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胞浆菌病的CT诊断

    作者:吴新生;YANG Ya-ying;ZHANG Long-jiang;卢光明

    组织胞浆菌病(hisIoplasmosis,HP)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1905年Darling在巴拿马运河区检查黑热病时发现该病病原,1934年正式命名<'[1]>.人群可经呼吸道吸入真菌胞子而被传染,常致肺、肝、脾、脑、骨髓的损害.HP主要流行于北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欧洲少见<'[2]>.

  • 66例黑热病临床分析

    作者:苗楠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脏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我院自1994年~2000年共发现黑热病患者34例,而2001年1月~2002年4月则发现黑热病患者有32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现分析如下.

  • 临床药师参与2例锑剂耐药黑热病患者治疗的药学监护

    作者:张建萍;陈琳;王晓锋;袁宏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锑剂耐药黑热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锑剂耐药黑热病患者的治疗,结合患者病情及诊疗指南,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协商治疗方案,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药学建议,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临床药师从药物使用方法、用药教育及不良反应监测为切入点,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有利于患者安全、有效和合理地使用药物。

  • 黑热病3例误诊报告

    作者:潘玉玲;康慧媛;刘改霞;刘源;李绵洋;王成彬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误诊、漏诊病例的分析,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黑热病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3例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在外院误诊、漏诊,转诊我院后行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而及时得到确诊.结果 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在网状细胞内及骨髓细胞间发现大量利什曼原虫,确诊为黑热病,及时转诊行专科治疗.结论 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细致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黑热病2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杰恩斯·加帕尔;黄兰香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巴结肿大.

  • 新疆尉犁县喀尔曲尕乡黑热病流行疫点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元;张松;童苏祥;买买提江;吾买尔

    黑热病已成为新疆南部巴州地区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热病仅是零星分布,数据量很少。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尉犁县流动人员的增加,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递增,2005年有1例黑热病患者、2006年3例、2007年1例、2008年5例、2010年11例、2011年1例、2012年1例。其中尉犁县喀尔曲尕乡一直是高发区,占近年全部25例病人中的10例(40%)。

    关键词: 黑热病 调查
  • 间断发热2年,腹胀6月

    作者:陈洋;郭伏平;范洪伟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间断发热2年,腹胀6月"于2011年8月18日入院.现病史2009年患者在甘肃陇南山区从事隧道开凿工作,淋雨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伴畏寒、寒战,自觉小腿肌肉疼痛,胫前皮肤发烫,无皮肤红肿或皮疹,无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或尿频、尿急、尿痛.

  • 儿童黑热病的诊治及分析

    作者:徐俊梅;邹洋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1]. 该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需要慎重诊断和拟定合理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行葡萄糖酸锑钠试验性治疗.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黑热病患儿的诊治进行分析.

  • 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1例

    作者:邱迟娥;姜志民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8岁,民工,因反复发热、上腹饱胀不适1个月余于2014年3月10日入住我院血液风湿免疫科.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畏寒、寒战,自测体温41 ℃,伴有上腹饱胀不适,多汗,无腹痛、腹泻,后自觉左上腹触及包块,病程中偶有咳嗽,咽痛,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佳,发现全血细胞减少,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病来无头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皮疹及关节疼痛,无口腔溃疡,无牙龈及鼻出血.病后精神、饮食及睡眠欠佳,体质量下降5 kg.平素体健,既往史无特殊.反复询问患者及家属提供4年来先后在山西太原新县、新疆乌鲁木齐、武汉汉口、北京及甘肃陇南武都等地从事打隧道工作,住宿活动板房内,抽烟10余年,10支/天,无饮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传染病.

  • 20世纪30年代江苏北部黑热病流行及防治初探

    作者:王鹤亭

    20世纪30年代,江苏北部黑热病流行区域广,涵盖16县,且传染速度快,患病人数多达30万,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防治、扑灭黑热病的努力,并在其主导下,各级力量如淮阴黑热病研究队、淮阴区黑热病防治队均开展了较有成效的诊疗及扑灭工作.但由于对黑热病传染途径的不明了,经费的缺乏,农村经济和公共卫生的落后,农民收入的低下,以及国民政府防疫机制的缺陷等各方面原因,这次防治与扑灭工作总体上收效不大.

  • 一组易误诊的感染性疾病的骨髓形态特征及鉴别

    作者:刘新月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黑热病(leishmaniasis)、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新型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及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类少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等病症,常被误诊.多数病例是通过骨髓穿刺检查找到相应的致病原,并结合病原学检查终得以确诊.

