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钞本王九峰医案二种考辨

    作者:于业礼;熊俊

    清代名医王九峰,一生著述丰厚,尤以医案名世.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录在册的就有15种之多.其著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医学理论类著作,另一类是医案类著作.目前通行的王氏医案类著作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尚有很大一部分以钞稿本形式传世,尚待进一步整理.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钞本王九峰医案二种就不见于现通行本《王九峰医案》中,今对该钞本略作整理考辨.

  • 经外奇穴八邪统考

    作者:秦秀荣;岳公雷;徐泽;杜广中

    系统考证八邪穴源流,基本厘清其定位、主治及针灸方法,并对该穴的理论归纳过程进行梳理.认为依据腧穴发展的客观规律,理宜析分八邪为四穴,即大都、上都、中都、液门.

  • 王冰次注《素问》小考

    作者:叶明花;蒋力生

    王冰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素问》,可谓目的明确,任务清楚,目标切实,厥功甚伟。本文对此略作阐发。

    关键词: 王冰 素问 次注 考辨
  • 《武威汉代医简》"父且"考辨

    作者:何茂活

    本文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父且"一词进行了考释,认为"父且"是"(口父)咀"之古字,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口父)咀"是"父且"的后起别字.

  • 一部研究与辑复《素问》早期传本的集大成之作--《《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评介

    作者:许敬生

    从<南史·王僧孺传>、<隋书·经籍志>等文献可知,注释<素问>的第一人是南朝齐梁时代的全元起.全元起本系<素问>的早期传本,上承两汉魏晋传本,下启唐代王冰注本及宋代林亿等的校正,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惜该书亡佚于南北宋之交,至今已达千年之久.学者仅从书目中知其名而未能睹其书,致使研究<内经>的人无不为此感到遗憾!

  •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作者:邱玏

    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先秦时期均以“贝母”之名统之,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川贝母、浙贝母从“贝母”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解郁愁、散逆气”之功以及浙贝母的“清降”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

  • 新安医家徐春甫生平事迹考辨

    作者:黄辉;万四妹;朱来顺;王旭光

    新安医学家徐春甫生于1513年,卒于1596年以后.徐春甫于1556年前开始编撰《古今医统大全》,该书于1557年开始出版,并于1564年编撰完成,直至1570全部出版.1558年,徐氏在北京长安街开设“保元堂”,1559年任太医院吏目(六品或从六品).1564年,其编著《医学捷径六书》并于1586年出版.1567年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 宋人笔记医学史料探考

    作者:彭榕华

    通过对宋代文人笔记中医学史料的归纳和分析,探考宋代中医学高度发展的原因,并从养生、中药、中医临床与方药、医学史、针灸推拿、医疗习俗与奇闻逸事等六类进行考辨,从中挖掘宋人笔记中有关中医药学的价值.

  • "幽闭"考略

    作者:伊广谦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残酷的摧残妇女的酷型--幽闭,正如鲁迅1935年12月11日在<病后杂谈>一文中所说:

    关键词: 幽闭 考辨 医学史
  • 《银海精微补》作者及版本考

    作者:章红梅

    据多部典志、史志、方志的记载,对《银海精微补》作者赵双璧的籍贯、履历及版本进行考证,认为其号景陵,是以籍贯为号;为康熙初年武探花,后任安东卫守备;当生于清顺治时期,卒于康熙年间.经实地调研考察,其唯一版本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奉天府安东卫刻本,非此前中医文献工具书中的“朝鲜安东卫”刻本.同时对其刊刻时间,序文作者姓名进行了勘误.

  • 桃仁四性考辨

    作者:李军伟;宋咏梅

    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对桃仁性味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桃仁并非温性、寒性或平性,应偏于凉性.

  • 古医籍通假字考释

    作者:鲍良红

    通借字无疑是我们阅读古籍时的一个障碍.儒家经典中的通假字大多数已被历代研究者破译,但古代医著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籍有别于儒经,更注重实用性,古医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写就的,其中不少词语本身便是俗语,无从在经典语言文字中取证.记写俗语时使用的通假字,当然亦无法在通行语言类辞书中求证.本文对<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医心方>等古医著的腧穴主治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辨析,尤其重视那些现有字、辞书中未见收录的字例.

