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方法:将11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埋线,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6 g/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96.4%和98.2%,均优于对照组的86.7%和91.7%(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
-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NCA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法[1]造模,造模结束后,第20天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和穴位埋线治疗组.SASP组用4.5%柳氮磺胺吡啶悬液胃饲治疗,穴埋组采用"足三里""上巨虚"穴内埋线治疗.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病理组织切片技术观察病变.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大鼠ANCA阳性率达62.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ANCA阳性率均降低(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NACA有关.
-
结肠正常黏膜和腺癌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系统地分析由SSH方法获得的结肠正常黏膜和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构建基于Linux的核酸自动分析平台,对用SSH方法获得的3个文库之一的T-N差减文库进行分析.用半定量RT-PCR对部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基于Linux的核酸自动分析平台,得到了15个contigs,其中与已知基因相匹配的有13个(T-N),未与已知基因匹配或者意义未明的有2个;部分基因的半定量RT-PCR发现,人胸腺素β4(Homo Sapiens thymosin beta 4,THY)和人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反式活化蛋白2(Homo Sapiens HbxAg transactivated protein 2,XTP)的表达从正常黏膜-腺癌有逐步增高的趋势.结论:构建基于Linux的核酸自动分析平台是系统分析核酸序列的有效方法,根据对3个文库的系统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结肠肿瘤分子机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
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肠黏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剂Stresson对烫伤大鼠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致64只SD大鼠总体表面积(TBSA)30% Ⅲ度烫伤,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及肠内营养(EN)组,另取8只大鼠作为伤前对照(Control).EIN和EN组给予等热量肠内营养液.于伤前、伤后1、4、7、10 d,检测肠黏膜通透性、肠黏液层厚度、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血浆内毒素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 结果同EN组相比,EIN组大鼠肠黏液层厚度、肠黏液s-IgA浓度明显升高,而肠黏膜通透性、血浆中DAO活性和内毒素水平较EN组明显降低. 结论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能有效地减轻烫伤后肠黏膜细胞损伤,促进肠黏液s-IgA的分泌,减少内毒素的易位.
-
硬膜外复合全麻和全凭静脉麻醉对胆管结石梗阻患者术后肝功能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硬膜外复合全麻及全凭静脉麻醉对胆管结石梗阻患者术后肝功能及肠屏障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94例胆管结石梗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7例.两组均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后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A组采取硬膜外复合全麻,B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进入手术室后(T1)、术毕(Tz)、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血浆D-乳酸(D-LA)浓度、大肠杆菌DNA阳性率及手术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T1时刻两组D-LA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2、T3、T4时D-LA水平均高于T1,且A组T2、T3、T4时的D-LA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T1、T2、T3时刻的大肠杆菌DNA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T4时大肠杆菌DNA阳性率为8.5%,低于B组的19.1%(P<0.05).两组术前的AST、ALT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两组AST、ALT及TBIL均降低(P<0.05),且A组AST、ALT及TBIL均低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较之全凭静脉麻醉更利于胆管结石梗阻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且可减轻肠屏障功能损伤,是胆管结石梗患者较为更安全的麻醉方式.
-
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以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胃肠动力功能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就SAP病程的不同时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内容包括SAP 3个临床分期的特点及其发病的病理生理与分子机制.
-
秦皮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和秦皮甲素组(EH组),每组10只。模型组、SASP组和EH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剂量为100 mg/kg)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 SASP组和EH组分别灌胃给予SASP (剂量为600 mg/kg)和秦皮甲素(剂量为100 mg/kg)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比较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肠黏膜损伤情况和血清TNF-α、 IL-10水平。结果秦皮甲素能显著改善UC大鼠的一般状态,显著缓解其结肠组织炎症。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各给药组DAI评分和TDI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 IL-10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 SASP组和EH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 IL-10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秦皮甲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分泌,上调IL-10表达,改善肠道免疫平衡紊乱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