  • 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的护理

    作者:龚忠惠

    总结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黑热病患者30例,采用葡萄糖酸锑钠肌内脉注射,一次6ml,一日1次,连用6-10日;或总剂量按体重90-130mg/kg(以50kg为限),分为6-10次,每日1次。对敏感性较差的虫株感染,可重复1-2个疗程,间隔10-14日。对全身情况较差者,可每周注射2次,疗程3周或更长。对新近曾接受锑剂治疗者,可减少剂量。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进行护理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萄糖酸锑钠是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用药过程相应的毒副作用,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实施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 西安地区黑热病防治回顾分析

    作者:杨海;翟云丽;宗红

    黑热病即内脏什曼病,当地俗称"大肚痞",是一种地方性慢性病,如不及时治疗多在2a内继发其他疾病死亡,陕西早在隋朝就有该病的记载;现代医学家考证<黄帝内经>上论及的症、瘕、积、聚等腹内肿块及中医"疫痞"大多指本病.本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广大农村.

    关键词: 黑热病 防治
  • 第11例——高热、脾大、骨髓造血抑制

    作者:王兴武

    主任医师:陇南川北是全国黑热病高发区,感染对象主要为幼儿,但近年成人发病增多,误诊病例并不少见。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成人黑热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下面请报告病例。进修医生:第1次住院情况:患者男,回族,39岁。因发冷、发热、咳嗽、咯脓痰6日,于1988年2月18日夜以“感染性休克”急诊入院。起病时体温39 ℃以上,伴乏力、厌食、鼻衄及左肩部隐痛,咳嗽时脓痰多,曾自服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无效。入院体温38.4 ℃,呼吸28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9.33/6.67 kPa(1 kPa=7.5 mmHg),急重病容,精神萎靡,面色灰暗,皮肤发花,脉搏细弱,轻度呼吸困难,口唇轻度紫绀,四肢湿冷,左肺呼吸音减弱。X线胸片心肺未见异常。B超提示脾厚63 mm,脾门静脉不扩张。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90 g/L,白细胞(WBC)4×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4,单核细胞0.02。尿蛋白300 mg/L,肝功能、肾功能、肥达氏反应正常。水试验、醛试验阴性。血浆蛋白总量55 g/L,白蛋白34 g/L,球蛋白21 g/L。血清蛋白电泳(醋酸纤维素膜法):白蛋白0.778,α1球蛋白0.003,α2球蛋白0.031,β球蛋白0.043,γ球蛋白0.173。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休克。经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患者血压回升,一般症状缓解,住院第20日体温略有下降,但仍有间日高热。第24日骨穿送骨髓细菌培养,培养出蜡样芽胞杆菌,对磺胺类、氨基糖甙类、氨苄青霉素等敏感,补充诊断蜡样芽胞杆菌败血症。继续抗感染治疗,体温降至正常,维持正常体温8周,在此期间Hb由90 g/L进行性降至30 g/L,WBC降至1.7×10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IgA 2 566 mg/L,IgG 3.5 g/L,IgM 2 175 mg/L,进行性脾大(左肋缘下5 cm),肝大右肋下2 cm,复查肝功能及表面抗原正常,连续3次骨髓及血液培养阴性。住院第85日患者再次发热,高达41.0 ℃,呈典型的双峰热型,持续8日,在第4次骨穿中,于骨髓中找到利杜氏小体,住院第89日明确诊断黑热病。停用抗生素,使用斯锑黑克,每日1次,每次6 ml肌注,肌注6次后间隔2日,开始第2个疗程,共用72 ml(7 200 mg),平均147 mg/kg。用药后第3日体温开始下降,第5日完全恢复正常。出院时精神好,体重增加,脾脏回缩至肋缘下,肝不大,Hb回升到154 g/L,WBC3.5×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共住院124日,于6月19日出院。出院诊断:①黑热病;②急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③蜡样芽胞杆菌性败血症。

  • 10例黑热病患者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和临床特点

    作者:蔺金军;梁丰鹏

    我国于1958年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1],但近二十年在甘肃环县境内偶而可以见到.我们对近10年来收治的10例黑热病患者进行外周血、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并对临床表现及疗效进行了分析.

  • 骨髓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小儿黑热病2例

    作者:王红筱;梁俊;鲁雅诵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1].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 法定传染病有哪些

    作者:

    <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 输入性黑热病调查分析

    作者:马顺高;钟国梁;杨国顺;桑卫红;秦红群;杨秀亮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输入性 黑热病 调查
  • 黑热病并发败血症1例报告

    作者:税国顺;毛翠;何代莉;谢顺蓉;杨春霞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传染病[1].临床特点为不规则长程发热,肝功能受损,脾脏进行性肿大,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血浆球蛋白增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本文报告黑热病并发败血症1例,值得引起同道注意.

  • 小儿黑热病1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文鸾;马丽莎;王贺玲

    患儿,男,3岁,甘肃籍,居住林场.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1年5个月,加重3个月,于1995年10月23日入院.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先后行4次骨穿,多次以病毒感染、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患病来伴咳嗽、多汗、乏力、纳差、进行性消瘦.

338 条记录 4/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