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61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天印;孙悦;杨红飞

    目的:探讨更有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方法.方法:突发性耳聋患者122例167耳,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穴注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穴注组采用翳风、风池和听会穴注射ATP、复方丹参和654-2药物的方法;西药组采用疗效肯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前后用电测听检测听力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穴注组85耳,总有效耳数71耳,占83.5%;对照组82耳,总有效耳数58耳,占7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作用的药物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是肯定的.

  • 眼针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疗效观察

    作者:郑振;石晶

    目的:观察眼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42例和对照组72例.眼针组给予西药治疗的同时,采用眼针治疗,穴取肝区、肾区、上焦区.对照组只给予西药治疗.结果:眼针组总有效率为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结论:眼针有助于提高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王长海;杨兰文;王宏才;王中欧;冯文;李锋;石少平

    目的: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症状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剌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每天1次,每次30分钟,6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资料.结果:经针剌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P<0.05,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P<0.01),症状得到改善,听力有一定提高.结论:针刺可以改善症状,提高听力,改变高粘血状态,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 针刺"内听宫"穴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张晓彤;袁国莲;许珉;赵龙柱;张全安;樊玉林

    目的:探讨针刺"内听宫"穴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方法:使用诱发电位仪测定正常组、突聋组的ABR,观察针刺"内听宫"穴前后ABR的变化.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ABR的Ⅰ波、V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针刺突聋耳"内听宫"穴后,其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波、Ⅲ波、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Ⅰ波、Ⅴ波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耳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该穴位可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

  • 葛根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72例

    作者:李晓萍;赵玉林;王晓红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可为多种不同病因所引起,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因不详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1],临床上对突聋的治疗主要使用扩张内耳血管药物以改善内耳微循环为主,但单一用药疗效相对较差.为探索临床上治疗突聋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用药方案,采用葛根素和丹参联合用药治疗突聋,并与单用丹参治疗突聋作对照.

  • 礼炮噪声对礼炮兵听力影响的研究

    作者:龙彬;李红;于黎明;陈洪文

    目的:测定礼炮鸣放时的噪声强度,并对14名首次担负鸣放任务的礼炮兵(28耳)进行听力学测试、分析.方法:采用耳部常规检查、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于礼炮鸣放前后的不同时段(鸣放前、鸣放后3小时及7天)对受试者进行听功能检查.以声级计测定礼鸣放时的炮口和炮位的噪声强度.结果:在162.8183.5dB(Lp)的噪声强度下,3小时时纯语音平均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高语音平均听阈(High pure tone average,HPTA)和BAEP的Ⅰ波潜伏期分别为左耳28.46±13.12dB,右耳21.92±12.67dB;左耳43.85±38 19dB,右耳34.23±25.48dB和左耳2.07±0.19ms,右耳2.05±0.20ms.均明显高于礼炮鸣放前(P<0.01).7天时则恢复至接近鸣放前水平(P>0.05).结论:初次接触高强度噪声者,于3小时后出现可逆性听力损伤,7天后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提示在此期间应避免再次接触噪声环境.

  • 浅谈突发性耳聋的预防

    作者:宗晓明;张丽萍;吕淑艳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暴聋,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聋程度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日内达到高峰;多为单耳聋,双耳聋者仅占7%~10%,有些患者可同时伴有耳鸣或眩晕.目前国内外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方法很多,可治愈率仅为60%~70%,部分患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而留下终身遗憾.因此,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比如何治疗突发性耳聋更为重要.

    关键词: 突发性 预防
  • 以突发性耳聋为主诉误诊74例分析

    作者:刘静

    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以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为主诉或首发症状误诊的74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 突发性/诊断 误诊
  • 聋哑患者2例急诊PCI术后的护理

    作者:闫颖;张艳雯;王继红

    聋哑人罹患急性心肌梗死(AMl)并接受急诊PCI治疗者较为少见,在护理上存在特殊性.我院近1 a来收治2例聋哑AMI患者,护理体会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6岁.主因突发胸痛6h于2010-05-17入院.查体:BP 110/70 mm Hg,P 72次/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哕音,心界不大,心律齐,未闻杂音,双下肢不肿.既往史:先天性聋哑;高血压病史3 a.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完全闭塞,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正常,在前降支置入3.0×18 mm Cypher支架,术后胸痛症状缓解.术后7d康复出院.

