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脾汤加味灌肠治愈肠麻痹60例
肠麻痹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主紊乱的疾病,属中医脾胃阳虚,气血淤滞.我们自2000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温脾汤加味灌肠治愈肠麻痹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氦氖激光照射强壮穴治疗虚证40例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可以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也可以包括:心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胃阳虚、肝血不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脏气虚损.自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我院中医科应用首都医科大学物理教研室研制的氦氖激光沿经络自动照射仪,照射强壮穴: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虚证病人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附子理中丸儿科应用四则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主治脉微肢厥,昏睡露睛,或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口噤,四肢强直等脾胃阳虚之阴寒重证.现市售附子理中丸改为党参方.每丸重9克.作者在临床上用于儿科疾病.如喜唾、流涎、泄泻、肺炎等,投之多效,举例如下.
-
附子理中丸儿科应用4则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主治脉微肢厥,昏睡露睛,或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口噤,四肢强直等脾胃阳虚之阴寒重证.现市售附子理中丸改为党参方,每丸重9克.笔者在临床上用于儿科疾病,如喜唾、流涎、泄泻、肺炎等,投之多效,举例如下.
-
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43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研究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脾胃阳虚型心悸患者43例使用理中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及疾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理中汤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优于治疗前,患者各类症状明显改善(P<0.05)且疾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7%。结论应用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可有效发挥温补脾阳、化湿利水、生血行气之功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食疗调养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x线检查中发现胃整体的位置低于正常(站立位,胃的下缘达盆腔),同时临床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的一种慢性病.中医认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或思虑伤脾,以致中气下陷所致.根据临床症状辨证,一般可分为气虚下陷、肝脾失调、脾虚夹滞、脾胃阳虚、瘀血阻滞等证型.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确诊患有胃下垂后,可采用下列食疗方调理.
-
塞因塞用法临床应用体会
"塞因塞用"意指应用补虚类药物,治疗因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的胀满痞塞等证候,属于反治法之一.今择验案3则,将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
《金匮要略》"不能饮食"的临床意义
"不能饮食"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及"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等篇,涉及原文十余条.张仲景根据"不能饮食"的具体情况, 分析其性质和发病机理,明确指出了此症的鉴别、治疗和预后,认为其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湿、食引起,虚证则因脾胃阳虚.在处方用药上,以寒温并用、化积导滞、温中健脾、清热和胃、化痰去湿为原则,并在辨治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调理脾胃.
-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多因风、寒、湿、痰、瘀以及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受损,复感外邪而诱使发病,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气机逆乱,湿邪流注,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寒凝气滞,脑脉失养,气机不畅而发为头痛.
-
天灸治疗虚寒性胃痛365例临床观察
脾胃虚寒性胃痛乃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虚,纳运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所致,其临床症状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时泛清水,食少、乏力,手足欠温,便溏,舌淡、脉弱,均为中焦、阳气不足的表现.
-
温针灸联合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溃疡复发率、溃疡面积、胃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并检测外周血清和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水平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6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复发率、溃疡面积、Hp清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液EGF以及胃黏膜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温针灸联合小建中汤的方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上调EGF、EGFR水平来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溃疡的愈合.
-
麦粒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麦粒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麦粒灸疗法;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两组治疗7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疼痛症状积分、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确切,且有效减少了胃脘痛的复发率,极大减少了患者症状复发带来的痛苦。
-
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60例
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笔者采用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从寒论治反流性食管炎
[目的]论述由寒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法方药,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查阅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载,并结合临床,归纳总结反流性食管炎可有外寒、内寒及脏腑之间的传变导致,并阐述相应的治法方药,并辅以临床典型案例加以佐证.[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由寒引发者可具体分为寒邪犯胃证、脾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肝寒上逆证,当分别处以相应的方药,以藿香正气散、香砂六君丸、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等加减施治.[结论]从寒论治反流性食管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意义.寒可从外而来,亦可由内而生,对于此类患者需辨明实寒、虚寒之异及所及脏腑之别,灵活选方用药,如此便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梁超治疗饥疝临床经验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梁超,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多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对饥疝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卓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
枇杷降逆汤治疗顽固性呃逆
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均为住院和门诊病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大者71岁,小者18岁,平均年龄为42.2岁;病程长者2年多,短者4天。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史。2 治疗方法药用枇杷降逆汤加减:枇杷叶50g,旋覆花(包煎)、柿蒂、苏叶、姜半夏、枳壳、郁金各10g,代赭石30g,黄连、甘草各6g,沙参、麦门冬各15g。胃中寒冷者加制香附、桂枝各8g;胃火上逆者加石膏30g,竹茹10g;脾胃阳虚者加白术10g,吴茱萸5g。
-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肠疾病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 (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本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54条,治疗"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可见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之证.二十多年来,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等疾病,并以"心下痞"为主要症状者每每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典型病例1.1 患者吴某,男性,50岁,福建省寿宁县人.反复腹痛三年,西医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多次住院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没有改善.经笔者检查,症见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弦数无力,心下痞痛,大便溏、不爽,食欲欠佳.诊断为脾胃阳虚,湿热内蕴.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寒热虚实夹杂之痞证.以辛开苦降之法治之.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干姜5克、炙甘草15克、黄芩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克、大枣5枚.每日一剂,连服六剂,心下痞痛消失,饮食、大便正常.加淮山18克、扁豆(炒)15克,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
从升降失衡论治慢性胃炎举隅
慢性胃炎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脾胃气机升降失衡为其主要病机,笔者以调治脾胃气机升降平衡为主要治则,治疗多种胃病,疗效卓著,现将临床经验、作一介绍.1返流性胃炎-食道炎(脾胃阳虚,寒湿阻滞型)患者,男,50岁,2004年10月6日诊.患反流性胃炎-食道炎6年.近3月因夫妻不和,情绪激剧变化,诱发出现胃脘痞满,胀气,胸骨后烧灼感及疼痛反复发作,食后加重.入夜尤甚,伴时有烧心,四肢不温、暧气不舒,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迟.前医曾用疏肝和胃之法冶疗1月余,收效甚微.
-
理中汤在儿科脾胃病中的运用
理中汤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人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补气,干姜温中祛寒,甘草和中补脾.药仅四味,配伍周到,疗效显著.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适应能力不足,寒热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容易引起一系列脾胃疾病.对小儿脾胃阳虚、气虚所致呕吐、泄泻、积滞、疳积等病,笔者常用理中汤随证加减,应手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