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余丰;梁飞立;邓梅花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目前,我国对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全身多脏器播散型病例罕见报道.现报告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如下.

  •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念宁;邹俊;农影星;谢志满;黄绍标;彭智鹏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300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患者,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29个可能影响疾病预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筛选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死亡64例,病死率为21.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IDS合并DPSM预后的因素12项: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抗真菌疗程、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时间.12项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筛选出血小板计数降低(OR=1.024,95%CI:1.002~1.048,P=0.036)及抗真菌治疗时间短(OR=1.147,95% CI:1.030~1.278,P=0.012)为AIDS合并DPSM死亡的危险因素.29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越短时间培养出PM,死亡率越高(OR=1.696,95% CI:1.028~2.381,P=0.002).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DPSM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为预后相关因素;及时、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减少死亡;PM的致病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探讨

    作者:吴念宁;黄绍标;谢志满;邹俊;彭智鹏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49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常见的15项临床表现,并与非DPSM的AIDS 456例相比较,筛选出一组典型临床表现.结果 确诊DPSM组发热、畏寒、腹痛、脐窝样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升高、AST升高12个表现出现率高于非DPS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5个临床表现以组合形式出现情况,DPSM组5个同时出现为17.4%、4个同时出现为60.6%、3个同时出现为87.8%,而非DPSM组分别为0、1.1%、8.6%.结论 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是AIDS合并DPSM患者特征性的一组临床表现.

  • 是组织胞浆菌还是马尔尼菲青霉菌

    作者:张晓宁

    编辑同志:阅读贵刊2008年第3期李琼芬等[1]的<外周血涂片中检出组织胞浆菌一例>一文,者认为该病例的诊断缺乏真菌培养的资料,从末梢血涂片中出现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即判定为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难以使人信服,其实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也可见于血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非常相似,多数检验人员对其缺乏认识.真菌培养对这两种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其重要,菌培养是确定病原菌为可靠的方法.这2种真菌都是温度双相性真菌,25℃及37℃下培养时均有不同的特征.

  • PCR技术在快速诊断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万山;李凌华;胡凤玉;宋伟南;邝燕玲;蔡卫平;唐小平

    目的 探讨PCR技术在快速诊断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1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患者抗真菌治疗前的系列标本:未培养血液、阳性血液培养物和阳性骨髓培养物,以12例健康人血液为阴性对照.提取上述标本的基因组DN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1份阳性血液培养物、21份阳性骨髓培养物及2份未培养血液标本均扩增出目的 条带,而12份健康人血液标本未扩增出条带.阳性PCR产物测序结果 与广东、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 rDNA ITS序列(登录号分别为AB298970、AB298950、L37406、AJ853738)一致性高达97%~100%,证实为PM.PM与新型隐球菌及烟曲霉菌rDNA ITS序列的遗传距离远,与青霉菌属其他菌种绳状青霉菌和桔青霉菌rDNA ITS序列的遗传距离近.结论 PCR可敏感、特异的检测出培养阳性标本中PM,并能有效缩短PM检出时间,但直接采用患者血液进行PCR检测的阳性率较低,方法有待改进.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骨髓菌体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杨佳;李建兰;张润梅;杨波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11ium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于1956年在越南竹鼠中首先发现[1]。1973年,DiSalvo等[2]首次报道了人类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1988年,Piehl等[3]首次报道了首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之后该真菌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4],其误诊率及病死率极高。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 血浆(1-3)-β-D 葡聚糖检测诊断艾滋病患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家光;蒋忠胜;温小凤;李敏基;张鹏;陈念;柯柳;蒙达礼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 )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早期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4月-2014年7月174例 AIDS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82例为临床确诊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对照组92例为无机会性感染,运用M 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佳诊断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98.0 pg/ml和24.0 p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佳诊断值为75 pg/m l ,曲线下面积(A U C )为0.843(95% C I 0.784~0.903,P<0.05),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0%、84.80%、81.30%和78.79%。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具有早期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佳诊断值为75 pg/m l。

