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镜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

    作者:刘改芳;吴婧;刑志书;崔春燕;张玉贞

    小肠不同于胃和结肠可用内窥镜来做直视检查,常用的小肠镜仅能到达空肠上段约50 cm处,病变检出率低.常规小肠双重造影需用导丝或活检钳代替导丝经口插管,插管技术要求较高,尤其遇高张型及瀑布型胃,插管更难通过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降部,且操作医师受X线照射时间较长,因此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我们利用胃镜直视下置管小肠双对比造影克服了以上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胶囊内镜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作者:王玫;赵建妹;陈建平;沈婷

    胶囊内镜问世近20年来,因其操作简便、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尤其能大大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所以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少见并发症,因此我们收集了近4年中13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对并发症的处理做一些探讨.

  • 2014年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进展

    作者:张晓岚;郭金波;尹凤荣

    2014年,国内外胃肠病学相关学会及专家制订或更新了诸多消化领域的指南及共识意见,其中国内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学组结合我国疾病的发病特点,制订了许多切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共识,为临床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便利。本文主要从 Barrett 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胰腺疾病、病毒性肝炎、肝性脑病、药物性肝损伤及消化内镜等常见疾病入手,重点介绍消化领域疾病的国内外诊治进展,以期为消化内科医生诊疗疾病提供帮助。

  • 自发性脾动脉瘤破裂二例误诊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万管;张文涛;孟庆义

    目的:探讨自发性脾动脉瘤( splenic artery aneurysm, SAA)破裂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自发性SAA破裂两例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老年男性,7 d前出现短暂的上腹部剧痛,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考虑为胃肠道疾病,胃镜检查后突发意识不清,以腹腔内出血和失血性休克急诊入院,行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腹部增强CT检查示SAA破裂,给予介入脾动脉栓塞术治愈。1例中年男性,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初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后,床旁超声和腹部CT检查示腹腔内出血,急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为SAA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给予脾动脉近端结扎、动脉瘤及脾切除术,治愈。结论 SAA发病率低,一旦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对于不明原因腹腔内出血和失血性休克的鉴别诊断应考虑到SAA破裂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 急腹症猝死尸检为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或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牟嘉萍;孙涛;瞿勇强

    目的:结合病例及尸体解剖检查(尸检)资料探讨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或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因急腹症入院,查血白细胞12×109 /L,中性粒细胞0.40,淋巴细胞0.53,单核细胞0.04,经抢救无效4小时后死亡的病例资料.结果:尸检见肠管肿大,淋巴结、肝、脾增大,镜下检查为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或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多器官浸润,后经病理确诊为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或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本病晚期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注意鉴别诊断.

  • 小肠禁锢症的诊治体会(附二例报告)

    作者:赵永振;孙红旗

    小肠禁锢症临床较为罕见,其特点是小肠部分或全部被禁锢在一层异常的灰白色囊状纤维膜中,病因不明,术前不易确诊.我院1995~2004年收治2例,现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如下讨论.

  • 小儿急性胰腺炎15例误诊分析

    作者:韩明亮;李洪丽;高惠萍

    我院1996年10月~1998年7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胰腺炎83例,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18.1%.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八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宏;丰慧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为特征的少见病,易引起误诊.我院1990~2006年共收治8例EG,均经活检及腹水检查确诊,予抑酸、、免疫抑制、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北京:金盾出版社,

  • 如何避免慢性假性肠梗阻的误诊误治

    作者:钱礼

    慢性假性肠梗阻(CIP)病人表现为肠梗阻的一般症状,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肠壁平滑肌发育不全或衰退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近年研究发现该病具有四种遗传特征,即弧形指纹、二尖瓣脱垂症、肢体关节异常松弛及10岁以前即可能有便秘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三种检查,即胃肠道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检测、X线检查及肠壁全层的病理切片.CIP的治疗以减少肠道胀气、增加胃肠运动的保守治疗为主,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可酌情手术治疗.

  • 肠内滴虫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王伯霞;赵文爱;李泽民

    在对肠内滴虫的保种方法与透镜电镜研究基础上,对其滋养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以便进一步了解本虫种表面形态结构,为防治肠内滴虫所引起的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

  • 基层部队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效果

    作者:陈连庆;何君;汤金波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降低部队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率,我们于1999~2001年对某部进行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部官兵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服役时间长20年,短1年。……

  • 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邓卫平;马娟;徐丽姝;沙卫红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2 314例,根据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681)和非出血组(n=1 633).分析老年患者的结直肠病变类型和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直肠病变差异.结果 2 314例老年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1.7%(1 891/2 314),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结肠憩室、溃疡糜烂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0.9%(1 179/2 314)、16.1%(373/2 314)、12.4%(286/2 314)、5.5%(127/2 314),出血组患者的结直肠癌检出率为47.0%(320/681).出血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95.6%,651/681)高于非出血组(75.9%,1 240/1 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男性比例高,结直肠癌、溃疡糜烂性病变、血管畸变检出率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结肠憩室、结直肠黑变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是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较为常见的阳性病变,且结直肠癌可能是导致老年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

