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作者:刘文;刘丹;张姿

    目的 探讨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的特点以及气质、代际传递、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访谈法、临床法、问卷法对112名3~5岁幼儿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 ①幼儿依恋认知模型和情绪模型相关不显著(r=-0.03,P>0.05);②幼儿依恋认知模型年龄差异不显著(F=2.51,P>0.05),情绪模型年龄差异显著(F=3.55,P<0.05);③气质专注性、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能解释依恋认知模型的38.3%;④气质活动性、民主型教养方式、溺爱型教养方式以及依恋的代际传递能解释依恋情绪模型的42.6%.结论 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可分为情绪和认知工作模型;3~5岁幼儿情绪模型发展较平稳,认知模型发展4岁出现转折;气质的某些维度、代际传递和教养方式对依恋认知和情绪两模型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 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效应

    作者:童辉杰;赵郝锐

    目的:探索父母婚恋价值取向与子女婚恋价值取向的关系.方法:选取9所高校712名大学生家庭,每个家庭中的大学生及其父亲、母亲同时参与研究.使用婚姻健康测验(MHT)调查大学生及其父母的婚恋价值取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每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婚恋价值取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父、母的婚恋价值取向总分均与子女婚恋价值取向总分呈正相关(r =0.42、0.27,均P<0.01).父母的婚恋价值取向可以预测子女的婚恋价值取向,通径系数在0.28~0.55之间(均P<0.05);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父母的预测作用不存在差异.结论:婚恋价值取向存在代际传递效应.

  • 婚姻中严重躯体暴力行为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

    作者:毋嫘;洪炜;任双成;麻超

    目的:探讨婚姻关系中严重躯体暴力行为的个人-家庭-社会综合因素,为家庭暴力的预警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咸阳选取93名施暴者和92名无暴力者,采用自编调查表、冲突策略量表简版(CTS-2)、儿童期虐待问卷(CTQ)、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和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评定婚姻关系中严重躯体暴力行为的个人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是否酗酒、是否违法乱纪、人格障碍诊断情况)、家庭因素(儿童期虐待、是否目睹父母动手、夫妻权力分配、是否有经济压力)和社会因素(伴侣角色认知、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结果:施暴组酗酒、违法乱纪、人格障碍诊断高分者的比例均高于无暴力组(22.6% vs.6.5%、12.9% vs.4.3%、65.6% vs.45.7%,均P<0.05);施暴组CTQ的情感虐待、身体虐待得分均高于无暴力组[(8.3±2.3)vs.(6.5±2.2)、(7.7±3.0) vs.(6.0±2.3),均P<0.05],目睹父母动手、夫妻一方专权、有经济压力比例均高于无暴力组(78.5% vs.44.5%、57.0% vs.15.2%、44.1% vs.20.7%,均P<0.05);施暴组伴侣角色认知、对家庭暴力认知的得分均高于无暴力组[(19.9±7.2) vs.(15.8±4.8),(15.8±6.9) vs.(13.2±3.9),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目睹父母动手、酗酒、违法乱纪、经济压力、夫妻一方专权、人格障碍诊断高分、伴侣角色认知高分、情感虐待高分情况的个体,发生严重躯体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更高(OR=1.30~16.19).结论:本研究提示,严重躯体暴力行为与个人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性认知的各层面综合因素相关.

  • 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

    作者:童辉杰;杜珍琳;赵郝锐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方法:在9所高校选取712名大学生及其父亲、母亲同时参与研究。使用婚姻健康测验(MHT)调查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婚恋价值取向的父子传递、母子传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逐步多元回归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婚姻关系的6项因子与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均呈正相关(r =0.24~0.58,均 P <0.01);通径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到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的通径系数分别是0.59和0.75(均 P <0.001);分组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对“母亲-女儿”传递、“父亲-儿子”传递的解释率更大(R2=0.49、0.35)。结论:父母婚姻关系能促进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且同性亲子间的价值取向传递更易受父母婚姻关系好坏的影响。

  • 暴力高发家系施暴者的精神创伤研究

    作者:柳娜;李箕君;张宁;张亚林

    目的 探讨国内社区家庭暴力高发家系严重躯体施暴者的精神创伤形式及影响,为家庭暴力干预及施暴者的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上门走访或电话预约进行面谈及问卷评估,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 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 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 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 198例,评估并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创伤经历及创伤症状.结果 (1)AP组经历的创伤事件数量在6件以上总比例占了66.1%.AP组的创伤事件中位数达到7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P组的回避[(1.37±0.79)分]、闯入症状分[(1.40±0.80)分]及创伤症状总分[(4.08±2.30)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AP组的高警觉性症状分[(1.31±0.88)分]高于NAP组[(0.95±0.75)分]及NANP组[(0.94±0.83)分],ANP组闯入[(1.22±0.80)分]、高警觉性症状分[(1.14±0.85)分]高于NANP组(P<0.05).(3)目睹家庭暴力、儿童期受虐分、经历创伤事件数量分别与三大创伤主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暴力高发家系施暴者创伤性事件经历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呈显著相关.某些创伤事件经历,可能成为家庭暴力施暴行为出现的保护因素.在暴力高发家系中成长的施暴者创伤症状严重,而闯入、高警觉症状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显著正相关.