  •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陈杏春;周莹;赵丽;林伟;梁亮

    目的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54例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PSM患者基础疾病分别为46例HIV感染、4例肾脏疾病、3例淋巴系统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2011年医院198 286例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旱季检出HIV感染332例,合并PM感染13例,阳性率3.91%,雨季检出358例,合并PM感染33例,阳性率9.22%,HIV感染无季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V感染合并PSM在雨季与旱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M感染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结论 PM是广西地区HIV感染患者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PSM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雨季为主;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应注重对患者标本的培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胡家光;蒋忠胜;温小凤;李敏基;陈涛;莫胜林;蒙达礼;张鹏;陈念

    目的 建立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诊断评分体系,并对其运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柳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309例AIDS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SPSS19.0软件随机化分组(建模组240例和验模组69例).选择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PSM诊断有影响的独立变量.根据各变量的β回归系数设立相应分值,并建立PSM的临床诊断评分体系(PSMCDS),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SMCDS的预测价值,后用验模组的临床资料对PSMCDS进行验证.结果 共有5个因素被筛选人模型中,分别为外周或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AST>1×ULN且AST>ALT、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自然对数,建立了由这5个变量组成的PSMCDS,分别为外周或腹腔淋巴结肿大(10分)、肝脏肿大(10分)、脾脏肿大(10分)、AST>1×ULN且AST>ALT(达标20分)、CD4细胞计数>25个/μL≤50个/μL(5分)及≤25/μL(10分).取分值≥35.0时,用于诊断PS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95%可信区间(CI):0.824~0.918(P<0.05)],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9%、87.4%、90.6%和66.4%.验模组验证结果:AUC为0.838(95%CI:0.746~0.930) (P<0.05).结论 5个变量建立的PSM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简单易行,在PSM流行地区,用于评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AIDS病人是否合并PSM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 伏立康唑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聂静敏;李凌华;肖赛银;何浩岚;许飞龙;唐小平;蔡卫平;陈谐捷

    目的 探讨单用伏立康唑(VO)及VO序贯两性霉素B(AMB)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观察36例确诊AIDS合并PSM病人,单用VO及VO序贯AMB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6例病人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4.5岁.血和骨髓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PM),抗真菌前83.3%存在肝功能受损,41.67%存在肾功能损害,50.0%发生严重贫血,19.4%外周血白细胞≤3×109/L,27.8%血小板≤50×109/L.初始治疗使用VO,治疗14天后复查血和骨髓培养PM情况:20例(55.6%)均转阴,16例(44.4%)仍阳性.复查PM转阴者继续使用VO,阳性者则改用AMB.36例病人使用VO 14天后临床症状好转,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血清钾改善(P<0.05),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16例序贯治疗病人使用AMB 14天后,血和骨髓培养均转阴,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血清钾无明显变化(P>0.05),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VO治疗AIDS合并PSM多器官损害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改善病人一般情况,为进一步使用AMB根除PM创造机会.

  • 在北方诊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7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凤欣;部桂菊;张锦前;刘彦春;赵红心

    目的 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2006年2月-2011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确诊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盗汗、贫血、皮疹、腹痛、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为主;皮疹具有特征性,皮肤活检、血培养阳性率高;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野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阴影、弥漫粟粒样结节改变.患者的CD+4淋巴细胞计数均<100个/μL.3例痊愈出院,22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之一,但近年在北方就诊的患者中也并不少见.确诊需多次血培养及皮肤等部位的活检,该病易误诊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治疗上单独使用伊曲康唑也可达到满意疗效.

  • 晚期艾滋病合并青霉菌病15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绍标;汤卓;兰江;刘燕芬;秦英梅;谢志满;欧汝志;谢宁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5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中高度发热、乏力和头面部皮疹多见.B超可见肝脾肿大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CD4T细胞<50/μl.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延长至16天时,阳性率达94.3%.治疗分为症状期、维持和预防复发治疗,好转出院率分别为81.5%、96.1%和88.0%.结论 临床上同时具备中高度发热、中重度乏力、头面部和颈部丘疹性皮疹、浅表肿大淋巴结质中偏硬、B超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进行性血小板降低、ALT升高、CD4<50个细胞/μl之中的数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且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可能,应追问该病流行区域居住史和旅行史,并积极作病原学检查确诊.

