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赫

    目的 探讨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连某高校19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4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并且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量表得分、女性量表得分与人际和谐性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1= -0.357,P<0.01,r2=-0.282,P<0.01);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人际和谐性有显著差异.结论 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和谐性上明显优于其他个体,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 关于大学生性别特质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作者:何艳;付海玲;韩洁

    目的 验证双性化性别特质模型并探讨性别特质同恋爱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洛克-华莱氏(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测定量表和性别特质量表对10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双性化特质的人占49.5%,未分化特质的人占11.0%,男性化特质的人占34.9%,女性化特质的人占4.6%;不同性别特质类型的人在恋爱满意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F=12.657,P<0.01);16个性别特征和恋爱满意度有着显著的相关(P<0.05).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性化趋势明显;在恋爱过程中,吴有双性化特质的人有较高的恋爱满意度;高恋爱满意度与具体的某些人格特征相关.

  •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作者:亢旭东;周阳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 性度特征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相关研究

    作者:马莹

    本研究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贝姆(S.CBem)双性化性度量表与张卿华、王文英编写的"80.8"神经类型量表,探讨性度特征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化特征、女性化特征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显著,而双性化特征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青;韩利萍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 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杜军;谢继红

    目的 揭示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 大部分学生的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结论 不论男女,男性化取向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得分高一些;对男生而言,双性化取向的男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对女生而言,男性化水平高的女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

  •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作者:王中会;王晶

    目的: 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高[如外向性(3.7 ±0.4)],神经质得分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 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 8周团体辅导对儿童建立性别平等概念的效果

    作者:郭清龙;吴明霞;张筱筱

    目的:探索基于双性化理论的团体辅导对儿童建立性别平等概念的干预效果,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方法:选取四川成都地区某小学三年级2个班,1个班为性别平等教育组(n=45),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39),对性别平等教育组实施提高性别平等概念为目标的团体辅导(共8周,每周1次,每次活动1.5h),常规教育组处于常态.采用儿童性别平等概念测验(CGECT)对两组进行测量.结果:干预前,两组CGECr的6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性别平等教育组的“认识性别角色发展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了解自我身心状况”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受性别的限制”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9.3±1.5)vs.(7.8±2.3),(8.2±2.5)vs.(6.5±2.9),(8.7±1.8)vs.(7.4±2.2);均P<0.01].除“了解家庭的特质与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维度得分外,性别平等教育组CGECT的其他5个维度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得分[如“认识性别角色发展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得分(9.3±1.5)vs.(6.9±2.4),均P<0.01或0.05].结论:基于双性化理论的团体辅导对提高适龄儿童的性别平等概念有积极作用.

  • 大学生性度取向与学业行为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红瑞

    目的 基于277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考察性度取向类型对大学生学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大学生良好学业行为表现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方法 采用贝姆性度量表、学业行为问卷对2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性度取向者少(6.9%),未分化者多(51.3%);女性的双性化比例(5.4%)低于男性(9.0%),未分化比例(56.9%)高于男性(42.7%);②大学生的学业行为存在性别、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女生的学习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男生(t=3.815,P<0.01),学生干部的成就动机、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及学业行为总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t=3.175,2.310,2.054,2.409,均P<0.05);③在学业行为及其成就动机、学习态度、注意力/坚持性、学习策略与自我效能感因子得分上,不同性度取向的个体存在显著差异(F=9.491,4.936,5.944,18.872,10.269;均P<0.01),双性化人格特质者优,其次为男性化,后为女性化与未分化;④性度取向对个体学业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Beat=0.131,t=-6.444,P<0.01).结论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良好学业行为表现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作者:陈想想

    当今社会高适应的人格特征常与高成就相联系.其中,性别角色定位是影响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大学生具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一致性类型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赞赏度;冲突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防御性和较低的宜人性、灵活性;未分化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和较低的神经质.

  •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翟秀军

    目的:了解大学生中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双性化类型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种性别特质类型的人格特征.方法:于2005-02在河南大学学生自习室,以自愿为原则随机选取1~4年级本科学生300人为被试进行问卷测量.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来测定大学生的性别特质类型.Bem性别角色量表分为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共60项,采用7级评分法.同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来测查被试的人格特征情况,本调查只对有效问卷的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3个人格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性别、年龄及年级等情况.对大学生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行x2检验,对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情况行方差分析,并进行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合格问卷257份,有效率为85.7%.①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分布:全体被试中双性化者人数少为28人,占10.9%,未分化者多为118人,占45.9%.男性和女性相比,各种性别角色类型人数的分布差异显著.男性中男性化者39人,占32.0%.女性化者14人,占11.5%;未分化者多,双性化者少.女性中女性化者50人,占37.0%.双性化15人占11.1%,未分化者多,男性化者少.两性间的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人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人格特征: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3个人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作q检验发现,男性化者与双性化者内外向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者与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与女性化者的精神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未分化者,未分化者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化者;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女性化者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③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男性化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内外向量表得分的相关不显著.中性化分量表得分与3个人格分量表得分均不相关.结论: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大,双性化者少.双性化特质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较为良好,未分化与男性化、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明显的好坏之分.

    关键词: 学生 性别 角色 双性化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建伟;于璐;林怡

    本研究采用大学牛性别角色表、自尊量表、特质焦虑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接纳他人表,对3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检验一种新的性别角色分类方法,并探讨入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 显示本研究中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与西方人群存在差异;各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新性别角色分类方法具有实践意义.

  • 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作者:崔红;王登峰

    目的:采用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检验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根据339名被试对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行为抑制量表和SCL-90的评定,比较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结果:男性化和女性化特点都与心身症状、行为抑制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双性化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低,其次是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好的是男性化个体.结论:双性化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低于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个体,尤以男性化个体适应水平高.但由于形容词评定方式的限制,本研究中男性化与女性化特点与问卷评定的结果存在混淆.

  •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作者:张莉;冯江平

    目的:探讨中国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方法:使用BSRI和CPAI-2量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9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所得数据.结果:中国大学生四种性别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双性化人格特征中明显带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典型特征,但又与中性化的人格特征差异较大.结论:中国双性化大学生具有"领导性"和"人际取向"的人格特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