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Fechtner综合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本研究探讨对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和功能,以阐明MYH9综合征肾脏病变和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形成的机制.采用半定量Western-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以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对ⅡA、ⅡB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RT-PCR法检测HEK-293细胞中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ⅡB的表达,并对其进行了免疫共沉淀的研究.结果显示:先证者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比值为(0.35±0.12),较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的比值(0.87±0.18)明显减少(P<0.01).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在HEK-293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和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均有表达,而阴性对照两者均无表达.结论: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负显性效应导致了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产生.ⅡA和ⅡB有明显的相互作用,ⅡB至少是部分补偿了Fechtner综合征突变的ⅡA蛋白的作用并延缓了组织的功能障碍.
关键词: 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 MYH9综合征 Fechtner综合征 -
MYH9综合征的免疫光检测与基因分析
目的 研究两个MYH9综合征家系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本质及基因突变.方法 瑞氏染色观察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的外周血片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特殊形态.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合DAPI复染技术观察正常对照和患者血片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亚细胞定位.从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中自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YH9的40个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序列,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患者外周血片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见明显团块状、半月形的绿色荧光聚集,其大小、位置与瑞氏染色的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相同.Fechtner综合征MYH9基因改变为外显子40第5981位核苷酸C→T杂合改变,使第1933位密码子(CGA,编码Arg)突变为终止密码TGA.May-Hegglin异常MYH9基因改变为外显子38第5701位核苷酸G→A杂合改变,使1841位谷氨酰氨变为赖氨酸.结论 建立了诊断MYH9综合征的一种独特的免疫荧光方法.R1933X和E1841K杂合改变是导致Fechtner综合征和May-Hegglin异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