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合理使用冷沉淀情况调查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夏爱军;陈晓鹏;张保萍;尹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12临床应用冷沉淀情况,了解冷沉淀临床使用量、增长率及其合理性,为冷沉淀的制备及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冷沉淀.方法:利用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西京医院6年临床应用冷沉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冷沉淀用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比2010年增长了91.1%,不符合输血指征21.15%.结论:冷沉淀使用量逐年上升,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救治,但使用前没有评估较常见,医生仅凭经验输注.故应加强临床输注冷沉淀的监管及合理使用的培训,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 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观察

    作者:邵树军;郝宝兰;孙萍;刘宗健;任磊;兰帅奇;吕毅;王艳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 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 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分析

    作者:王连友;毕星秀;李丹慧;王照军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情况,分析不合格项目及原因,为采供血机构制备高质量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6质管科对采用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其容量、纤维蛋白原、FⅧ及无菌试验共4项质控抽检结果,从各个环节探讨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因素.结果:每月随机抽检4袋,连续30批次,共抽检120袋,合格品114袋,合格率为95.0%;不合格品6袋,不合格率为5.0%,不合格原因均为Ⅷ因子含量不足.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符合血液质量控制项目要求,但仍有少部分产品Ⅷ因子含量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个别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通过加强全过程关键点控制,减少人为差错,其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 2008-2013年某医院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胡妙菲;陈铭洪;许冬亚;章立;王君;陈伟民;饶月丽

    目的:分析临床科室使用冷沉淀的情况,总结冷沉淀使用特点,为规范临床输注冷沉淀提供依据,能科学合理地输注冷沉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患者的发血记录及病历,按照不同年度各个临床科室使用冷沉淀的情况做分类统计.结果:6年间共有17个科室587例患者进行了987次冷沉淀输注,共使用17 277.6U,其中外科系9个共使用冷沉淀7 987.9 U(46.23%),重症监护室使用7 179.1U(41.55%),内科系共使用2 110.6U(12.22%).冷沉淀使用量从2008年的1 622.7U,上升到2013年的4 032.8 U,输注的冷沉淀占其他血液成分的比例从2008年的14.06%,上升到2012年的23.91%.结论:冷沉淀在医疗救治应用广泛,使用量呈上升趋势,成分输血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应掌握冷沉淀输注指证,科学合理地开展成分输血,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应用效果

    作者:崔俊林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产科 DIC 的患者,基础疾病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宫缩乏力、胎盘早剥等。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输血,研究组加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检测情况以及两者的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未出现病死患者,对照组出现呼吸衰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研究组和对照组预后病死率分别为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产科 DIC 患者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以及体内失衡的凝血功能。

  •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治疗Ⅲ期褥疮中的应用

    作者:段秉政;王淑莲;高玉云

    目的 观察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治疗Ⅲ期褥疮创面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5例Ⅲ期褥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两组分别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涂抹治疗及常规换药并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褥疮治疗效果和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3周内褥疮治愈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78.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为(8.68±3.6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5.74±5.26)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简单,保存方便,使用安全,能够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和控制褥疮感染,为褥疮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邯郸地区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趋势分析

    作者:孙国栋;陈慧;李俊霞;杜桂萍;王洪

    目的:对邯郸地区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用量进行分析并预测,据此指导血液采集、制备计划。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每月向邯郸地区临床供应冷沉淀凝血因子单位数量建立数学模型。用 Epidata3.0录入数据,导入 IBM SPSS Statistics 21,利用时间序列模型中专家建模器建立数学模型;用模型预测2014年1~12月临床应用量,将预测值与实际用量比较,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专家建模器给出的佳模型为 Winters 加法模型,说明残差均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提取了原序列中所有数据信息,模型诊断均得以通过。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实际值均落入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且相对误差较小,所得模型为优模型。结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血液机构能够预测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用血趋势,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达到库存合理的目的。

