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染色体DNA失衡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作者:孙翠云;于士柱;金树梅;王虔;吴伟翔;安同岭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基因组DNA失衡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了33例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石蜡包埋组织,分析其全基因组DNA失衡状况.结果 少突胶质细胞瘤(ODG)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DG)的基因组DNA失衡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和88%(15/17),共发现24个有DNA获得和24个有DNA丢失的染色体区带.其中,- 19q、- 1p/- 19q联合性缺失检出率在ODG组明显高于AODG组(P<0.05),+7p检出率在AODG组明显高于ODG组(P<0.05).在22对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中,+1q、+7p、+8p、+8q、+9q、+ 18p、+18q、+20p及-1 p、- 19q、- Xq出现频率较高.+2q、+4p、+4q、+6p、+ 10p、+15q、+20q、+22q仅见ODG组,+11q、+12p、+Xp仅见于AODG组.而-3p、-5q、-8p、- 12p、- 12q、- 15q、- 19p、- 20q、- Xp仅见ODG组,- 2q、-4p、- 4q、- 5p、- 6q、-7p、- 11 q、- 14q仅见于AODG组.结论 ODG和AODG均有各自特征性的染色体基因组DNA失衡谱;- 1p/- 19q是评价国人该类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治疗敏感性及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p和- 19q对评估国人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多发畸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游艳琴;汪淑娟;汪龙霞;卢彦平;任远;李亚里

    目的 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用于多发畸形胎儿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探讨其在辅助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为胎儿全身多发畸形的妊娠妇女31例,孕妇年龄20~37岁,孕周21~27周.在超声引导下获取羊水或脐血,再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结果 31例多发畸形脐血样本均进行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中4例培养失败,1例无核分裂象,培养成功的26例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者23例,异常3例,核型异常率为11.54%(3/26).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中有4例未发现致病性染色体缺失/重复,21例发现了微缺失和微重复,但均为染色体多态性,不具有致病性,6例检查异常,异常率19.35%(6/31).结论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覆盖广泛的优势,不仅弥补了培养失败和细胞活力不够无法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缺陷,还能从亚显微结构发现缺失和重复,对于畸形原因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

  • 比较基因组杂交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贵平;鞠海星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肿瘤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1],人类肿瘤的遗传不稳定分为染色体的不稳定(CIN)和微卫星不稳定(MSI),几乎所有的肿瘤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染色体片段的非随机异常,表现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与原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缺失密切相关.

  • 分子生物学技术产前诊断18三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洲;张颖

    18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三体征,其产前诊断的传统方法是染色体核型分析,但该方法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不能检测出微小的染色体异常.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如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PCR,QF-PCR)等用于18三体的产前诊断.这些新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适合18三体的产前诊断.

  • 染色体易位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学进展

    作者:刘群;朱桂金

    染色体易位的携带者因其具有很高的生殖危险性,成为寻求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重要人群.而易位染色体减数分裂的特点决定了其分离产生的配子的多样性,给PGD造成困难.近年来各种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开发,使易位PGD变为可能,而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间期转换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染色体易位的PGD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 比较基因组杂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陈子江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一次杂交实验中检测出不同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在染色体区带上定位,使间期细胞全基因组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系统介绍比较基因组杂交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近期应用、方法评价及发展前景.

  •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进展

    作者:李雷;金帆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如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微测序技术、多重置换扩增等.这些方法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减小误诊风险.同时,也有一些关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争议,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以及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远期安全性的担忧.就该领域一些新方法及其原理和争议等进行综述.

  • 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研究

    作者:周文雅;王国文;郝梦泽;杜晓玲;杨蕴;杨吉龙

    目的 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方法检测人骨肉瘤基因组的拷贝数异常,探讨并验证骨肉瘤重要信号通路的遗传学异常及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aCGH检测10例新鲜骨肉瘤标本的基因拷贝数变化,然后利用基因和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通路分析方法(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确定骨肉瘤有关信号通路的基因改变,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对10例骨肉瘤标本的aCGH数据进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3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有明显的基因拷贝数改变,20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扩增,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mTOR通路;13条信号通路的分子存在明显的基因缺失,如Wnt和Hedgehog通路.另外,还发现与细胞-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学改变,如CAMs和紧密连接信号通路存在基因扩增、黏着连接通路存在基因缺失.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证实VEGF信号通路中的VEGFA基因明显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证实骨肉瘤中VEGFA蛋白高表达,并且与微血管密度紧密相关.结论 骨肉瘤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涉及VEGF、mTOR、Wnt、Hedgehog、CAMs、紧密连接、黏着连接信号通路及其他26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的遗传学改变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为骨肉瘤针对特定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 自然流产的遗传因素及诊断

    作者:陈雪;胡娅莉

    遗传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常见的原因,目前其临床诊断仍以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为主.但近年来随着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及PCR等技术的应用,不但明显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和检出率,而且发现了除染色体异常以外的其他遗传因素.就相关的遗传因素及目前采用的几种诊断方法作一简单的综述.

  • 原发性肺癌肿瘤组织染色体变异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

    作者:熊玮;钱桂生;黄桂君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肿瘤组织染色体异常变化,了解肺癌组织染色体畸变规律.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5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肿瘤组织染色体.结果:原发性肺鳞癌常见染色体扩增区是2q、5p、11q、22q,常见缺失区是1p、4q、5q、6q、8p、9q、10q、11p、13q、18q、21q.肺腺癌常见扩增区是5p、8q、11q,常见缺失区是10p、19.腺鳞癌、肺泡细胞癌、小细胞癌等染色体变化各有不同.结论:原发性肺癌存在广泛的遗传物质不平衡现象,不同病理分型的染色体基因扩增和缺失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基础.

