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增大的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291例,其中56例因缺乏头颅CT数据等情况不纳入分析,终研究对象为235例)进行随访观察,收集记录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术前情况(GCS评分,瞳孔状态,实验室检查和头颅CT数据)、术后血肿增加量、预后(GOS评分)指标,比较血肿增大组与血肿未增大组各参数差异(视数据特性进行t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同时采用分类和回归树预测血肿是否增大,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与GOS相关性分析.结果 235例患者中血肿增大组120例,血肿未增大组115例,组间比较显示,年龄(t=2.034,p=0.043)、首次Rotterdam CT评分(Z=4.838,P<0.01)、GCS评分(Z =4.440,P<0.01)、瞳孔状态(Z=3.235,P=0.001)、外伤到开颅时间(Z=3.874,P<0.01)、血糖值(Z=3.880,P<0.01)和疝出幅度(Z=2.529,P=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类和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初头颅CT的Rotterdam评分、血糖值和外伤到开颅间隔时间是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年龄和骨瓣大小也对挫伤性脑出血是否增大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分类和回归树预测准确率为83.3%;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Rotterdam CT评分与GOS呈负相关(r=-0.333,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的严重程度、血糖值和外伤到开颅间隔时间可以预测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挫伤出血增大的风险;Rotterdam CT评分与预后密切相关.
-
强化心理护理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4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2周、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情况及肢体运动功能 Fugl-Meyer 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2周、4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 Fugl-Meyer 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改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危险因素和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认为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构建预防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有利于促进病人预后、提高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
-
高海拔地区创伤性脑出血后血红蛋白与胆红素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的研究
颅脑损伤在当今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疾病,而创伤后的脑出血占据很大比例,创伤性脑出血(TICH)是指外伤后引发的颅内出血.TICH后红细胞是血肿内的主要成分,裂解生成的血红蛋白(Hb)经过一系列氧化作用氧化成铁离子(Fe2+)、胆红素(BIL)和一氧化碳(CO),而这些代谢产物均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当血清内的Hb和BIL过高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相应的损伤.本实验研究高海拔地区TICH血清Hb与BIL的变化规律并监测神经系统损伤情况,为TICH后病人的治疗提供尽早的干预.
-
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观察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8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13例和未再出血组135例.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血糖、颅内出血量、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清前白蛋白(P<0.05);各指标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凝血酶时间(OR=1.990)、血清前白蛋白浓度(OR=1.092)、颅内出血量(OR=1.278)、血糖(OR=3.473).结论: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受血糖、凝血酶时间、颅内出血量、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等因素影响.
-
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创伤性脑出血患者312例,按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24例和未再出血组188例。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颅内出血量≥55 mL、凝血酶时间≥19 s、血清前白蛋白<167 g/L 及血糖≥10μmol/L(P<0.05),各指标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凝血酶时间(OR=3.518)、血清前白蛋白浓度(OR=2.000)、颅内出血量(OR=1.296)、血糖(OR=1.103)。结论: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凝血酶时间、血清前白蛋白浓度、颅内出血量、血糖影响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
创伤性脑出血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进一步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术后的观察及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入院治疗的90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达为97.78%,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6.67%,满意度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我院针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所采用的相关临床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
Alb及NLR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创伤性脑出血(TICH)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TICH患者286例,根据28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n =229)和死亡组(n=57).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度组(n=94,<4分)、中度组(n=120,4~15分)、重度组(n=72,>15分).比较各组入院第1、3、7天Alb及NLR水平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时间点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33.80士5.74 vs 38.26士6.13;28.24±4.62 vs 42.35士7.40;21.73±4.15 vs 46.28士7.85,均P<0.05),而死亡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士2.26 vs4.38±1.36;7.15±2.40 vs 3.34士1.27;8.62±3.24 vs2.13±0.91,均P<0.05).重度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而重度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第3天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佳截值分别为31.52 g/L和5.27,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AUC(95% CI)为0.925(0.861 ~0.975)明显高于单项Alb[0.836(0.780 ~0.893)]及NLR[0.851(0.782 ~0.90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3.0%和87.5%.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清Alb水平与NLR、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7、r=-0.724,P<0.01),N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775,P<0.01).结论 Alb及NLR水平与T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第3天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关键词: 创伤性脑出血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白蛋白 预后评估 -
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医情志护理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50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75例.2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情志护理.比较2组的康复效果和焦虑、抑郁、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总康复率82.86%,对照组总康复率66.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月后,研究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加用中医情志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轻于单纯常规护理干预,且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康复效果较好.
-
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的Logisitic回归分析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筛选出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 1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37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按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84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53例.对患者11个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到手术时间、颅内血肿量、凝血酶时间、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在术后再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P=0.0 16,OR=0.994,95%CI:0.988~0.999)、凝血酶时间(P=0.044,OR=1.114,95%CI:1.003~1.238)及血肿量(P=0.003,OR=1.020,95%CI:1.007~1.033)是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OC曲线分析表明三者对其发生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及血肿量大的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风险大,需密切监护,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模拟急进高原环境下小型猪创伤性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模拟急进高原环境下的实验用小型猪创伤性脑出血的动物模型.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9只小型猪分为高原注血组(n=11)、高原假手术组(n=4)、平原注血组(n=11)和平原假手术组(n=3).用动物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环境,采用二次法缓慢注射3 ml自体动脉血于右侧基底节区建立脑出血模型,立即行头颅CT扫描,分别于注血后各时相点(2、24、72、168 h)连续监测动脉血血气、动物行为学,168 h后行脑组织大体切片并计算血肿体积,行HE、Nissl 染色,了解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结果 CT扫描、脑组织大体切片均显示脑内血肿形成,168 h后血肿体积明显减小(P<0.01),但高、平原两组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后,在各时相点,高原注血组神经功能得分均大于平原注血组(P<0.01),且平、高原两注血组的主要血气参数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组的神经元细胞核、尼氏体的损伤及缺血改变重于平原组.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高原创伤性脑出血模型能产生稳定的的血肿体积、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