  • 血清腺苷脱氨酶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国强;王敏;肖钢

    目的 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对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48例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艾滋病(AIDS)病人作为PSM组,其中10例同时合并结核病;同期按照性别年龄平衡原则,将未合并PM感染的AIDS病人50例作为非PSM组,其中10例合并结核病.采用酶偶联分光光度法检测两组血清ADA水平,并按照AD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结果 合并PSM组病人的平均血清ADA水平中位数为38.30mg/L,对照组为14.7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ADA对PSM的诊断切点值为23.50 mg/L,敏感度为76.6%,特异度为91.7%.结论 合并PSM感染的AIDS病人血清ADA水平明显增高,以23.50mg/L为诊断界值,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ADA检测可作为AIDS病人合并PSM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治疗后随访分析

    作者:陈碧华;刘晋新;李子平;江松峰;张烈光;黄德扬;史红玲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一种双相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 sis marneffei,PSM)[1-2].

  • 临床药师参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治疗寻找临床切入点

    作者:郭林;林茵

    临床药师作为医疗团队成员之一,参与了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抗感染药物治疗,通过临床查房并对患者实施重点监护,为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建议。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药物治疗管理,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 艾滋病合并青霉菌病1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1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患者均表现发热、消瘦,88例咳嗽、咳痰,75例出现中毒性肝炎及肝脾肿大,103例患者出现皮疹;合并其他感染86例。130例病人外周血CD4+细胞计数低于50×106/L。126例患者血培养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24例患者组织活检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多发生于 CD4+细胞计数低于50×106/L 的患者,根据其临床特征和血培养阳性结果可以早期诊断 PSM,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临床中较少见病症,由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菌引起,该症多见于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但有报道显示,该症可发生于健康人群,资料显示,由于近年来全球 HIV 感染者不断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由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具有较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对其全面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16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东伟;蓝冰;叶萍;孔晋亮

    目的 探讨160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特征与临床转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临床研究的160例患者,免疫正常33例,免疫受损127例;其首发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92.1%)、贫血貌(89.3%)、消瘦(88.1%)、乏力(86.2%)、咳嗽(80.0%)、咳痰(76.3%)、皮肤损害(64.3%)、浅表淋巴结肿大(61.2%)、肝肿大(17.5%)、胸痛(16.2%)、骨关节痛(15.6%)、脾肿大(12.5%)、呼吸困难(11.2%).PSM感染常见检出部位为血液高(61.7%)、皮损分泌物培养(59.3%)、骨髓培养(57.1%)、皮损分泌物涂片(46.9%)、活检组织病理(43.5%)、骨髓涂片(32.0%)、肺泡灌洗液培养(28.0%)、痰培养(28.7%)、痰涂片(19.4%).146例患者首次肺部CT检查,123例异常,肺部病灶数以同侧或两侧多发病变为主,部位以左下叶、右中叶为多见,其次分布于右下叶、右上叶.影像学下病灶性质以结节或团块影多见,其次为斑片渗出影、双肺弥漫粟粒病变、双肺弥漫磨玻璃样病变.160例中的132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82例、进展19例、死亡31例,其中免疫正常分别为24例、2例及3例,免疫受损分别为58例、17例及28例,免疫受损患者较免疫健全患者预后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32,P<0.05).结论 PSM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可累计全身各个系统,常见的病原菌检出部位为血、皮损处、骨髓等,胸部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该病缓解率低,死亡复发率高.临床及细菌室、放射科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临床特征与病原学检查的重视度,减少复发、恶化死亡的风险.

  • 一组易误诊的感染性疾病的骨髓形态特征及鉴别

    作者:刘新月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黑热病(leishmaniasis)、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新型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及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类少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等病症,常被误诊.多数病例是通过骨髓穿刺检查找到相应的致病原,并结合病原学检查终得以确诊.

  • 1例乙型肝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莉莉;杨春艳;孙萍;海静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病变可累及多个器官,死亡率极高.临床病例于1973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存在[1].我科于2014年月5月6日收治1例乙型肝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患者得以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