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足踝部皮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宗武;刘兆青;周亚东;张建华;王国杰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辩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8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辩设计、切取、转位修复及术后处理的总结,得出该皮瓣临床应用方法.结果 8例皮瓣均成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不牺牲主要血管,切取容易,适宜基层推广应用.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对比研究

    作者:包远祥

    目的:对比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足踝部创伤患者46例,且创伤面积在3cm×6cm~30cm×15cm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23例.对照组实施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术后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修复创面大面积较大,差异显著(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

  •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足踝部创面效果分析

    作者:张建丹;简有源

    目的 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足踝部创伤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联合VSD技术)45例和对照组(局部皮瓣转移覆盖联合VSD技术)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皮瓣移植后均成活良好,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瓣外形、足踝功能及综合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VSD技术治疗足踝部创面术后皮瓣外形、足踝功能改善良好,不易出现皮瓣变形、萎缩等不良情况,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

  • 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崔彩清;张海清

    目的 评价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分离腓动脉穿支低肌间隔穿支或外踝后血管穿支,跟外侧血管穿支汇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低点的血管穿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组成联合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6例16处.修补足部较远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远端做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结果 16例16处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39个月,无并发症,其中有3例外形臃肿,二期做了整形手术;其余外形满意,无溃疡发生;有痛触觉,两点辨别觉4~9 mm;患肢步行正常.结论 通过把穿支血管汇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低点作为皮瓣的联合蒂的皮瓣逆行转位,完成转移点下移,皮瓣仍能完好成活而且功能良好;同时满足了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需要;术式简单易行,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踝跟部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术式.

  • 组合式外固定架并腿固定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

    作者:李泽龙;黄宾;刘喜彬;陈庆洲;蔡习炜;郑永佳

    目的 探讨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并腿固定联合健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桥式移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小腿及足踝部创面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11~65岁,平均37.6岁.伤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4~36 d,平均22.3 d.创面部位:足底及足跟部5例,足背部2例,踝部4例,小腿中下段14例,小腿上段4例.创面范围为5 cm×3cm~19cm×9cm.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并腿固定,带蒂逆行或顺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桥式移位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6cm×4cm~22cm×11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3~4周行皮瓣断蒂术并拆除并腿固定.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足底感觉恢复良好,行走后无破溃. 结论 与交腿固定相比,组合式外固定架并腿固定方法简便,固定牢靠,患者体位舒适,可允许关节活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不牺牲小腿主干血管,能重建感觉,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有效方法之一.

  • 吻合血管的腘动脉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作者:申立林;宋素萍;蔺翠霞;李文龙;孙雪生;朱涛;李强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及临床应用探讨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取8具尸体下肢标本乳胶灌注血管后,在小腿外后上方行穿支血管解剖研究,设计腘动脉皮支皮瓣,其蒂部切取长度2.5 cm;解剖足部跗外侧动脉并游离至距起始处6 cm处;测量以上血管管径,计数伴行静脉.2010年3月-2013年1月,采用大小为6.0 cm×4.0 cm~7.5 cm×5.5 cm的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13例足踝部创面.男11例,女2例;年龄41~65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压砸伤4例,机器绞伤1例.创面范围为5.0 cm×3.5 cm~7.0 cm×5.0 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解剖观测结果示,以腘窝外侧动脉穿支为轴,可以设计腘动脉皮支皮瓣,腘动脉皮支皮瓣蒂部穿支管径与跗外侧动脉匹配.临床应用结果示,术后2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颜色接近正常肤色、质地柔软;其中3例女性患者因皮瓣外形较臃肿行二期皮瓣修薄术,其余患者皮瓣外形均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3%. 结论 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足踝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 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顾加祥;潘俊博;刘宏君;张乃臣;田恒;张文忠

    目的 总结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2010年7月,收治21例足踝部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砸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个月~2年.创面软组织缺损范围3.5 cm×3.0 cm~25.0 cm×15.0 cm,均伴足踝部骨折.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示11例阳性.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16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5 cm× 3.0 cm~25.0 cm×15.0 cm.供区游离植皮或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9例,延期愈合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21~29mm.下肢肢体功能评定,获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根据创面大小及部位选择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可获得满意疗效.

  • 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分析

    作者:于庆平;李航;于海霞;王培培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逆行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2000年3月~ 2013年3月,应用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9例.结果:28例皮瓣转移成活良好,1例应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创面游离植皮后愈合.结论:小腿逆行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手术适应证广泛,无需吻合血管,安全可靠.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王腾;余开富;冯凡哲;罗浩天;杨曦;李国栋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或妥布霉素骨水泥联合腓动脉穿支或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5~63岁,平均53.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机器伤1例,摔伤1例.其中7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创面缺损范围:4.5cm×4.0cm~8.0cm×6.5cm.术前将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2h<11mmol/L,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待创面周围水肿基本消退,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进行穿支点定位并完成螺旋桨皮瓣设计.术中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在皮瓣下方感染严重的区域放置抗生素骨水泥条1~2根,术后2~3周拔出.皮瓣切取范围13.0cm×5.0cm~23.0cm×9.0cm,4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供区植皮修复.结果 术中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1个月,所有皮瓣外形良好.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是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

  • 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分析

    作者:侯全山;李晓梅

    目的:探讨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足踝部创面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皮瓣转移成活情况,创面外观愈合情况,并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Kofoed)对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恢复情况展开分析.结果:20例患者皮瓣转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2周,患者患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良好,多数患者出现肉芽组织、无渗出、流脓和感染的情况,外观较好,瘢痕较少.Kofoed术后评分(35.4±6.6)显著优于术前(4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足踝部创面损伤可行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不但能帮助患者快速回复创面,且外观较好,还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修复足踝部创面临床研究

    作者:刘蕾;赵小瑜;黄春辉;何远航;廖莉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VAC)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6年6月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VAC技术修复的20例足踝部病损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足功能评分、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踝肱指数及皮瓣移植区瘢痕情况.结果 19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二级甲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远端边缘浅表坏死,挤压皮瓣边缘可见少许白色黏稠渗出物,经清创包扎治疗,于术后23 d愈合.1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1/3颜色紫暗、肿胀,经抗凝、放血、加压处理后仍坏死,予Ⅱ期植皮修复,于术后32 d愈合出院.Ⅰ期患者愈合中位愈合时间13 d.供区瘢痕评分(8.51±2.26)分,仅留有部分色素沉着.治疗后的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评分、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踝肱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阶段,术后3、6、12个月的瘢痕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VAC技术治疗足踝部创面,皮瓣存活率高,术区瘢痕小,能改善患者足踝部关节活动度和行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