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暴发对人类健康危害的评估
-
近亚洲禽流感暴发(至2005年7月)
背景: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感染于2003年末至2004年初在亚洲8个国家(柬埔寨、中国、印尼、日本、老挝、韩国、泰国和越南)家禽中发生,上亿鸡(Birds)死亡或被宰杀.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17日,在泰国确诊有12例人禽流感病例,在越南有23例,共有23人死亡.然而及至2月末,在泰国和越南新的H5病例减缓而后停止,一个月内,报告在家禽中有禽流感暴发的国家仍在继续,没有发现人到人传播的结论性证据.
-
2010年全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病例的报告
本文描述了2010年全球报告给WHO的实验室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人类病例48例有症状病例的流行病学情况.所有48例患者均散发,没有聚集性病例报告.1 流行病学1.1 时间和地理学分布 虽然病例全年均可发生,但呈显著的季节性高峰,北半球冬季(12月到3月)病例较多,2010年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北半球(印度尼西亚例外,它跨越赤道).个别国家病例数很少,无法体现不同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入禽流感病例的季节变化与禽流感暴发季节变化有关.
-
狗禽流感病毒(H5N1)实验感染和自然接触暴露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病毒(H5N1)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均有传播,其感染猫科动物的事例屡有报告,调查表明还感染了狗.在泰国中部629只乡村犬只中,血清阳性率约为25%;巴里岛的2只狗中也检测到病毒.狗与人类的密切接触产生了潜在的动物传染人的问题,人们需要了解狗在将流感病毒(H5N1)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
人医与兽医:构架中国人兽共患病有效防控的桥梁
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它是由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可以在人兽间互相传播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人兽共患病分布广泛,可源于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家畜、家禽和宠物,还可源于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既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又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统计,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共有250多种,中国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90多种;人类传染病的60%来源于动物,而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类.加之近年出现的SARS、疯牛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在全球暴发和蔓延,使得人兽共患病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
禽流感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期
当前,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处在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疫情的极大危害性,把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狠抓落实,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要坚决控制和扑灭疫情,对疫区的封锁要坚决,不留漏洞;扑杀、销毁要彻底,不留后患;消毒要严格,不留死角;对疫区周边地区必须做好防控预案,逐村、逐户、逐场做好家禽的强化免疫工
-
WHO确认的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1997年首次报告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疫情,共有18例病例,其中6例死亡.当时香港有农场及活禽市场爆发了禽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采取了快速扑杀全港鸡只的措施后,人间病例再没有出现.2003年2月,来自同一香港家庭的2名成员(其中1名死亡)被证实为人禽流感病例,患者此前曾到访过中国大陆的福建省.2003年年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禽间疫情开始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短短几个月在广泛的地理区域内均爆发了禽间疫情,共有8个国家受到影响.2003年12月,与此次疫情爆发相关的首例人间禽流感病例在越南出现.2005年上半年,疫情还仅限于东南亚的禽间和人间,但之后病毒在地理位置上从中亚扩散到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从2003年12月1日~2006年4月30日,WHO报告的经实验室检验确认的人间病例来自9个国家,共205例,其中113例死亡,同一时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在接近50个国家的家禽或者野生禽类中检出H5N1病例.
-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救治管理探讨
2005年至2006年间,在皖南休宁县和屯溪区农村集中网报并纳入特殊疾病救治的有3个病人,其中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2例,救治成功1例.对前后3例的救治情况比较研究,认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救治管理的核心环节有三:一是提高居民的择医意识,及时到专科诊治是救治成功的前提;二是提高基层医生专业知识水平,及时发现及时转医是核心环节;三是提高医院专科的救治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优化救治队伍,做出快速的反应,做到有效施治是救治成功的保证.
-
一起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尸体消毒处理情况报告
目的 有效控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死于禽流感的病人尸体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处理.方法 参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规定方法,采用化学消毒法进行病人尸体处理.结果 用含有效氯3000~5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棉球或纱布填塞尸体口、鼻、耳、肛门、气管切开处等所有开放通道或创口,再用浸有上述浓度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后送至殡仪馆火化.结论 通过对病人尸体的消毒处理、火化,达到了无害化目的 ;并针对尸体消毒的具体处理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
山西省职业暴露人群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血清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山西省职业暴露人群高致病性禽流感(H5NI)感染现状,探索高危人群的暴露情况与感染途径,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现场问卷调查职业暴露人群,用单放射免疫扩散溶血实验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山西省的职业暴露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主要暴露方式以加工(44.93%)、喂养十清扫禽舍(21.74%)和喂养十清扫禽舍十捕捉(15.94%)为主;接触病死禽时91.89%的人员采取了防护措施;研究显示山西职业暴露人群H5N1病毒的感染率为0.97%,曾经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县与未发生过疫情的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5).结论 山西省禽类职业暴露人群可能存在H5N1隐性感染,并提示无论是否发生过禽间疫情,均需加强监测与管理.