  • 聋人枕叶视皮层对频率刺激反应规律的事件相关fMRI研究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顾华;饶恒毅

    目的:探讨聋人枕叶视皮层对视觉频率刺激的反应规律.材料和方法:采用事件相关fMRI技术,对8例聋人和正常人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运用SMPM99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在不同频率刺激下均产生兴奋;随着频率的增加,聋人与正常人枕叶视皮层的兴奋区兴奋强度(intensity)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略有反弹的趋势,二者相似;聋人与正常人的佳刺激频率分别为4Hz和6Hz.结论: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对频率刺激的基本反应规律是相似的,但佳的刺激频率是不同的.

  • 专病康复会诊在聋幼儿入院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侯军华;宁菲;赵素萍;戴朴

    目的 针对聋幼儿这一语言交流障碍的特殊群体,探讨对该群体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有效模式.方法 由临床护理人员、临床医学及听力学专家和聋幼儿家长或主要抚养人组成专病康复会诊小组,整合听力、语言、心理、教育、护理等方面知识.共同完成80例聋幼儿的入院评估,指导护理临床实践.结果 专病康复会诊小组对80例聋幼儿制定出个性化护理计划,由责任护士和家长共同参与实施康复会诊计划,并对不同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阶段性反馈,配合临床医疗新业务的开展.结论 专病康复会诊对聋幼儿的康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评估的研究

    作者:李莹;邢燕;李晓璐;丁燕

    目的:评估语前聋儿人工耳蜗(CI)植入后听觉、言语和学习能力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聋人常模修订版》以及《Griffith精神发育量表》,在语前聋患儿CI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评估其听觉、言语及学习能力。结果术后6个月,低龄儿组言语大识别得分、平均综合语言月龄均低于大龄儿(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儿除平均综合语言月龄外,各评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的康复效果和植入年龄关系密切:植入年龄小者听觉康复较快,植入年龄稍大者言语康复较快。但学习能力不受年龄影响。

  • 多重等位基因PCR检测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

    作者:郑静;杨爱芬;张婷;张琼敏;龚莎莎;彭光华;朱翌;管敏鑫

    目的 探讨多重等位基因PCR法同时检测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和C1494T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3种基因型(野生型、A1555G突变型和C1494T突变型)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分别设计针对线粒体1555和1494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特异性引物.用多重等位基因PCR技术同时检测A1555G和C1494T突变,并初步用于138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临床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后通过DNA测序法评估其准确性.结果 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同时检测138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出率为7.97%(11/138),其中,A1555G突变型10例,C1494T突变型1例;DNA测序分析检测突变型检出率为7.97%(11/138).2种方法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1.000,P<0.01).结论 多重等位基因PCR是一种简便、准确、有效的A1555G和C1494T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鉴定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从而有效预防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 老年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浅见

    作者:林明雄;仝战旗

    老年性耳聋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特点,提出中医治疗方法重在补肾、调理气血,佐以开窍之品,同时顾护胃气贯穿治疗始终,为老年性耳聋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老年人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

    作者:秦兆冰

    目的探讨老年人突发性聋(突聋)的发病特点、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35例60岁以上老年突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与42例中青年突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初诊时对侧耳听阈平均值老年组为(36.3±10.2)db,对照组为(10.5±8.6)db,老年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听力曲线主要为高频下降型;初诊时患耳听阈平均值老年组为(89.5±11.4)db,对照组为(85.6±13.2)db,治疗后老年组听力平均提高21.3 db,对照组提高36.3 db(P<0.05),老年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4.3%(19/35),低于对照组78.6%(33/42),且P<0.05; 老年组51.4%(18/35)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14.3%(5/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老年人突聋发病前多已存在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且常合并较多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

    关键词: 突发性
  • 长期维生素C治疗对大鼠听阈的影响

    作者:王利一;黄魏宁;封宇飞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对大鼠老年性聋的影响. 方法 42只二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饮用水中加入维生素C;对照组正常进食与饮水.检测2组大鼠内耳丙二醛含量、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客观反应阈、耳蜗内mtDNA4834bp缺失的变化. 结果 (1)大鼠11月龄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ABR反应阈为(49.3±3.9 )dBSPL与(49.7±4.4) dBSPL(P>0.05),耳蜗中丙二醛含量为(10.8±1.7)与(11.6±2.1) pmol/g,P<0.05;耳蜗内mtDNA4834bp缺失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24月龄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ABR反应阈、耳蜗中丙二醛含量及耳蜗内mtDNA4834bp缺失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和P<0.05). 结论长期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可以减轻大鼠内耳膜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大鼠耳蜗内mtDNA4834bp缺失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其老年性聋的程度;氧自由基学说可能是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抗坏血酸 DNA 线粒体
  • 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胎儿的21三体综合征筛查的可行性

