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觉注意捕获的神经相关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电位( ERP)时空模式考察视觉注意捕获相关的神经网络活动。方法15名受试者搜索和按键判定8个视觉项目中的一个形状特异目标,实验条件划分根据是否存在突出颜色分心物,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条件下的行为绩效和ERP数据。结果有突出分心物的反应时(791.20±62.22)ms显著长于无突出分心物(772.40±53.77)ms:t(14)=4.26,P<0.001。 ERP的t值统计参数映像提示显著的脑区和时段包括:右侧额顶颞区(140~180 ms)、后枕区和额正中区(220~260 ms)、双侧额区(360~460 ms)。结论突出分心物产生了行为分心效应。先后激活的右腹侧和背侧注意网络共同构成了注意捕获的神经基础。
-
听力障碍与听力正常儿童视觉注意技能比较
目的:考察听力障碍和听力正常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方法:采用Toni智力测验筛选出16名听力障碍儿童和18名听力正常儿童为被试,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和记录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反应时长于听力正常儿童(1272.4±60.3/977.6±51.3,P=0.001);搜索项目大小与被试听力的交互作用及被试听力、搜索项目大小和搜索特征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2,29)=5.863,P=0.005;F(4,29)=3.14,P=0.017).结论:听力障碍儿童搜索目标的速度慢于听力正常儿童;两组被试有相似的加工方式,即对单一的颜色特征的搜索进行了平行加工,而对方向和颜色的混合特征进行了系列加工.
-
听力障碍对视觉注意的影响(综述)
1引言我国是世界聋儿群体大的国家之一,7岁以下的聋儿高达80万人,每年还新增约2.3万名[1].注意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功能,听力正常儿童能够利用视觉注意自己手边感兴趣的事物,同时使用听觉来注意他人(如父母)说话.
-
听力障碍儿童到成人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发展
目的:通过展开听力障碍儿童到成人的视觉注意发展研究,考察听力障碍是否会引起注意机制的改变.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排除智力障碍,将受试分成两组:听力障碍组(10~12岁儿童11名、14~16岁青少年15名、成人15名)和听力正常组(10~12岁儿童12名、14~16岁青少年16名、成人15名),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并记录受试完成视觉注意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10~12岁儿童受试的反应时长于14~16岁青少年受试和成人受试[(925.2±277.2)vs(784.7±240.4),(764.2±197.2);均P<0.05];组内变量线索的有效性主效应显著,被试对有效线索提示的反应快于无效线索的反应[(762.8±164.0)vs(849.1±238.6),P<0.001].结论:听力障碍改变了个体的视觉注意技能,但是听力障碍受试和听力正常受试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方面表现一样,听力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个体的注意机制的发展.
-
局灶性脑损害患者视觉注意环路的小世界网络属性分析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损害患者视觉注意网络的连通性及其小世界特征.方法:对2例局灶性后顶叶损害、2例背外侧前额叶损害、2例颞叶损害(其中1例为手术前后)和1例锥体束损害患者进行静息态fMRI检测,然后进行功能网络建立和小世界属性分析.结果:所有局灶性脑损害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在给定阈值范围(0.05-0.5)内都具有小世界属性.局灶性后顶叶、背外侧前额叶、颞叶和锥体束损害患者之间,Gamma系数差异(P<0.05)和Sigma系数差异(P<0.01)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小世界网络分析为视觉注意网络的连通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法.我们推测,小世界网络检测方法应该可以作为局灶性脑损害神经功能损害的影像学生物标记.
-
不同意识水平下视觉注意范围提示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目的:采用"提示-目标"的视觉实验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在不同意识水平下,视觉空间注意范围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提示引起视觉注意的脑机制.方法:被试者为18名在校大学生,以大、小2种不同直径的圆圈作为注意范围的区域性提示,让被试者完成视觉搜索任务,并记录反应时与ERP数据.结果:在短提示(40ms)条件下,随着提示等级的增大,反应时延长,早期成分的P1波幅增大,而N1波幅在小提示时大,N2波幅也在小提示时大;在长提示(150ms)条件下,结果相同.同时在大、小范围条件下,比较小提示与长提示两种提示条件,P1、N1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40ms作为感觉阈限时,其提示信息的加工达到了注意范围信息的层次,其加工机制与长提示信息的加工机制相同,只是处于不同意识水平下的自动加工程度不同.
-
年老化视觉空间注意等级效应脑机制的研究
目的:应用"提示-目标"的视觉实验范式,以汉字提示不同等级的搜索范围并设置干扰,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视觉注意年老化脑机制.方法:用青年和老年人各16名为受试对象,背景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提示为汉字"大"、"中"、"小",刺激材料是随机选取的大写英文字母,组成3个同心圆圈."T"为靶刺激,"T"不是唯一的,受试对象按照提示搜索提示范围上的靶刺激,忽略其它范围里的"T".结果:随着提示等级的减小,两组反应时均加快,而早期ERP成分P1与N1波幅均增大,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反应时更长,且后部P1显著增强和N1明显抑制,老年组前部P2成分亦受到显著抑制,这种抑制不仅表现在波幅上,还表现在波形的不规则和不稳定.结论:老年受试对象随任务的复杂度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与年老化的"复杂度效应"一致.老年组P2成分的显著抑制为首次发现,表明老年组受试对象对靶刺激的评估识别能力降低,提示年老化可能导致视觉空间注意的前脑区功能缺陷.
