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东省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作者:宋东;曹杰;孙成玺;龚文杰;李凤英

    2003年山东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0种,报告发病总数91 121例,发病率100.88/10万.报告死亡101人,死亡率0.11/10万,病死率为0.11%.本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较上年上升4.94%、46.20%、38.85%.与上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有肝炎、伤寒、艾滋病、淋病、百日咳、流脑、狂犬病、布病、乙型脑炎、疟疾、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13种;报告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痢疾、梅毒、麻疹、猩红热、出血热、炭疽、斑疹伤寒等7种.鼠疫、霍乱、脊灰、白喉、钩体病、黑热病、登革热元病例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2003年新增乙类传染病,济南市报告1例.

  • 浙江省一例黑热病输入病例调查报告

    作者:龚震宇;姚立农;王臻;周作卿;李绍飞;周祖木;张孝和;李梅福

    2001年11月,浙江省南部某山区县发生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疫情,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对该病例进行了调查和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儿童黑热病10例

    作者:张静;王晓欢;郝国平;程艳丽;索涛莉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转归情况,提高儿童黑热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0例儿童黑热病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血浆球蛋白增高;患儿经骨髓穿刺找到杜利小体.均予以推荐剂量葡萄酸锑钠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好.结论:儿童黑热病无特异临床表现,对于反复发热伴肝脾大、全血少患儿,特别是来自疫区抗生素无效者,需高度警惕黑热病,予以骨髓穿刺涂片,查找杜士曼原虫无鞭毛体,有利于及时诊治,减少误诊率,减少并发症.

  • 黑热病患儿的护理

    作者:金丽

    目的 探讨黑热病护理的重点,提高黑热病护理的水平.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2例黑热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尿布疹红斑1例,出现脓毒血症1例,出现贫血2例,出现粒细胞缺乏症2例,双下肢出现出血点1例,出现鼻腔出血1例.结论 进行密切地病情观察和完善地护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儿的不适,促进患儿的身体康复.

  • 黑热病83例临床分析及其护理

    作者:李民;王文靓;阿不力克木;苏桂华;海仁姑;冯春红

    目的 提高对黑热病的认识,终在本地区消灭黑热病.方法 对我院2003-01/2005-12收治的83例黑热病从病例来源、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检验、治疗及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仍高发,且波及到其他县区.男女发病之比为1.18∶1.全年散发,但3~8月份发病较集中,发病率与白蛉活动关系密切.80.72%发病年龄在30岁之前.临床以发热、腹胀、乏力、鼻衄、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以脾大、贫血、营养不良、肝大为主要体征.WBC、PLT、EC、Hb降低.骨髓穿刺阳性率92.86%,但不易接受.rk39快诊阳性率为100%,适合黑热病普查.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有效率91.43%.平均每日住院费用134.91元,平均每人住院费用1729.55元.结论 黑热病完全可以预防和根治,重点在于投入物力、人力和财力在白蛉孳生活跃季节灭蛉和防蛉,在感染早期确诊和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

  • 播散型组织胞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例

    作者:杨俊;韦柳;王勇;姜华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侵犯肺、单核-巨细胞系统为主的深部真菌病.[1]本科于2005年3月6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输入性黑热病5病例报告

    作者:钟莉;杨可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四川省黑热病流行于川西的汶川、南坪、茂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20世纪50年代通过杀灭家犬等措施,黑热病一度得到控制.但70年代以来,由于恢复养犬,又开始出现患者,而且逐年增多,加上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又有扩散的趋势.

  • 新疆喀什地区39例婴幼儿患黑热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闫玉玲;李永华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新疆喀什三角洲地区是黑热病流行地区.近几年黑热病发病数明显上升,2009 - 2011年收治婴幼儿黑热病患儿39例,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均好转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两种不同方法在黑热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肖兴东;杨福荣;李建新;吴江;焦彩红

    目的:比较用骨髓检查和rK39试纸条2种不同方法对于临床黑热病现症患者检测的效果.方法:以rK39试纸条样品带区出现红色条带为阳性,骨髓检查中查到利什曼原虫为阳性,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对诊断黑热病的效果.结果:检测病例372例.354例做骨髓检查,阳性254例(阳性率(71.75%),阴性100例,未做18例(rK39均阳性);做rK39检测125例,阳性110(阳性率88.0%),阴性15(骨髓检查阳性13例);骨髓+rK39均做107例,双阳性51例,双阴性2例,骨髓阳性,rK39阴性13例,骨髓阴性,rK39阳性41例.结论:两种方法单一阳性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说明rK39试纸条法在诊断黑热病中更具有优势,该法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费用相对低、患者痛苦小,更适于黑热病的诊断.骨髓检查做为病原学检查,是确诊实验,两者结果应互为参考.

  • 甘肃省陇南市440例黑热病人群分布特点及分析

    作者:肖兴东;李建新;吴江;杨福荣;焦彩虹;魏雄

    目的:分析黑热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住院的440例黑热病在性别、年龄、居住地及血型上进行分析.结果:性别上,男女比例1.35:1.年龄上,5岁以前244例(55.45%);10岁以前306例(69.54%);20岁以前355例(80.67%).居住地分布上,农村患者399例,城镇患者41例.职业分布上,学龄前儿童58.18%;学生18.86%;农民17.04%.血型分布上,A型29.46%;B型28.68%;0型37.21%;AB型4.65%.结论:黑热病在人群分布中男性高于女性;未成年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农村高于城市;与血型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黑热病 人群分布
  • 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

    作者:肖兴东;冲喜慧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vovani)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1].临床常有误诊、误治.现将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报告如下.