  • 张兼善《伤寒发明》考辨

    作者:郭德海

    张兼善《伤寒发明》的学术观点为众多伤寒注家所称引,然其书已亡佚,其人生平亦无明确传述,使后学者难窥其学术全貌.近人刘渡舟提出《伤寒发明》成书1644年,为研究该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考诸文献,此说似有待商榷.兹仅就该书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作一考辨,以就教于贤达.

  • 《伤寒论》"痓"字考辨

    作者:贾延利

    《伤寒论·辨庢湿喝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病,庢、湿、喝此三种,宜应别论."句中"痉"字,有的笼统注为病名,是什么病,语焉不详.有的注为通"痉",是个通假字.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如认为是病名,大都依从《集韵·至韵》:"痓,风病."其显然不当.如认为"痉"通"痉",古音不同,不能构成通假.

    关键词: 《伤寒论》 考辨
  • 三焦考辨

    作者:朱孝轩;朱琳

    历代对三焦形态部位的认识,可概括为七种说法:(1)有名无形说(<难经·三十八难>、<千金方>等);(2)三焦即网膜说(陈无铎、唐容川等);(3)三焦相当于淋巴系统说(章太炎);(4)"焦"即脊椎之"椎"字(<灵枢·背腧篇>、何梦瑶等);(5)三焦指胸、膈、腹腔内之空隙(顾祖庚);(6)三焦相当于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近人);(7)三焦是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系统(近人).溯其源头,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分歧.笔者认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三焦为原始而朴实,它确有结构及功能可指,此为狭义之三焦.至于<灵枢·营卫生会>之三焦,已发展为广义的三焦,即周身之三焦.

    关键词: 三焦 结构 功能 考辨
  • 《五十二病方》中所见“茱萸”考辨

    作者:杜锋

    1972~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发掘了西汉古墓,其中发现了十四种方技类简帛文献(另有别本一种),大体上包括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医经"、 "经方"、 "房中"和"神仙"四个类别的古佚书,可视为先秦至西汉初期医学发展状况的缩影.经方类帛书伍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已发现的古医方文献,书中列举了五十二类病名,并附有治疗方法,经鉴定其书大致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抄录于公元前三世纪,入土随葬于公元前168年.考察《五十二病方》中与"茱萸"相关的药名,如"产豚()"、 "毅本"、 "()之朱臾"、 "朱臾"、"树臾"等,诸家对此多有考论,笔者在此基础上择要述列,并间附己意以求方家指正.

  • 人参叶和参叶考辨

    作者:陆维承

    目的:考证人参叶和参叶混用的原因.方法:利用古今本草对人参叶和参叶的来源、性味、功能进行考证.结果:混用现象系长期销用,相约成俗,加上在古今本草著作中对二者的别名和正名收载混乱所致.结论:人参叶和参叶性味、功效明显不同,不能混用.

    关键词: 人参叶 参叶 考辨
  • 九节菖蒲真伪考

    作者:陆维承

    据考证"九节菖蒲"在古代本草中是指石菖蒲药材中"一寸九节者"为佳品.古籍处方中"九节菖蒲"指的是石菖蒲.目前九节菖蒲实际使用的是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而且在全国各地使用.现代研究表明,二者的成分、药理作用、功效等迥然不同.因此阿尔泰银莲花不能作为石菖蒲入药.

  • 两种仙桃草的本草考证

    作者:杨成梓;凌伟坚;陈健斌

    经过考证,蚊母草和水苦荬分别以水蓑衣和水莴苣之名始载于<救荒本草>.<图经本草>及<本草纲目>所载之水苦荬非今之水苦荬,<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之接骨仙桃,实为蚊母草和水苦荬两个种.<滇南本草>所载之水苦荬为北水苦荬.

  • 淫羊藿与仙灵脾考辨

    作者:陆维承

    目的 考证淫羊藿的名称、药用部位及功效.方法 利用古今本草著作考证淫羊藿的来源、性味和功能.结果 仙灵脾自古至今都是作为淫羊藿的别名使用,淫羊藿的地上部分和根茎功效完全不同.结论 不能把淫羊藿的根茎叫仙灵脾,淫羊藿的根茎没有补肾作用.

    关键词: 淫羊藿 仙灵脾 考辨
64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