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苏州市首例输入性ST3789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的分子特征分析
了解1例输入性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离来源于患者瘀斑及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病原体,常规细菌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uh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7个管家基因的序列,结果显示分离到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B群,基因型为ST3789型,该菌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中度耐药;环丙沙星1株中度耐药,2株耐药;氨苄西林1株敏感,2株中度耐药.
-
2011-2016年河北省B群和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河北省B群和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MM)病例和菌株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B群和C群MM病例的流行特征,对B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1-2016年河北省分别报告B群、C群MM病例14例、27例;B群病例集中在邯郸和石家庄地区(10例,71.43%)、散居儿童(9例,64.29%),C群病例集中在邯郸地区(23例,85.19%)、中小学生(25例,92.59%);冬春为高发季节(33例,80.49%).MLST分析发现,CC4821为2012-2013年B群、C群Nm的优势克隆群(14/15).首次在河北省发现B群Nm对头孢类药物不敏感,同时C群Nm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结论 河北省B群和C群MM病例分别以婴幼儿、中小学生发病为主,且南部地区高发.建议适时引进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开展中小学生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强化免疫、临床用药参考药敏试验.
-
B群脑膜炎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与疫苗设计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严格的人类病原菌,主要引起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败血症.过去对脑膜炎球菌的研究主要以血清学实验为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B群脑膜炎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获得的研究成果为疫苗开发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文对B群脑膜炎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疫苗设计进行简要论述.
-
B群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进展
目前获准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A群、A+C群以及A、C、W-135及Y群的四价混合疫苗,上述疫苗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均为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而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荚膜多糖因与人类N-乙酰神经氨酸聚合物结构相似,可能产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病,不适合用作B群流脑的疫苗候选抗原.因此,研究者把焦点转向B群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目前报道的B群流脑疫苗外膜蛋白候选抗原主要包括fHBP、NspA、NHBA、NhhA、NadA、GNA1946、GNA1162、NMB0315等.本文就上述外膜蛋白作为B群流脑疫苗候选抗原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候选抗原研究进展
B群脑膜炎球菌(MenB)的荚膜多糖结构与人体胚胎组织和神经组织结构类似,以MenB荚膜多糖作为疫苗抗原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自身免疫病.因此,寻找非荚膜多糖抗原成为研制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新选择.目前,可作为B群流脑疫苗的候选抗原包括:外膜囊泡和外膜蛋白、新型重组蛋白抗原NspA、fHBP、NadA、NhhA、GNA等.
-
H因子结合蛋白作为B群流脑候选疫苗抗原的研究进展
脑膜炎奈瑟菌表面蛋白H因子结合蛋白(fHBP),是脑膜炎奈瑟菌的外膜蛋白和重要毒力因子,能与补体调节蛋白H因子结合.结合于脑膜炎奈瑟菌表面的H因子,能下调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使脑膜炎奈瑟菌逃避补体系统的攻击.fHBP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抗fHBP抗体与fHBP结合后可阻止fHBP与H因子的结合,从而使细菌易于被补体系统杀灭和清除.因此,fHBP已成为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理想的疫苗候选抗原之一.现就fHBP的结构、基因的表达与调节、作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候选抗原的作用、应用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B群脑膜炎球菌多组分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获准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A群、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及A,C,W-135及Y群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尚未研制成功.近年来,研究人员以疫苗外膜蛋白为基础,应用反向疫苗学技术对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现重点对B群脑膜炎球菌多组分疫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