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疗效观察
临床上可见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ALI升高,按临床常规用药给予甘利欣、维生素、谷胱甘肽等静点1个月后,ALT不能降至正常,黄疸不见减退或虽下降仍高于30U·L-1.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本院制剂丹芪益肝颗粒口服治疗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益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0例观察
益肝颗粒为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肝病治疗中心研究的院内制剂.本剂由茵陈、大黄、赤芍、茯苓、五味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退黄的功能,治疗湿热瘀毒入血证的慢性乙型肝炎.
-
益肝颗粒治疗湿热内蕴型肝硬化临床体会
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不外乎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药物损伤等方面.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于胁痛、鼓胀、积聚等范畴,临床证型主要分为气滞湿阻、湿热内蕴、寒湿困脾、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其中,气滞湿阻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为A级;湿热内蕴、寒湿困脾为B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为C级[1].
-
HPLC法测定益肝颗粒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目的:测定益肝颗粒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Hanbon Lichrospher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和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4~0.2 μg、0.2~1.0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RSD=0.98%,n=5)、98.6%(RSD=0.84%,n=5).此法简便、准确.
-
益肝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肝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益肝颗粒分别以1.33,2.67,5.33 g/kg灌胃给药,连续8 d,末次药后用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D-Gal)复制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24 h后测定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结果: 益肝颗粒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的AST、ALT和TBIL含量.结论:益肝颗粒对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益肝颗粒的质量控制
目的:建立益肝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白芍、黄芪、当归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芍药苷含量在14.6~87.6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0.69%(n=5).结论: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保证益肝颗粒的质量.
-
益肝颗粒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肝颗粒的制备工艺并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诸味药材煎煮后制成颗粒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自制益肝颗粒符合质量标准,且临床疗效好,使1个疗程的有效率为96.55%.结论:该制剂生产方法简单、工艺合理、疗效确切.
-
益肝颗粒结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肝颗粒与甘利欣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益肝颗粒与甘利欣合用治疗及单纯用甘利欣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2组ALT、AST、TBiL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益肝颗粒与甘利欣合用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甘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