  • 胶囊内镜在老年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刘献民;张瑜;田笑笑;朱晶晶;金建军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在老年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腹胀不适、消瘦等症状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接受CE检查的患者13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75例)和对照组(<60岁,6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CE检查情况,包括CE在胃及小肠运行时间、胶囊排出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即胶囊在电池耗尽后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的患者比例)及胶囊滞留率(指胶囊2周或超过2周时间仍不能从消化道排出的患者比例),CE的图像质量、对小肠疾病检出率及所见病变的类型.结果 老年组CE在胃及小肠运行时间、胶囊排出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胶囊滞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小肠疾病检出率(61.3%)高于对照组(43.5%)(P<0.05);老年组检出的小肠疾病以血管性病变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黏膜损害为主,而对照组以小肠溃疡为主.老年组OGIB的CE小肠疾病检出率高于慢性腹痛、慢性腹泻、其他症状(P<0.05).结论 CE在老年患者消化道运行时间较长,但胶囊滞留率与中青年患者无差异,是一项安全的检查方法,并且对老年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尤其对OGIB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价值分析

    作者:刘婉薇;沙卫红;王启仪;徐丽姝;马娟

    目的:探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断小肠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3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患者116例,回顾性分析其小肠镜检查结果。结果116例患者在异丙酚麻醉/镇静状态下共进行127例次小肠镜检查,包括经口检查68例,经肛门检查37例,双向入镜检查11例,检查成功率为99.2%(126/127)。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87.9%(102/116),位居前5位分别为克罗恩病(35例,30.2%)、小肠恶性肿瘤(23例,19.8%)、小肠糜烂溃疡性炎症(16例,13.8%)、小肠良性肿瘤(9例,7.8%)和小肠血管畸形(5例,4.3%)。少数患者于检查结束完全清醒后诉轻微的咽喉部不适、肛周不适或腹胀,均可自行缓解。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成功率高,对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高,相对安全可靠,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高。

  • 梗阻性黄疸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晋林;闰军;王世民;鲍民生;赵秉化

    目的了解梗阻性黄疸时小肠粘膜的病理改变.方法无菌条件下结扎大鼠总胆管,取末端回肠观察其组织学改变.测量小肠粘膜的绒毛高度,绒毛面积和肠粘膜厚度;计算内脏细菌移位率.结果在光镜下观察到总胆管结扎组肠粘膜萎缩,绒毛水肿,部分上皮细胞脱落;绒毛平均高度、绒毛平均面积和粘膜平均厚度减少.在电镜下观察到微绒毛稀疏,排列紊乱,内质网数目少且结构不完整;线粒体数目少,轻度肿胀,膜不清楚,嵴少而乱,内有空泡.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的细菌移位率明显增加,移位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肠粘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肠旋转不良术后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致肠狭窄1例

    作者:齐新

    1 病例患者,男,年龄 4 d,足月顺产,生后第2 d出现呕吐,为黄绿色胃内物,第3 d排果酱样血便3次.查体:腹胀,无压痛,无包块,肠音弱.腹立位X线平片:生理性积气减少且不规则,可见液平.钡灌肠见回盲部位于右上腹.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余建云;李林均;陈萍;张军;许涛;程雄飞

    目的:评估和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药物和临床研究资料。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02例放射性肠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32例)、对照组( B组、35例)和联合组( C组、35例)。治疗组采用rhGM-CSF局部保留灌肠21 d,治疗前后进行自身对照,并与对照组(地塞米松加黄连素)及联合组(地塞米松加黄连素加rhGM-CSF)的治疗病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用药前后症状积分,局部不良反应和用药21 d的总有效率。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联合组总有效率92.29%。治疗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用药后出现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个别病人出现局部轻微疼痛,可自行消退。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放射性肠炎安全有效。

  • OMOM胶囊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临床探讨

    作者:高峻;李左军;邢建华;刘彬;张晔;卢干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肠道准备方法.方法:对照分析30例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用3种不同方式进行肠道准备后进行肠道的清洁.结果:发现A、B、C 3种方式使用后小肠达到良好清洁度的百分率分别为40%、77.7%、100%.结论:口服甘露醇加恒康正清(复方聚乙二醇散)可为胶囊内镜检查提供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比较理想的胶囊内镜术前肠道准备方法.

  •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探讨

    作者:程普选;虞崚崴;任刚

    目的:探讨钡剂X线造影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经手术证实的24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19例经钡灌肠显示盲肠或结肠位置异常,其中17例显示盲肠位于右上腹或偏左中腹,2例显示结肠均位于左侧腹部,5例经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显示为十二指肠有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结论:钡剂灌肠和选择性上消化道造影,目前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仍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肠疾病 放射摄影术
  • 非肿瘤性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基础

    作者:陈光文;宋彬;吴苾

    目的: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记录肠壁增厚的分布、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分析CT征象的病理基础.结果:284例患者引起肠壁增厚的病因包括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它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所有非肿瘤性肠擘增厚在CT上的表现: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271例均匀增厚,13例不均匀增厚: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单个解剖部位受累72例,多个解剖部位受累212例.相关肠外异常: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在MDCT上主要表现为轻度均匀性增厚,等、低密度,轻度强化,常累及多个解削部位.熟悉各种引起肠壁增厚疾病的病理基础和CT表现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36 条记录 4/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