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淫羊藿苷对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部肥大细胞活性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部肥大细胞活性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A)组、气管切开插管留置模型非用药(B)组、气管切开插管淫羊藿苷用药(C)组.造模成功6h后C组予淫羊藿苷灌胃,A、B组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24、72、168h 3个时间段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进行取材检测.结果:光镜下,B、C组肺组织病理各个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等改变,Smith评分均高于A组(P<0.05);但C组病变明显小于B组(72h后,P<0.05).透射电镜下B组各时段内肥大细胞不同程度出现脱颗粒,24h时明显,但C组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B、C组β-类胰蛋白酶表达在3个时段均高于A组(P<0.05);从72h后C组明显低于B组(P<0.05),以168h为明显.B、C组组胺含量在3个时间段高于A组(P<0.05),B、C两组比较无差异.B、C两组TNF-α、IL-6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高于A组(P<0.05),24h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论:淫羊藿苷可减轻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部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肥大细胞活性有关.
-
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咳嗽反射的重塑: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后行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咳嗽反射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法,按照就诊顺序将60例脑出血后行气管切开插管并咳嗽反射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交叉电项针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抗炎、化痰、改善脑代谢等基础治疗,针刺组穴取翳风、风池、廉泉、百会、头维、地仓透颊车、合谷、曲池、病灶侧运动区等针刺治疗,留针30 min;交叉电项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采用交叉电项针治疗,连续波,每次30 min.两组均周一至周五每日治疗2次,周六、周日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气管切开插管咳嗽反射分级量表评分(TCRG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TCRGS及CPIS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治疗后TCRGS及CPIS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交叉电项针组优于针刺组.咳嗽反射重塑效果方面,交叉电项针组愈显率达96.7% (29/30),针刺组愈显率为55.2% (1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出血后行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咳嗽反射的重塑及肺部感染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气管切开插管不良事件及相关进口产品召回简析
气管切开插管发生不良事件将严重影响临床抢救和治疗.本文介绍了产品结构,简述其常见不良事件.回顾我国近期相关进口产品召回行动,以及企业采取的纠正措施.简要分析导致产品召回的可能原因,提出降低气管切开插管风险的对策,向企业、医护人员、监管部门提出建议,明确完善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希望能够为生产、监管和技术审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不同类型的气管切开插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气管切开插管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对比。方法选取150例需气管切开插管救治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就带有冲洗引流管切开插管(A组,n=50),带有引流管切开插管(B组,n=50),传统切开插管(C组,n=50)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展开对比。结果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等以C组所占比例高, 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行气管切开插管救治的患者,应用带有冲洗引流管的装置行相关操作,对防范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
右旋美托咪定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插管过程中的镇静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右旋美托咪定对喉癌患者术前气管切开插管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择期喉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 A组气管切开插管过程中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B组泵入右旋美托咪定1.0μg/kg,时间均为10min。记录2组入手术室后平静时( T0)、气管插管前即刻( T1)、气管插管后即刻( T2)的平均动脉血压( MAP)、心率、SpO2、BIS及管插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 T1时B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低于T0及A组;在T2时A组的MAP及心率较T1升高且高于B组(P<0.05)。2组SpO2在T0、T1及T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A组T1时BIS无明显差异(P>0.05),B组T1时BIS降低(P<0.05);T1时,B组BIS低于A组(P<0.05)。 T2时2组间BIS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T1相比,A组T2时BIS无明显差异(P>0.05),B组T2时BIS升高(P<0.05)。 A组BIS出现躁动、呛咳8例(26.7%),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定对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插管有较好的镇静效果,且易于唤醒。
-
肉苁蓉对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部病理及肺泡灌洗液SP-A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肉苁蓉对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部病理及肺泡灌洗液(BALF)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正常组18只)、B组(气管切开插管模型组18只)、C组(气管切开插管+肉苁蓉干预18只).各组分别于24h、72 h、168 h3个时段取材6只.取材时结扎并取右肺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采用Smith评分半定量分析;于左肺取肺泡灌洗液,应用SP-A ELISA试剂盒检测SP-A浓度.结果: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B组、C组大鼠24h、72 h、168 h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肺泡及间质炎症、出血、肺不张等肺组织损伤,Smith评分高于对应时段正常大鼠.C组3个时段评分与B组对应时段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气管切开插管大鼠24h、72 h、168 h3个时段肺组织损伤程度不同,随着时间增加损伤程度不断加重,3个时段有明显差异.B组、C组大鼠肺泡灌洗液SP-A浓度在24h、72 h、168 h3个时段均明显高于对应时段空白对照组,以24h浓度高,168 h低,呈随气管切开插管时间的延长而浓度不断降低的趋势,C组168hSP-A浓度高于B组.结论:气管切开插管可导致水肿、肺泡炎症、出血、肺不张等肺组织损伤及肺部固有免疫功能紊乱,SP-A有保护肺组织作用,早期SP-A代偿性增高,随后逐渐下降,而肉苁蓉在后期可提高SP-A的浓度而抑制肺组织的损害.