-
图形表征对听障学生视觉注意捕获的影响
目的:探究听障学生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特征。方法分别选取20名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采用双任务范式,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注意探测任务。结果相对于健听学生,听障学生基于图形表征的注意捕获反应时更快。结论在工作记忆内容保持阶段听障学生的视觉通路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
适合考察听觉障碍者视觉注意的研究范式
1引言早在100多年前,注意作为人类行为的中枢和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1].作为注意的一种形式,视觉注意在视觉知觉和视觉信息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听力障碍儿童尤其重要[2].
-
位置提示与汉字提示视觉注意范围的脑机制差异
目的研究并比较在位置提示与汉字提示下注意范围对脑内时程变化影响的异同,探讨视觉注意范围加工的脑机制.方法实验一使用固定位置的、3种不同直径的线圈作为注意范围的位置性提示,实验二使用汉字来提示注意范围的大小.结果在短时间间隔(ISI)条件、小和中范围时,实验一的反应时要显著小于实验二.在同等提示条件下,两实验提示物诱发的ERP相比较:实验二前部N1波幅显著大于实验一,实验二后部P1潜伏期长于实验一;两实验靶刺激诱发的ERP相比较:实验二后部P1、N1成分的潜伏期显著长于实验一,实验一后部P2的波幅显著大于实验二.结论 1)汉字提示与位置提示相比,需要更高级脑区的参与,其提示信息较径直地与额叶协同加工;2)前部头颅的N1成分与"top-down"机制及汉字加工影响有关;3)汉字提示信息比位置提示信息引起的注意增益程度小.
-
视觉空间注意的早期ERP等级效应
目的采用"提示-目标"的视觉实验范式,以文字提示不同等级的搜索范围,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视觉注意脑机制.方法 1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有偿被试,刺激序列为背景-提示-靶刺激.背景由3个同心白色圆形线条组成.刺激材料是随机选取的大写英文字母,组成大、中、小3个同心圆圈.提示为汉字"大""中"和"小", 指定"T"为靶刺激.大提示时,目标"T"可能会出现在大中小3个圈内;中提示时,"T"出现在中小两个圈内;当小提示时,目标只出现在小圈内.结果随着提示等级的减小,反应时加快,而早期ERP成分P1与N1波幅增大,偶极子定位发现P1位于枕部.结论不同的注意范围与早期P1、N1成分相关,而且提供了支持聚光灯理论的电生理学证据,阐明了聚光灯效应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
基于视觉注意和支持向量机的舌体自动分割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基于视觉注意机制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相结合的舌体自动提取方法,为模式识别方法应用到舌体图像分割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舌图像经过视觉特征提取、高斯金字塔多尺度变换,依据多特征图合并策略生成显著图并进行二值化;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从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分别随机选取正类训练样本和负类训练样本;机器自动学习样本创建SVM分类器,后用训练好的SVM分类器对完整舌图像进行分割.结果 获得的正常舌、裂纹舌、齿痕舌等多种舌象的分割效果良好,没有特征信息丢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结论 基于视觉注意和SVM舌体自动分割方法在无需任何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具有较稳定的分割效果,为模式识别应用到舌体图像分割中作了初步探索.
-
智能异常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视觉注意习惯化行为与脑功能障碍的关系,对 79例智能发育异常的 2~ 36个月婴幼儿进行视觉注意习惯化测试.结果显示:异常儿对 6次重复刺激的注视时间非常接近,不象正常儿那样有明显逐步下降规律;异常儿对 1次新鲜图象刺激的注视时间增幅很小,不象正常儿那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增加高峰;异常儿与正常儿的应答降低率和应答恢复率有十分显著的差别.提示视觉注意习惯化行为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婴幼儿脑功能发育程度,并能区分发育正常与异常的小儿.
-
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
为了解正常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应用电子控制装置和同步摄像系统,观察、记录正常婴幼儿对6次重复视觉图像信号刺激和1次新鲜图像信号刺激的注视时间,并计算应答降低率和应答恢复值.结果:538例2个月~36个月正常婴幼儿对重复刺激的注视时间随刺激次数逐渐下降,对新鲜刺激表现出注视时间的恢复;婴幼儿对同一刺激的应答降低率随年龄而增高,应答恢复率也随年龄而增加.结果表明,视觉注意习惯化测验对了解婴幼儿的脑功能发育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视觉系统中反馈投射的功能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既接受下级结构神经元的投射输入,又接受上级和同级神经结构神经元的输入,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和通路.目前,对于神经系统向前的投射通路的功能作用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但对脑内反馈的投射通路的功能知之甚少.视觉皮层是研究反馈投射通路的较好模型,其下行反馈的投射涉及注意、搜索和认知等高级功能.本文主要对有关视觉系统中反馈投射的功能作用做一综述.
