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心室同步性指标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价值

    作者:张连仲;边晓琳;权晓强;程兆云;马桂英;段少博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左心室同步性指标预测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左心室逆重构价值.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31例CAD患者,应用RT-3DE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16节段同步性等指标,依据CABG术后LVEDV减少≥15%为左心室逆重构标准将病例组分为有反应组(A组,LVEDV减少≥15%)和无反应组(B组,LVEDV减少<15%),并与20例冠状动脉正常的受检者对比分析,且对CAD患者LVEDV与左心室16节段达峰时间大差值(Tmsv16-Dif)及标准差(Tmsv16-SD)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D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A组左心室同步性有显著提高(P<0.01),B组则无明显提高改善(P>0.05).CAD患者LVEDV与左心室Tmsv16-Dif及Tmsv16-SD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51,P<0.01;r=0.655,P<0.01).结论 CABG术后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患者其同步性提高,且LVEDV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相关良好,此表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心室逆重构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黄燕;巫雪飞;邹长虹;周琼;张宇辉;吕蓉;张健

    目的:分析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高心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
      方法:入选2008-10至2012-10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房住院治疗且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高心病患者118例,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出院后随访至2013-12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LVRR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LVEF较基线绝对值提高至少10%且随访LVEF≥50%;②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基线相对值降低至少10%且随访LVEDD指数≤27 mm/m2,调查LVRR的发生率,探索基线预测指标。
      结果:平均随访(23±15)个月,39例患者(33.1%)达到LVRR标准(达到LVRR组),其LVEF由基线的(30.6±6.8)%明显提高至随访时(57.0±4.9)%(P<0.01),LVEDD指数从基线的(31.6±3.9)mm/m2明显降低至随访时(24.4±1.9)mm/m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达到LVRR时间平均为(11±9)个月(1~36个月),其中27例(69.2%)患者在随访12个月内达到LVRR。79例未达到LVRR的患者(未达到LVRR组)的LVEF也从基线时(28.6±6.1)%明显提高至末次随访时(39.0±13.2)%,LVEDD指数从(38.1±5.6)mm/m2缩小至(36.1±6.9)mm/m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症状病史短(>6个月vs≤6个月,OR=0.244,P<0.01)、心电图ORS间期短(≥120 ms vs<120 ms,OR=0.276,P<0.05)及入院收缩压与LVEDD指数比值的四分位越高(OR=2.724,P<0.01)是高心病患者达到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经过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约1/3的高心病患者可以达到LVRR,表现为LVEF恢复正常伴LVEDD明显缩小。心力衰竭病史越短、心电图QRS间期越短、基线收缩压/LVEDD指数的比值越高,达到LVRR的可能性越大。

  • 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作者:张健;邹长虹;黄燕;周琼;张宇辉;吕蓉

    目的 分析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7例,随访至2014年12月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且LVEF≥50%,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较基线缩小≥10 mm且LVEDD≤55 mm为左心室逆重构,调查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基线)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左心室逆重构的基线预测指标.结果 137例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25个月(范围6~64个月)后,46例(33.6%)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其LVEF由基线的(30.8±5.9)%提高至随访的(59.7±4.6)%(P<0.01),LVEDD由基线的(63.8±4.0)mm缩小至随访时(49.6±3.5)mm(P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 =0.133 kPa),OR=1.379,P<O.01]、心电图QRS间期(≤100 ms比> 100 ms,OR=2.959,P<0.01)及入院LVEDD(每增加5 mm,OR=0.684,P<0.01)3个基线临床指标是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约1/3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可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入院收缩压高、心电图QRS间期短及基线LVEDD小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可能性大.

  • R波递增不良与扩张型心肌病左室逆重构、Tei指数及N-端脑钠肽前体的关系

    作者:谢印军

    目的:探讨R波递增不良与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Tei指数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关系及其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8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随访6个月或至全因死亡.根据入院时心电图分为R波递增不良组(46例)及非R波递增不良组(40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Tei指数变化及NT-pro-BNP水平.结果:非R波递增不良组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高于R波递增不良组,Tei指数、血浆NT-pro-BNP水平低于R波递增不良组.结论:R波递增不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后的左心室逆重构及心室整体功能改善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影响

    作者:孙红蕾;周俐;侯卫涛;孙攀兴;杜晓亚;王海芹;李江红;王留才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15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予以口服抗心衰药物治疗,于出院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达到与未达到左心室逆重构标准患者的基线资料,判断影响达到左心室逆重构标准的预测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不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后随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束后本组达到左心室逆重构标准患者基线资料的入院时收缩压、Q RS间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未达到左心室逆重构标准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QRS间期O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时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 RS间期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达到左心室逆重构的重要因素.

  •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管理现状与进展

    作者:陈静;刘中梅

    1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学扩张型心肌病( DCM)特征在于左心室(或两个心室)的进行性扩张和功能障碍,在没有异常压力或体积过载或冠状动脉疾病的情况下,这种进行性的改变可以解释为自身的功能障碍[ 1 ]. 目前DCM是相当普遍的,Hershberger 等[2]报道,其患病率约为1/250,并且影响了理论上有长期预期寿命的年轻患者. 一旦症状发展, DCM通常导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它是西方世界心脏移植常见的原因之一[3]. 另一方面,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SCD )是DCM病程的重要特点或代表疾病的突然发作[4]. 对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持续性缺乏,导致重要领域的不确定性(例如早期心律失常风险分层,在健康亲属中发现的遗传突变的后果以及在标准化的患者中治疗持续时间)和缺乏独特的分类[5,6].

  • 原发性和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逆转的相关因素

    作者:蔡瀚;方周菲;翁智远;晋学庆

    目的 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逆转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2016年6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62例,通过动态监测超声心动图结果 ,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提高≥100%,或LVEF绝对值≥45%,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降低≥10 mm,或LVEDD绝对值≤55 mm(男性)和≤50 mm(女性)为左心室逆重构(LVRR).根据是否发生LVRR分为LVRR组和未LVRR组,收集患者首次入院(基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LVRR的预测因素.结果 4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24.13±15.60)月,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与未LVRR组比,LVRR组LVEDD显著下降(P<0.01)、LVEF显著增加(P<0.01)、随访期间平均运动耐量显著增加(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基线心衰病史短(OR=0.913,P<0.01)、收缩压高(OR=1.062,P<0.01)、未合并电解质紊乱比例高(OR=0.347,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低(OR=0.205,P<0.01)、LVEDD小(OR=0.799,P<0.01)及LVEF高(OR=1.142,P<0.01)与发生LVRR相关.在继发性DCM患者中,与未LVRR组比,LVRR组LVEDD显著下降(P<0.01)、LVEF显著增加(P<0.01)、随访期间平均运动耐量显著增加(P<0.01).基线心衰病史短(OR=0.954,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低(OR=1.011,P<0.01)、住院期间是否行病因干预(OR=1.073,P<0.01)与发生LVRR相关.结论 部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和病因干预后,运动耐量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逆转.

  • 倍他乐克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影响

    作者:任浩进;王丽岳;黄莉芳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辅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逆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94例DC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早期及晚期二尖瓣大流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AD均低于治疗前,LVEF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大流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左室舒张晚期二尖瓣大流速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倍他乐克辅助治疗有利于D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