-
几起重大紧急疫情的分析与处理体会
近年来,重大紧急疫情时有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总队分驻四川各地,无疑疫情干扰了部队的正常训练和生活,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充分认清面临形势,科学分析决策,结合部队实际,采取果断措施,切实杜绝了重大紧急疫情传入.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方法收集中国2004年1、2月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资料建立数据库,在ArcGIS 8.3软件中与省级、县级行政区划数字地图建立关联,对禽流感疫情的分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收集中国气象资料、植被遥感影像及候鸟迁移数据,分析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结果空间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大陆2004年1、2月份禽流感高发区聚集在圆心为东经113.261°、北纬23.119°、半径为1090.52 km的区域内(RR=2.646,P=0.001);空间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大陆禽流感疫情大都发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并主要分布于一级河流、湖泊周边及沿海区域;环境因素分析显示禽流感疫情发生的当天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较高,疫区与中国东、中部候鸟迁徙区的联系密切,疫区1-2月份平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为0.36±0.11.结论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
-
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2006年以来全球H5N1亚型疫情报道呈逐年递减趋势,但与云南省接壤或相邻的东南亚及南亚国家,高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疫情及人感染病例每年均有发生,逐渐显现出地方流行态势,成为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分布流行的主要区域,难以根除[1],且已对云南省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结构及变异特征分析,对禽流感病毒研究及疫病监测防控有重要意义.
-
气候变化是否会改变野鸟H5N1禽流感暴发风险
野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在高致病性禽流感H5 N1病毒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卫星追踪数据、气象资料探究了野鸟感染的H5 N1禽流感病毒与历史气象数据的关系,并对未来气候情景下H5 N1暴发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冬季的月平均低温与夏季的月平均高温是影响鸟类迁徙路径以及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平均气压以及平均比湿与野鸟感染H5 N1分布相关。未来H5 N1的暴发模式将会由于气候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欧洲地区的高风险区出现在1月到2月,4月到6月的高风险区出现在北非以及同纬度的亚洲南部和西部。另外,由于气候变化,一些鸟种将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迁徙分布以及越冬地,进而改变该鸟种感染与传播H5 N1的风险。该研究对未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在野鸟中传播的早期预警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
HPLC测定不同植物中莽草酸的含量
莽草酸(shikimic acid)是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莽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原料[1],是被国际卫生组织推荐的惟一一个合成的抗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效药物磷酸奥司米韦(oseltamivir phosphatc,达菲)的关键成分[2-6].
-
H7N9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变异的研究进展
2018年是自1918年H1N1“西班牙流感”首次流感大流行以来第100周年.与近代历史上致命的大流行有关的流感,一般由人畜共患流感病毒引起,通过累积变异跨越动物-人类屏障,导致人类流感,临床表现可以从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到多器官功能障碍.H7N9禽流感病毒跨越动物——人类屏障在中国已引起五波流感大流行,死亡率较高.目前仅存在有限的人传人,但如果它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无疑将引发新的大流行.因此,本综述系统地阐述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结构、流行病学情况、病毒变异及感染传播的可能发病机制.
-
2.3.2.1c家系H5N1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持续传播与进化
目的 研究我国流行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进化与传播. 方法 从山东一养鸭场采集鸭粪标本,进行甲型流感PCR检测和分型,对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对获取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研究其基因组的分子特征. 结果 PCR检测有4份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阳性,均为H5亚型,命名为A/Duck/Shandong/1-14/2014(H5N1).病毒H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属于2.3.2.1c家系.测序分析表明,该病毒除了PB2基因来自H9N2亚型外,其余7个基因均来自H5N1.该毒株与北美首例人感染H5N1和造成2015年1月河南三门峡野鸟疫情的毒株属于同一个基因型.尚未发现该基因型毒株在关键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 结论 2014年山东分离株HA属于2.3.2.1c家系,为一新近报道的基因型.该基因型病毒于不同时间在我国的北京、山东和河南等地家禽和野鸟中出现,表明其已具备了一定的适应性并在持续传播.因此,应对该病毒的传播进行持续监测.
关键词: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 2.3.2.1c家系 病毒 进化 -
野生鸟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与预警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呈现出致病力不断增强、感染范围扩大等特点,其公共卫生地位日益突出.野生鸟类在禽流感的发生、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防范野鸟禽流感向人类、家禽传播,中国国家林业局启动了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开展近一年来,成效显著,对防控禽流感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
检测禽流感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简称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health,OIE)列为A 类传染病.我国也把禽流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可感染几乎所有野生禽及家禽,AI 的暴发和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且和其他动物流感有紧密联系,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2].1997 年在香港[2]、2003 年在荷兰[3]、2004 年以来每年在东南亚都有人感染AI 而死亡的报道,因此防控禽流感已成为全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生物安全问题正日益趋向全球化,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业内专家甚至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国内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国际上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战剂的潜在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事件,均已对人们的生存空间、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