-
抑郁症患者视觉注意功能对照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易于反复发作的疾病,是一类以心境低落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近年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障碍[1,2].本研究运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将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的视觉注意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抑郁症患者视觉注意功能障碍的特点.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脑电特征及与视觉注意功能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脑电活动特征以及与视觉注意功能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14岁37例ADHD儿童和37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脑电特征以及视觉注意功能测查,分析脑电频率、振幅、脑电功率、以及脑电功率与视觉注意的关系.结果 ADHD组θ波振幅变化[(20.48±14.99)μV]显著高于对照组[(12.37±8.06)μN,P<0.05],β波频率[(16.63±1.72)Hz]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0.25)Hz,P<0.05];ADHD组β波相对脑电功率值(5.24±1.24)显著低于对照组(6.30±1.19),(P<0.05);ADHD组θ/β比值(4.22±1.26)显著高于对照组(3.41±0.52),(P<0.05);左右眼数空缺成绩ADHD组分别为(56.76±19.16)分、(49.73±23.3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成绩(72.43±17.23)分、(71.35±16.69)分;ADHD组θ波的相对功率与左眼、右眼的数空缺成绩都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8和-0.361),(P<0.05),相对功率比值θ/β与右眼数空缺成绩呈显著负相关(r为-0.352),(P<0.05).结论 ADHD组儿童的脑电特征存在异常,视觉注意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关联性分析显示ADHD组儿童脑电功率变化对大脑注意资源的分配有明显影响.
-
眼动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人视觉注意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眼动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人视觉注意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影响.方法 将48名轻度认知障碍老人分别进行眼动训练、手指操训练和空白处理3个月,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对训练后老人进行检测,分析比较靶刺激P3b和新异刺激P3a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训练后,新异刺激早成分P1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眼动训练组[(6.78±1.55)μV]和手指操训练组[(5.43±1.47)μV]较空白对照组[(3.09±0.98)μV]波幅增大,主要表现在额区.靶刺激早成分P1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眼动训练组[(6.75±2.01)μV]高于手指操训练组[(4.12±1.33)μV]和空白对照组[(3.45±1.01)μV].P3a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眼动训练组P3a波幅[(10.19±3.09)μV]较手指操训练组[(7.57±2.66)μV]和空白对照组[(6.06±2.03)μV]增大(P<0.05,P<0.05),主要表现在额区.P3a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眼动训练组P3a潜伏期[(390.67±55.03)ms]较手指操训练组[(428.55±48.68)ms]和空白对照组[(435.89±59.21)ms]提前,主要表现在额区和中央顶区.结论 眼动训练可以提高MCI患者的非选择性注意力,手指操训练对视觉注意力的影响不显著.
-
大学生视觉突出性目标加工的神经机制
目的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时空模式探讨视觉突出性目标加工的神经机制.方法 16名受试者执行视觉搜索任务,按键判定4个项目中是否存在1个目标,其中目标和1个分心物可能具备颜色突出性.行为绩效和ERP数据应用2(分心物突出性:有、无)×3(目标:缺失、低突出性、高突出性)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反应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99,29.79)=21.56,P=0.00).低突出性目标的搜索反应时间在分心物突出性存在[ (552.57 ±82.32) ms]和缺乏[(540.47±75.68)ms]条件下差异显著(t(15)=-2.489,P=0.025).高突出性目标的搜索反应时间在分心物突出性存在[(527.14±77.84) ms]和缺乏[(527.77±78.31)ms]条件下无显著差异(l(15)=0.162,P=0.873).ERP的F值统计参数映像提示:在知觉阶段(350 ~450 ms),分心物和目标的突出性效应分别出现在处理刺激新奇性的右额顶颞区和视觉加工相关的顶枕区,两者的交互效应存在于刺激熟悉性加工及分类相关的左颞区(450~ 600 ms).结论 高突出性目标的迅捷加工得益于早期其与分心物的并行处理以及后期左颞区熟悉性网络对其的有效分类.
-
基于格兰杰因果方法的注意脑电网络分析
大脑信息流向的研究在脑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应用广泛的有向功能连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运用多元自回归模型,建立在预测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28导脑电仪采集了10个健康被试的视觉选择性注意任务的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获得事件相关电位;首先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寻找空间成分为枕叶、顶叶、额叶的独立成分,然后基于格兰杰因果方法测量这三个区域的时间序列之间的有向连接关系,同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靴带抽样法检验每个连接值的统计显著性,以此探讨注意与非注意两种条件之间存在的脑网络信息流向的差异.结果表明,注意条件下,额叶对枕叶、顶叶对枕叶皆有因果关系;而非注意条件下,额叶对枕叶的因果关系消失了,顶叶对枕叶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