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早在100年前,S.Freud即已断言,各种神经症症状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至童年期的创伤经历(traumatic experience).这一论断引起人们对童年期受虐待经验的重视.不过,心理学界真正对受虐待儿童(maltreated children)发生兴趣并进行有系统的研究还只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事情[1-3].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发展心理病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的兴起[4].有文献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受虐待儿童的研究报道至少在2000篇以上.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薄弱,偶有零星的探讨亦被囊括于所谓"家庭暴力"的笼统论题之内,少有专题研究[5].这一现象并不说明虐待儿童问题在我国不存在或没有研究的价值.研究的匮乏与文化背景和方法学上的局限有关[6].本文试图就近年来有关虐待儿童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以期引起国内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并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
成人依恋研究在促进早期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良好的早期亲子关系,可以从总体上促进孩子的发展.在过去三十年中,有关依恋的理论和研究,对认识早期亲子关系的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研究者将一系列依恋理论和研究应用到了儿童、父母和家庭的临床医学中[1].本文所讨论的是依恋理论的一个分支--"成人依恋"对改善亲子关系的作用和方法.
-
脑卒中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100例分析
依恋理论从发展心理学的领域拓展到其他许多方面,为研究人类社会功能提供了更广阔更深远的视角[1].内部工作模型作为依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整合了认知和情感的成分,可以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预期、策略和行为[2].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均很高的疾病,卒中后约72%的存活者有残疾[3].根据依恋理论,当人们在受到应激刺激时,如感到疲劳、生病等状况时,人们的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并影响到人们的许多行为[2].以往关于脑卒中患者依恋类型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
成人依恋理论试图从早期的婴儿-父母依恋理论中找到某些有关成人依恋现象的答案,笔者就成人依恋理论的基础和主题做脉络性的综述.
-
成人依恋与婚恋质量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依恋模式,特别是依恋安全感是解释婚恋关系质量差异的主要变量[1].本文在综述成人依恋与婚恋质量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依恋与婚恋联系的机制以及依恋理论对婚恋咨询和治疗的意义.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依恋理论的应用
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在心理病理现象中有重要影响,不健康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以依恋建构为核心的心理治疗重在帮助当事人建构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发展安全型依恋模式,通过咨询师、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帮助其逐步戒除网瘾,通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现实价值感,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
-
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童年依恋经验的再现.与早期依恋不同的是,它不仅是建立于童年依恋经历的事实之上,更是建立在成人目前对早期依恋经历的评价之上.在依恋理论中 ,过去的依恋体验被假设为有关依恋的内部运行模式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成人依恋主要分四种类型:自主型、冷淡型、专注型、未确定型.自主型属安全型,冷淡型、专注型和不确定型都属不安全型.自主型的成人在评价他们的依恋关系时,无论它积极还是消极 ,都能前后一致地描述他们的依恋体验,并认为这种体验对他们的个性形成十分重要.冷淡型的成人倾向于缩小依恋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或将童年的体验理想化.专注型的成人倾向于夸大依恋的重要性,他们非常沉迷于过去的体验但又不能连贯地前后一致地描述它们, 这些人的谈话风格以愤怒和消极为特点.未确定型是以上三个主要类型的一个附加类型,这一类型的成人往往有依恋对象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未解决的创伤性体验,他们往往兼具专注型和冷淡型的特征,有些自相矛盾.
-
依恋理论与当代精神疾患心理理论的关系考察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观察成人依恋理论与当代精神疾患心理理论的关系:依恋模式对精神疾患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恋类型和精神疾患患者家属的“情感表达”、依恋类型与精神疾患中的治疗联盟.后提出将成人依恋理论应用于精神疾患研究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