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话随访对非风湿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了解电话随访对出院后的非风湿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院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随访组与对照组,各50例.随访组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内容包括心房纤颤抗凝的目的和意义、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知识、抗凝治疗后并发症预防、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率的重要性等.随访前和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电话随访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话随访有助于提高心房纤颤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
-
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左心耳及左房功能的超声研究
目的:了解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左心耳及左房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分析了27例患者左心耳和左房的超声表现.结果:左心耳血流频谱可为两种:清晰型(峰速≥25cm/s)占40.8%(11/27),模糊型(峰速<25cm/s)占59.2%(16/27).与清晰型相比,频谱模糊型患者的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显著减小,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增大,自发性超声对比(SEC)现象检出率显著增高(P<0.05),且4例患者发现血栓.而两型间的左房功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功能改变有其特点,超声了解之有助临床预测血栓形成及指导治疗.
-
健康教育对非风湿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非风湿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88例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住院非风湿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采用集体授课、鼓励看书自学的方式,实施心房纤颤抗凝教育培训.结果 接受教育培训后,患者的抗凝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与接受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
如何评估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效果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特别在患者同时伴有非风湿性心房纤颤(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NRAF)的情况下,患者是否获益?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抗凝治疗是否可以短期内预防卒中或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临床医师迫切需要答案,以便正确指导医疗工作.然而要得到正确答案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有足够可供查阅的资料(临床试验报告),二是对临床试验报告进行系统评价,从而确保结论可靠.临床医师通过查阅系统评价报告,可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客观、明确地得到"是"或"否"、"可以"或"不可以"、"获益"或"非获益"的结论.在已有的系统评价中,Cochrane系统通过专业人员对良莠不齐的临床试验进行精心筛选、合理分析及统计处理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除了为制定医疗指南提供证据外,还有利于指导医疗决策.近5年的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结果具参考价值.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在高龄非风湿性心房纤颤中的抗栓效果比较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脑栓塞及急性梗死会导致房颤患者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逐渐升高,尤其是8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甚至接近20%.目前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地区仍主要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栓塞[2].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华法林则是香豆素类抗凝剂,后者亦作为临床预防血栓栓塞药物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探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