    作者:卢彦平;程静;韩冰;汪龙霞;戴朴;袁慧军;李亚里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用于产前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胎儿筛查21三体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产前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5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孕妇的家庭中的先证者均经过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聋病分子诊断中心明确了耳聋致病基因.54例孕妇平均年龄31岁,其中9例≥35岁;孕周为18~26周,其中>23孕周的孕妇有5例.孕18~23周的49例孕妇取羊水15~20 ml进行胎儿耳聋基因检测,孕周>23周的5例,取新生儿脐带血1~2 ml进行相关耳聋基因检测.年龄≥35岁的9例孕妇中,5例同时进行了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QF-PCR技术诊断21三体综合征,共选择21号染色体杂合度高的9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子标记,选定6对引物分两种组合进行多重扩增,21三体综合征诊断标准为21号染色体2个以上STR位点出现1∶1∶1等比例峰及2∶1比例峰,或1∶2比例峰,即可明确诊断.结果 (1)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检测及其随访结果:54例胎儿均成功进行了相应的耳聋基因(包括GJB2基因、SLC26A4基因等)检测.10例胎儿的耳聋基因与先证者的基因类型相同,选择终止妊娠;其余44例没有重复先证者的基因类型,临床预测不会罹患由先证者基因改变引起的耳聋,选择继续妊娠,现均已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由专人随访,检查其听力均正常.(2)QF-PCR技术诊断21三体综合征的结果:54例胎儿全部检测成功,两对组合引物同时扩增后,均明确排除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5例高龄孕妇同时进行了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均未见异常.新生儿出生后随访其发育情况,从外观也排除了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QF-PCR技术检测结果在1~3 d即可获得,无漏诊及误诊.结论 对于产前行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及其他产前基因诊断的胎儿,同时行QF-PCR技术检测可明确胎儿是否为21三体综合征;QF-PCR技术检测21三体综合征具有快速、准确、价格低廉及高通量等优点,且不增加羊水及脐血标本的抽取量.

  • 学语前性耳聋疾病相关基因的产前诊断

    作者:胡浩;邬玲仟;梁德生;冯永;蔡芳;夏昆;潘乾;龙志高;戴和平;夏家辉

    目的确定耳聋疾病的相关基因. 方法从1例曾生育过一先天性耳聋男孩和一正常男孩、现孕21周的孕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和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抽提基因组DNA,先对此家系中的耳聋先证者(为此孕妇的第1个儿子)进行GJB2 和 SLC26A4 基因的突变检测,然后对家庭中其他成员(包括胎儿)的相关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SLC26A4基因的IVS7-2A>G 突变纯合子,GJB2基因的79G>A(V29I)、341A>G(E114G)、608T>C(I203T)3种杂合改变;夫妇二人和其第2个儿子为IVS7-2 A>G突变杂合子;胎儿为IVS7-2 A>G野生型纯合子. 结论 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是先天性耳聋疾病的相关基因,通过产前诊断的方法可以预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 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效果

    作者:刘颖;杨杰;杨淑梅;伍燕飞;刘畅

    目的:探讨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在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中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按照有无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n=3129)及对照组(n=5106),出院前采用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筛查,并采用耳聋易感基因芯片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高危组患儿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及2者均未通过率分别为11.92%(373/3129)、10.32%(323/3129)和4.83%(151/312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3%(257/5106)、6.56%(335/5106)和2.02%(103/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0.265、37.354和51.196,P值均为0.000)。高危组患儿整体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率为5.63%(176/3129),其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04%(95/3129)及2.40%(75/312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5%(161/5106)、2.04%(104/5106)及1.06%(54/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301、8.216和22.517,P值均<0.01)。线粒体DNA 12S rRNA及GJB3基因突变率较低,高危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6/3129)与0.06%(3/5106);0.03%(1/3129)与0.00(0/5106);P值均>0.05]。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患儿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未通过率分别为9.50%(32/337)和10.39%(35/337),均高于未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者[分别为1.14%(90/7898)和1.29%(102/7898)](χ2值分别为154.621和163.399,P值均为0.000)。结论针对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联合筛查效果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初探

    作者:丁宁;梁熙虹;孙林;陈光利;王虔;朱丽平;王薇;朱静;赖春涛;鲜军舫;余华峰

    目的采用动脉内局部药物灌注对血管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探索性治疗.方法将41例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组19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椎动脉开口,选用尿激酶30万U于30min注射完毕;常规治疗组22例,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活血、解痉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采用1997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结果动脉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静脉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7例.结论动脉内局部药物灌注可能是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治疗方法.

534 条记录 1/27 页 « 12345678...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