  • 黑热病误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作者:肖兴东;王晓莉

    病历资料患儿,女,1岁5个月.主因"发热半个月,加重4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持续38~39℃,无明显时间规律,发热前多伴寒战、四肢冰冷,于私人诊所给予口服退热药对症治疗,疗效不佳.遂至北京某儿童医院就诊,血常规示:WBC 2.3×109/L,N 26.4%,L 67.5%,HGB 72g/L,PLT 30×109/L.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

  • 小儿黑热病误诊3例

    作者:樊春晖;陈芳

    病历资料例1:患儿,女,11个月,因发热、乳糜尿1个月于1989年1月以泌尿系感染收入院,经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月余效果不著,转我院治疗.此期间腹泻5天,每天10余次,均为黄绿色稀水样便,尿少.

  • 我国首例从国外输入黑热病病例调查报告

    作者:周祖木;章显权;山若青;周作卿;李绍飞;周淑娟

    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南田村1名儿童发生黑热病,我们接到报告后,对该病例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 四川省阿坝自治州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动态分析

    作者:方世梅

    探讨和分析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热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1.材料与方法:黑热病疫情资料来自1983-2005年阿坝自治州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人口数据来自阿坝自治州统计局.对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常住人口的病例列入统计,发病率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 黑热病 动态分析
  • 83例黑热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民;王文靓;阿不力克木;苏桂华;海仁姑;冯春红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内陆地区已经少见,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近年仍高发,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

  • 新中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成就

    作者:王兆俊;熊光华;管立人

    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前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大批人群的死亡.

  • 我国2005-2015年黑热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郑灿军;薛垂召;伍卫平;周晓农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 怀念何观清教授弘扬恩师学术思想

    作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何观清教授(1911~1995年)是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我国流行病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教授,及以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流行病学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公共卫生系名誉主任,并成为我国较早的流行病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何观清教授还担任中华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等职务,1986年被国际流行病学会邀请为会员.作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何观清教授不仅有清晰、敏锐的科学思维,而且有广博的知识和兴趣,在一些疾病病因研究和解决我国的一些公共卫生问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40年代,何观清教授从事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指出我国西北黑热病属地中海型,而华北及苏北黑热病近似印度型,认为犬利什曼原虫在此两型黑热病上起着不同的流行病学作用.根据对黑热病分布与白蛉分布关系的分析以及婴儿必须经历一个白蛉季节才能发生黑热病的特点,他明确指出自然界中黑热病只有白蛉叮咬一种传播途径,从而对争论不休的黑热病传播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还亲自在西北数省建立36个黑热病防治网络,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做出重大贡献.何观清教授是将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实验方法引入我国的先驱者之一.50年代,他应用此方法对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的效果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因而否定了用其作为疫苗控制细菌性痢疾的做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在经历了多年政治运动冲击,重新回到研究和教学岗位之后,何观清教授深感我国的医学卫生决策需要疾病信息做基础.1980年他开始倡导并率先在我国13个省建立了30个疾病监测点,目前这个监测系统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145个监测点,成为国内外制定医学卫生发展规划和疾病控制对策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评价很多卫生对策的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何观清教授主持了四川凉山彝族人群高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组成功地应用移民流行病学方法,经过前后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凉山地区彝族极少有高血压病例,主要是环境因素的作用,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个结果为高血压病因研究做出了贡献.本项研究也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何教授在50年代曾主持对一起不明原因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这是一种疫苗的严重过敏反应;在70年代参与过克山病的病因研究;在80年代,他指导研究生涉足更多的非传染病研究领域,如儿童血压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预测的数学模型、酒糟鼻的病因研究及防治、中学生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婴幼儿精神发育的因素与干预评价等.作为在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近60年的教育家,何观清教授认为医学解决健康问题一是防病,二是治病,而防病应放在第一位;他认为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培养会行医的医生,还要培养对我国医学卫生事业有影响的人才.因此,教育医学生群体健康的观点,特别是通过现场工作学习如何从群体角度分析解决疾病与健康问题是他毕生教学都在贯彻的宗旨.何观清教授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任教的两个时期中,亲身参与后又主持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社区卫生示范区(北京东城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工作.这个卫生示范区当时不仅为协和医学院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学会从群体角度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了教学现场,而且也曾作为一种医学服务与人群预防结合的模式被其他一些城市学习借鉴.特别有意义的是,协和医学院率先实施的这种模式(包括在河北定县创建的卫生示范区),为以后许多国家发展社区医学和初级卫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何观清教授在一生的研究和治学当中,都把"现场观察和现场实验”作为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到90年代初,何教授又积极推动并参与了重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公共卫生现场教学基地的工作.何观清教授毕生治学严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他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他本人一直在身体力行的精神.他的学生无论现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很多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如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务长乌正赉教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曾光研究员等,都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重要专家.何观清教授从1981~1992年担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一、二届编委会总编辑,他严谨求实的作风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成为反映国内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成果,介绍国际新流行病学理论、方法的重要杂志.这本杂志能够受到读者喜爱,在国内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何观清教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编辑:张林东)

  • 吴振国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作者:商建军

    吴振国主任医师行医50余年,在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皮肤科、针灸科等学科均有较深造诣.现将侍诊所见其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举隅如下.

338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