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阴阳二旦之方证对比探讨黄芩汤理法
《伤寒论》的许多方剂是从《汤液经法》中衍化而来,其中黄芩汤是从小阴旦汤化生而来.在《汤液经法》中小阳旦汤和小阴旦汤都是治疗外感天行病的,而阴阳二旦是仲景经方的来源与核心,通过对比小阳旦汤和小阴旦汤,容易理解小阴旦汤的病机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研究黄芩汤的理法.黄芩汤的病机是邪热伤滓.
-
基于“少阳为枢”图解大阴阳旦汤
文章拟运用开阖枢理论的“少阳为枢”思想对源于《汤液经法》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大阴、阳旦汤开展研究,以期对源于《汤液经法》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应的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小柴胡汤加芍药有新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
基于“少阳为枢”探析小阴阳旦汤
本文拟运用开阖枢理论的“少阳为枢”思想对源于《汤液经法》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小阴、阳旦汤开展研究,以期对源于《汤液经法》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应的桂枝汤、黄芩汤有新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
基于“少阳为枢”图解小阴旦汤、小阳旦汤
小阴旦汤证是外感阳邪致“精化为气”太过,则少阳生气大过,少阳为枢功能偏向于助东方升气,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太过,总体上表现“天气下降”不及,则取芍药“酸收”以抑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黄芩“苦降”以助阳明之合(少阳天气),更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下降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太过的病证;而小阳旦汤证是外感阴邪致“精化为气”受阻(不及),则少阳生气不及,少阳为枢功能难以使地气上升,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不及,总体上表现“地气上升”不及,则取桂枝“辛开”以助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赤芍“酸收”以助降南方火气和西方天气,再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上升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不及的病证.至于赤白芍之活用,则根据二者对阴的力量赤泄白补,小阴旦汤用白芍助阴以增加降的力量,小阳旦汤改用赤芍药则恰为防止白芍助阴而更加阻碍“地气上升”,且能泻南方火气太过.
关键词: “少阳为枢” 小阴旦汤 小阳旦汤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
伤寒论评话张仲景并非“群方之祖”,桂枝汤即是“小阳旦汤”——气津两虚证的误治与救治
目的:探讨气津两虚证的误治与救治机理.方法:对《伤寒论》第29条、第30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伤寒论》的大多方剂是对汉代以前经方的收集和加减应用,所以说“群方之祖”的说法不够恰切;②桂枝汤就是六神方中的小阳旦汤,桂枝汤证也就是小阳旦汤证;③原文第29条、第30条误治之前是气津两虚证,用桂枝汤加附子误治后出现的厥逆、挛急、谵语为阴阳不相顺接兼有内热证,并非阴阳两虚,而与厥阴病类似,当属厥阴病之轻者;④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是一对调理阴阳为主的方剂,是针对厥逆、挛急两个症状而设,如同调胃承气汤针对谵语一样;⑤《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口述和日常诊疗记录,经过别人记录、整理,编纂而成.结论:气津两虚证在治疗时要分步实施,调理阴阳,归复原位.
-
巧用小阳旦汤加减治疗泄泻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中医重要的疾病,更是造成其他疾病的根源,因此研习治疗泄泻方法显得意义重大.明代医家李士材提出治泻九法,李克绍老先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前人治泻效方,结合临床体会,整理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固涩、健脾、温肾、平肝治泻十法.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化,过食寒凉已成为引起泄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针对此病因,运用小阳旦汤加减治疗泄泻能取得满意疗效.1 小阳旦汤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