-
运动神经元病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治疗3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为3例患者加强病室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呼吸机管理、气管插管湿化护理、雾化吸入护理,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结果:2例因并发其他疾病,分别于应用呼吸机9个月和15个月后死亡,1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3年,经精心护理,至今存活.结论:临床应探讨科学的护理方法,以延长运动神经元病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析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普通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行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4 d 内及4 d 后 VAP 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4 d 内 VAP 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 d 后 VAP 发生率为2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2%,低于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可降低早期 VAP 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基于β-防御素-2的中药骨碎补对气管切开留置气管套大鼠肺部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大鼠肺组织中β-防御素-2 mRNA(rBD2)表达及T细胞亚群(CD3、CD4、CDs)含量和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变化规律及骨碎补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72只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A)、气管切开插管留置模型非用药组(B)及模型用药组(C),每组各24只.制备大鼠气管切开插管留置模型.在给药后第24h、72h、168h三个时间段活体取材.采集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检测肺组织β-防御素-2(rBD2)mRNA表达、T细胞亚群(CD3、CD4、CDs)以及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结果 B组肺组织rBD2 mRNA表达在造模后第24小时明显升高,在第72小时开始下降,至第168小时降到低值;用中药骨碎补干预后,rBD2表达开始明显升高,至第72小时表达上调到高值,在第168小时表达则稍有下降.气切插管后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在第24小时和第72小时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但在第168小时则明显回落.用中药骨碎补干预后,气切插管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在第24小时即明显上升,在第168小时亦没有下降.气管切开后肺组织CD3含量明显降低,在168小时达到低值;服用骨碎补后CD3含量出现上升,在72小时达到大值,在168小时时则稍有回落.气管切开插管后肺组织CD4含量出现短暂上升,在24小时达到大值,而后则明显下降,其下降在第72小时达到低值,在168小时则稍有上升,服用骨碎补后在第72小时时明显上升,在第168小时上升达到大值.气管切开后肺组织CD8含量明显上升,在第72小时上升达到大值,而后168小时则明显回落;服用骨碎补后在第72小时开始下降,到168小时其下降达到低值.结论 骨碎补能够上调气切插管大鼠肺组织β-防御素-2 mRNA的表达,提高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和改善肺组织T细胞亚群失衡的作用.
-
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肺泡灌洗液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浓度的变化情况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插管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肺泡灌洗液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8只、气管切开插管模型组(B组)18只.于建立模型后24h、72 h、168 h分别取各组大鼠6只,并取右肺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进行Smith评分评估肺组织损伤情况;取左肺肺泡灌洗液检测SP-A浓度.结果 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B组大鼠在建模后24 h、72 h、168 h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肺泡及间质炎症、出血、肺不张等肺组织损伤,各时间点Smith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P<0.05).B组大鼠肺泡灌洗液SP-A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随气管切开插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 气管切开插管可导致水肿、肺泡炎症、出血、肺不张等肺组织损伤及肺部固有免疫功能紊乱,SP-A有保护肺组织作用,气管切开插管早期SP-A代偿性增高,随后逐渐下降.
-
不同类型的气管切开插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气管切开插管、带有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与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在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其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入院治疗需要接受气管切开插管的300例患者,按照1∶2∶2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传统气管切开插管组(n=60)、带有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组(n=120)和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组(n=120).观察3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气管切开后VAP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以及总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传统组、引流管组和冲洗引流管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11.3±3.2)d、(10.1±2.7)d和(8.4±2.1)d,P<0.01]、VAP发生率[(35.4±8.3)%、(31.5±9.4)%和(22.7±6.8)%,P<0.01]、气管切开后VAP发生时间[(4.5±1.2)d、(5.4±1.2)d和(7.2±1.9)d,P<0.01]、ICU住院时间[(14.4±4.2)d、(12.6±3.4)d和(9.3±2.8)d,P<0.0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冲洗引流管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应用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有利于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方法安全、简便、经济、实用,可有效地预防VAP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
-
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2/2015-02新疆克拉玛依第二人民医院行气管切开插管器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 n=49)和对照组( n=49),观察组接受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对照组接受普通气管插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VAP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 VAP 发生率(8.16%)低于对照组(32.65%),观察组病死率(4.08%)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的方式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VAP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气管切开插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对气管切开插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研究参与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份至2017年7月份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予以常规气管切开插管;实验组患者30例,予以带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感染细菌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比对照组要低,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要短,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带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