明”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
"治痿独取阳明"浅析及针灸临床应用
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立论依据加以分析阐释,并就其内涵进行讨论,以期指导痿证的治疗.
-
霍迎春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偏瘫经验谈
根据霍迎春主任医师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本文从治痿独取阳明、针刺夹脊穴、辨病位归经以及选穴和配穴等几方面,总结了霍师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的学术观点.
-
调理脾胃法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而且在其它系统疾病中也很重要,《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难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唐代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由此可见,古人对治疗其它系统的疾病也多顾到脾胃的功能.肾脏疾病的中医疗法很多,如温肾利水、益肾填精、清心导赤、平肝潜阳等等,而其中调理脾胃,也是几大重要治法之一.下面结合个人有限的临床实践来谈谈有关这方面的体会.
-
治痿独取阳明证治探讨
治痿独取阳明一直以来是治疗痿证的准则。“痿”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筋骨松弛,脉搏缓弛、肢体软弱无力。引起痿证的原因较多,如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主要病机为热盛津伤,或湿热蕴结,筋脉失养。《内经》记载,痿病病因大约有5种,一是外感湿这种邪气,二是燥热伤肺,三是五脏气燥热,四是脾胃虚,五是肝肾亏。痿病治疗有“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观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