  • 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评价

    作者:周丽;余晋林;吴伟珊;梁凤珍;卓创近;朱业华

    目的 评价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方法 将400袋新鲜冰冻血浆按照不同规格随机分为手工虹吸法组(简称手工组)和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组(简称自动组).测定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照质量要求计算符合率,采用SPSS12.0做统计学分析.以每小时人均制备量为效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Ⅷ因子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2.0U、1.5U和1.0U)自动组分别为(130.64± 16.91) IU/袋、(103.89±32.44)IU/袋和(72.35±18.37)IU/袋,手工组分别为(87.61±15.33)IU/袋、(65.43±11.18) IU/袋和(49.54±10.24) IU/袋(均P<0.05);Ⅷ因子含量符合率(95% CI)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99.17%(97.5%-100%)、100%(100%-100%)、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82.50%(75.6%-89.4%)、85.00%(73.4%-96.6%)、82.50%(70.2%-94.8%)(均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254.26±73.10) mg/袋、(204.32±64.54) mg/袋和(139.44±30.64)mg/袋,手工组分别为(184.89±35.58) mg/袋、(150.42±35.82) mg/袋和(120.75±25.24) mg/袋(均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率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均为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92.50%(87.7%-97.3%)、95.00%(87%-91%)、92.50%(84.0%-100%),仅2.0U规格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每小时人均制备量,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19.32袋、22.47袋和28.17袋,平均为21.25袋,手工组分别为7.95袋、10.81袋和12.82袋,平均为9.12袋.结论 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其符合率均显著高于手工虹吸法,制备效率高,节省人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两种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姜燕娟;师玉红;聂军;任红霞

    目的 分析不同仪器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法 将来源于400 m L全血的新鲜冰冻血浆 (FFP) 随机分为2组, 第1组使用CYTOTHERM-4T.6C低温融化箱制备, 第2组使用ZBK-LCD-A1型冷沉淀制备仪制备, 用血凝仪检测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 根据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不同仪器制备的Ⅷ因子 (FⅧ∶C) 含量分别为 (94.2±18.1) 和 (113.0±32.9) IU, 纤维蛋白原 (Fgb) 含量分别为 (218.1±39.3) 和 (230.9±34.1) mg;Ⅷ因子含量合格率分别为79.2%和100%, 纤维蛋白原含量合格率分别为97.9%和93.8%.经统计学分析, 2种仪器制备的Ⅷ因子含量及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 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种仪器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均符合国家标准, ZBK-LCD-A1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制备质量更优, 效率更高.

  • 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

    作者: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王世春;王泽蓉;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目的 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 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 (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 ±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 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乳腺癌皮肤放射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青成;谷小燕

    目的:观察冷沉淀凝血因子对乳腺癌皮肤放射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乳腺癌仿根治术后放疗后的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皮损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涂抹治疗,对照组皮损采用京万红软膏涂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皮损愈合时间,确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皮损愈合时间(5.98±1.75)d比对照组(8 .86±2.81)d平均提前3d,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简单,保存方便,使用安全,费用低廉,为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临床输注

    作者:孙文源;孟宪波

    临床合理用血、规范用血的本质就是成分输血,也就是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什么成分输注什么成分,通过对成分血制品主要成分、适应症等相关内容的了解,可以使临床输血更规范、更合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输注,节约血资源.对临床输血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成分输血培训.对成分血制品主要成分及适应症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使临床输血更合理、更科学、更规范.

  • 西宁地区39例大出血病人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的探讨

    作者:米桂

    目的:观察大出血患者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大出血病人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并与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比较输注效果.结果:各组输注后PT、APTT两项指标均较输注前明显降低,在联合组Fbg、BPC输注后均较输注前明显升高,在单采血小板组仅有BPC升高,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仅有Fbg升高.结论:联合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比单独输注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快捷、疗效好的特点.

  • 冷沉淀凝血因子发放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作者:杜文阁

    目的::合理制定本站库存,确保血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方法:统计本站2008年-2012年发往临床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去白悬浮红细胞数量,分析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在临床应用及血型的分布情况。结果:我站发出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发出数量与去白悬浮红细胞发出数量随着年供血量的增加逐年上升。结论:及时调整血液库存,制备并积极推广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

  •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研究

    作者:裴巧云;马存芳

    目的 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急性大失血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1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血小板联合凝血因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结果 观察组有效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止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平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悬浮红细胞持续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以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治疗急性大出血,止血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缩短创口恢复时间.

  • 浅述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作者:陈昌贵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储存、发放等环节中的质量,保证其活性符合标准要求,是保证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