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畜窑内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观察

    作者:雒进才;孙卫科;吴彦领

    以15、20、30 mg/m2剂量的百树得水乳剂对畜窑墙面进行喷洒,喷洒后第1、2 d中华白蛉密度下降率在96.7%以上,喷洒后20 d下降率在94.8%以上,且各组间的密度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畜室内墙面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显著.

  • 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观察

    作者:颜秋叶;贺丽君;雒进才;李东方;尚乐园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的效果,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5、20、30 mg/m2剂量的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对畜窑墙面进行喷洒,人工捕蛉观察喷洒前、后白蛉密度,解剖分类,用相关密度指数评价效果.结果 3个剂量组喷洒后第1、2天窑内中华白蛉密度下降96.7%以上,喷洒后20 d下降率在94.8%以上,且各组间的密度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氯氰菊酯室内墙面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显著.

  • 中国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长发;洪玉梅;熊光华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原始野生动物经犬到人的三个演化阶梯,即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和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我国陇南川北山区是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并存的疫区.人偶尔可直接从野生动物宿主经野生中华白蛉而感染,而更多的是野生动物宿主通过野生白蛉由犬再经白蛉传染给人.阐明这一传播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计划,将对内脏利什曼病和媒介白蛉的预防与控制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调查

    作者:张勇

    对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生物学的观察,表明中华白蛉是当地的优势蛉种,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地白蛉季节较长,密度高,高峰季节峰幅宽,导致传播黑热病的强度增加.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对控制白蛉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 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

    作者:金长发;何生全;洪玉梅;李国茹

    目的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50 mg/m2)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2.5%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250 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结论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 白蛉栖性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光华;金长发

    作者对我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4种重要白蛉媒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于指导利什曼病白蛉媒介防制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的全面总结.

  • 甘肃省的白蛉区系

    作者:陈生邦;管立人;李凡;刘丕宗;冯宇;杨成明

    何观清于1948年首次记载了甘肃省的蛉种及其分布的一些资料,指出在永靖、临夏、皋兰、通渭、平凉和泾川6县有中华白蛉的分布,在皋兰和永靖还查见了蒙古白蛉[1].

  • 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序列的分离和多态位点筛选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丽;樊勇;马雅军

    目的 分离中华自蛉的微卫星DNA序列,并筛选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方法 应用中华白蛉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与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AT)_(17)、(GA)_(25)、(CCT)_(17)和(TG)_(18)杂交,亲合素富集和超滤离心浓缩目的 片段,扩增放大后克隆并测序,构建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挑选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建立PCR扩增体系.应用中华白蛉现场标本对不同的微卫星DNA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具有多态性的位点.结果本研究分离中华白蛉微卫星DNA的方法效率高,重组克隆阳性率为78.6%.构建的微卫星DNA库含有118条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19812~FJ919932(登录号为FJ919833、FJ919836和FJ919869除外),其中典型微卫星DNA序列72条(占61.0%),非典型序列46条.在构建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中选择22个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电泳结果显示14个为多态位点,双核苷酸重复的位点比三核苷酸和多核苷酸重复位点的多态性高.结论 首次构建了含有118条序列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共获得14个新的多态微卫星位点.

  • 外地打工感染黑热病1例

    作者:孙建芬

    黑热病是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国于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但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传染源(患者、带虫宿主犬和野生动物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一直存在.近年来,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六省、区又有新病例不断散在出现.本文报道江西省的1例在甘肃打工感染黑热病的病例.

  • 小儿黑热病19例

    作者:罗泽民;陈丽洁;陈昌辉;刘海婷;张宜富;叶飘;黄勇;张舒薇

    目的 分析小儿黑热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或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黑热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总结易导致误诊的原因.结果 1.本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早期除均有发热(100%)、脾脏大(100%)、贫血(94.7%)、白细胞减少(89.5%)等表现外,常易继发营养不良、血浆球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2.本组起病隐匿,病程越长,临床症状如脾脏大、贫血、ESR增快、白细胞降低或全血细胞降低越明显;3.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并结合免疫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使用推荐剂量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结论 早期诊断并减少黑热病误诊的关键在于详细了解流行病学资料和及早行骨髓检查.

  • 基于线粒体DNA的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遗传分化研究

    作者:张丽;马雅军

    目的 阐明我国中华白蛉群体的遗传差异,探讨四川白蛉的分类地位.方法 在我国陕西、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采集白蛉,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别种类,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mtDNA-Cytb)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果 共获得42个单倍型,形成2个独立的家系,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性,分别是来自陕西和河南的各单倍型家系,以及四川和甘肃的单倍型家系,均呈平行演化,四川白蛉与中华白蛉的单倍型未完全区分.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计算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种内群体间(89.25%),其次是群体内个体间(20.41%),种间的变异部分为负值,FST值为0.808,各群体间具有相当水平的遗传分化.各群体间的地理距离与基因流的相关性Mantel检验,显示两者呈负相关性(R2=0.888),群体遗传结构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 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相关性,综合分析显示中华白蛉与四川白蛉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遗传分化,支持其为独立种.

  • 输入性黑热病1例报道

    作者:尹贵平;肖彬

    黑热病国际统称“内脏利什曼病”,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由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进行性脾大常见,全血细胞减少和蛋白比例倒置等,如不给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目前本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川西北的汶川、南坪、茂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1]。在非疫区的输入性病例较少见,易被误诊和漏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输入性黑热病报道如下。

  • 四川省茂县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

    作者:何光彬;田发燕;张富南

    目的 了解茂县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医疗机构患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疫区各乡镇防治措施实施情况.采用诊治患者、犬只管理、防蛉灭蛉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 1990 -2010年全县共发病58例,2005年以来发病呈逐年上升和扩散态势,病例主要以紧邻重疫区黑水县的雅都乡居多,占病例数的39.66%;患者以男性为主,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患者数的58.62%;2~5月发病占全年的51.72%;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84.48%.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8.00%;媒介中华白蛉为优势蛉种,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结论 家犬是茂县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好犬只管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查杀感染犬或病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减少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机会,是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加大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剂量和改进给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明显下降.

  • 北川县黑热病流行情况调查与控制

    作者:唐泽民;李国茹;王顺高;母志明;罗琴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的防治措施评价

    作者:李国茹;吉建军;蒋能富;张勇;刘丽

    四川省的黑热病流行区属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传播媒介是野生野栖习性的中华白蛉.通常情况下,黑热病为低度流行状态,呈散在、点状发病.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时,则会改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黑热病暴发流行.在多年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为遏制疫情的迅速上升和蔓延,各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过一些防治措施,现将这些措施介绍如下,并分析评价其作用和效果.

  • 溴氰菊酯项圈防制家犬-白蛉接触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生邦;李凡;何金萍;陈效文;王定国;魏露生;杨和平;管立人

    以棉质帆布带制备杀虫剂项圈,每克布带含溴氰菊酯23mg或77mg,将佩戴项圈的犬与中华白蛉置同一蚊帐内,观察杀虫剂项圈防制犬-蛉接触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不佩项圈的对照犬相比,佩杀虫剂项圈的犬在三个月内能有效地降低白蛉的吸血率,增大白蛉的死亡率.佩含溴氰菊酯77g/kg项圈的犬减少犬-蛉接触的效果优于佩23g/kg项圈的犬.预计该法在以犬为主要传染源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疫区使用后,可降低人群中黑热病的发病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