  • 焦虑的代际传递:父母拒绝的中介作用

    作者:马月;刘莉;王欣欣;王美芳

    目的:探讨焦虑的代际传递性以及父母拒绝在焦虑的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父母版和父母接受—拒绝问卷对531名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①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②父亲焦虑、父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焦虑、母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③父亲焦虑和母亲焦虑均可预测儿童青少年焦虑,即焦虑存在代际传递性;④母亲拒绝在母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父亲拒绝在父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焦虑存在代际传递性,且母亲拒绝在母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作者:张兴慧;董爱波;王耘

    目的:试图从代际传递的角度探讨母亲主观幸福感和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8908名中小学生及其母亲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路径分析图探讨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①母亲主观幸福感可显著正向预测子女主观幸福感(β=0.18,P<0.001),其中初中生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小学生;女生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男生;②母亲主观幸福感与权威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纵容、独裁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三种教养方式在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代际传递中起中介作用.结论:主观幸福感存在代际传递,并且教养方式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

    作者:张斌;汪新建

    目的:考察功能性躯体症状(FSS)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FSS的影响,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在代际传递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使用儿童躯体化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539名青少年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本研究中青少年在过去3个月中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率为29.4%;②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对儿童FSS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儿童FSS有负向预测作用;③FSS的母系代际传递性显著;④母亲过度保护对FSS的母系代际传递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⑤父亲教养方式不能调节FSS的母系代际传递性.结论:儿童FSS存在母系代际传递性,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催化儿童FSS的发生,儿童FSS的母系传递部分通过母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实现.

  • 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

    作者:邢晓沛;张燕翎;王美芳

    目的:探讨不同违规情境中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性及体罚态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332名小学儿童父母为被试,以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同卷测量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以体罚态度问卷(ATPP)测量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假设故事情境测量父母实施的体罚行为.结果:①父母可能体罚谨慎违规儿童,不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父母越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②年长父母比年轻父母更认可体罚这一管教方式;③父母体罚存在代际传递性,且父母体罚态度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谨慎违规和道德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社会习俗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

    作者:柳娜;陈琛;曹玉萍;张亚林

    目的:验证并探讨国内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特点,为家庭暴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等机构提供的存在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 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 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198例,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形式特点.结果:AP组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性虐待分及儿童期虐待总分、目睹家庭暴力分均高于其他三组.NAP组在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分和目睹家暴分均显著高于ANP和NANP组.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遭受各型虐待分及总分、目睹家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社区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但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而儿童期经历家庭暴力不一定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

  • 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

    作者:丁艳华;徐秀;王争艳;李慧蓉;王卫平

    [目的]探讨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方法]对160对已经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测评的健康母婴对,在儿童的幼儿期:1)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测查母亲自身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2)采用儿童行为Q分类法(Waters&Deane's Attachment Q-set,AQS)测评幼儿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结果] 终完成随访的母婴对有118对,随访率为73.8%.母亲与婴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总对应率为:63.6%,其中安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性高,为86.2%;幼儿期安全型依恋占64.4%,不安全型依恋占35.6%,与婴儿期依恋安全性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9.7%在幼儿期仍为安全型;而不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5.0%在幼儿期仍为不安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9,P>0.05). [结论]母婴依恋存在代际传递性,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依恋存在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婴儿依恋类型对幼儿期的依恋安全性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 创伤的代际传递

    作者:林瑶;吴和鸣;施琪嘉

    创伤性事件的影响不会终止于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当事人,也会波及到当事人的后代.以往的研究从父母、孩子和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创伤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发现创伤的传递主要表现为症状、任务以及身份的传递,并从心理动力学、社会文化、家庭系统、生理机制及存在意义理论方面解释了创伤代际传递的机制.未来研究应更重视创伤传递过程中不同代之间在表现形式、诊断和治疗上的差异,关注代际创伤的积极意义,并重视国内集体性创伤的代际传递.

    关键词: 创伤 代际传递 传递
  • 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莉;王美芳;邢晓沛

    作为一种常见的父母严厉管教方式,父母心理攻击是指父母通过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拒绝.国外研究表明,父母严厉管教表现出代际传递效应.选取793名小学生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对男孩实施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显著高于女孩.(2)父母的心理攻击均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3)父亲对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对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具有调节作用,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性随着父亲心理攻击水平的增高而降低.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