  • 6号染色体短臂部分重复致性发育异常伴智力低下患者一例遗传学分析

    作者:冯战启;景治安;胡和平;黄飞飞;李纪华;吴辉;王红丹

    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伴智力低下患者的遗传学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2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进行治疗、遗传咨询的性发育异常伴智力低下患者1例。取患者及其父母静脉血,采用常规 G 显带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核型;提取基因组 DNA,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对 DNA 进行扫描和分析,筛选染色体非整倍体性改变及200 kb 以上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检索 UCSC、DGV、DECIPHER、ISCA 及在线孟德尔人类遗传学数据库(OMIM)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及致病性鉴定。结果患者父母染色体核型及 aCGH 技术扫描结果均正常。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der(6)?dup(6)(p21.3p21.1);aCGH 技术扫描结果发现6号染色体短臂存在1个重复的 CNVs,位于6p21.32- p21.1(hg19:32261671-43333192),片段大小为11.07 Mb,区内约有180个基因,其中 OMIM 中23个。结论6p21.32- p21.1区域染色体重复可能为该例性发育异常伴智力低下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G 显带联合 aCGH 技术可对染色体微变异进行精确定位,有助于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 胃肠道间质瘤中染色体变化与预后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作者:梁建芳;王宏坤;程彩霞;李宁;肖虹;高建忠;赵玉泽;郑绘霞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中基因组染色体的改变及相关因子与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评价GISTs预后提供较可靠的证据. 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检测20例GISTs的遗传学改变位点;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部分位点改变区域且与GISTs预后相关因子nm23、Cmyc、CerbB-2和E2F1等的表达情况. 结果 染色体缺失多于扩增,14q、22q缺失和17q、8q扩增与肿瘤侵袭危险性无关(P>0.05),而1p、15q、13q缺失和5p、20q扩增在高级别GISTs中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且可能与GISTs临床复发、转移、死亡的生物学行为相关.Cmyc和E2F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65%,二者与GISTs恶性度有关(P<0.05),其6例进行性疾病(pro-gresslve disease,PD)均为阳性;nm23阳性率为70%,与GISTs恶性度无关(P>0.05),CerbB-2未检出1例阳性. 结论 GISTs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缺失或扩增,14q、22q缺失常见,Cmyc、E2F1蛋白可能为8q、20q扩增的靶点,且二者可能为GISTs预后不良的因素.

  •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分析

    作者:张刚;罗少军;左永详;汤少明;梁杰;赵明权

    背景:近年来临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均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与遗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增生性瘢痕与遗传是否有关,目前尚未明确.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在遗传学改变上的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12在广东医学院完成.材料:瘢痕标本均来自2003-01/2008-1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20~50岁;瘢痕疙瘩6例,男1例,女5例,年龄19~46岁.方法:提取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DNA,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观察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比较两者间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的比较.②两组DNA拷贝数的扩增率的比较.结果:增生性瘢痕组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缺失或扩增;瘢痕疙瘩组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1,16,20号及22号染色体,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扩增.两组1,16,20,22染色体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相比较,瘢痕疙瘩组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结论:与瘢痕疙瘩相比,增生性瘢痕不存在明显的DNA拷贝数缺失或扩增,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与遗传没有直接的关系.

  •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何巧洁;唐英华;杨兴无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是一种将消减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全部染色体区带上检测基因组间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定位.本文对CGH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董颖;陈赛娟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是一种集基因芯片和传统比较基因组杂交为一体的新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已成为遗传学家探索生命科学,特别是肿瘤和遗传性疾病基因和染色体异常的有力工具.本文就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一简要介绍.

  • 比较基因组杂交新进展--Array-based CGH

    作者:张开立;李宏;刘佳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目前已在肿瘤的遗传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技术上存在的一些缺陷明显制约了它的发展;Arraybased CGH是一项建立在芯片技术基础之上的新的CGH方法,其自动化、高通量、高敏感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CGH方法的不足.

  • 比较基因组杂交近期应用及进展

    作者:孙崇秀;宗卉;单祥年

    比较基因组杂交是将消减杂交与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本文就这一技术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近期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 比较基因组杂交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朱亚青;尹浩然;朱正纲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一种将消减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相结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全部染色体区带上检测基因组间DNA拷贝数变化并定位.本文综述了CGH检测胃肠道肿瘤的研究结果及其应用.

  • 比较基因组杂交及其在胃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朱亚青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一种将消减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uH)相结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全部染色体区带上检测基因组间DNA拷贝数变化并定位。本文综述CCH检测胃恶性肿瘤的研究结果及其应用。

  • 高生存期肺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及肺癌组织比较基因组杂交回顾性分析

    作者:熊玮;钱桂生

    背景与目的:肺癌染色体异常与临床反应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对肺癌手术后高生存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肺癌组织进行染色体分析,为肺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肺癌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择肺癌高生存期组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肺癌患者2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5例.肺癌对照组随机选择术后1年内患者2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腺癌7例、小细胞癌5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常规法进行以上3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期染色体分析.肺癌高生存组和肺癌对照组选择石蜡组织包埋块提取基因组DNA,DeVries法进行CGH分析.结果:高生存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3.15%,显著低于肺癌对照组的10.85%(P<0.01),染色体畸变主要为染色体单体裂隙、断片、无着丝粒片段,偶见衍生染色体.CGH分析结果显示,高生存期组有6例未见任何染色体畸变发生,肺癌对照组有1例未见染色体畸变发生.高生存期组畸变染色体平均数目(2.60±1.85)显著少于肺癌对照组(5.10±2.13).结论:染色体畸变少的肺癌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肺癌临床高生存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稳定性相关.

107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