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120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点分析与研究
目的 对北京市120执行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点进行分析,为加强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建设提供支持.方法 对2010-2015年间北京市120执行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数量、区域和时间分布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6年间北京市120执行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数量年均增长42.26%,其中交通事故占36.66%.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数量位列16个区的前三位,分别占全市120总数的24.06%、11.23%、11.22%c在12个月中,突发事件数量2月少,8月多.在24 h内,突发事件数量白天总体高于夜间,4:00~6:00少,8:00~10:00多.结论 北京市120执行的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数量及救治的伤亡人员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且具有区域、时间分布特点,交通事故为主要类型.
-
我国社会急救政策法规的现状与困境
社会急救能够大大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提高社会急救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中国一直在不断发展社会急救政策,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完善的政策体系,仍然存在体系不健全、地区差异大、落实困难多等困境,亟需加强政策体系的全面建设.
-
我国各地社会急救政策法规的文本量化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现有社会急救政策法规内容特点和不足,为采取针对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借鉴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工具—行为主体"分析框架,对20个政策法规文件进行文本量化分析.结果 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占比分别为73%、24%、3%,政府及其公共服务部门、特殊场所和群体、社会组织和个人这三类行为主体占比分别是50%、16%、34%.结论 我国社会急救政策法规体系需要完善,供给型政策需财物保障,环境型政策需加强重视,需求型政策需弥补空白.
-
《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立法特色
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及灾害性、突发性事件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送到医疗机构内抢救至病人病情稳定或病人死亡的紧急医疗救护活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急救医疗法, 《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广东省广州市为规范社会急救医疗行为,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该市实际制定的第一个此类地方性法规[1].《条例》于1996年9月25日起E式试行以来,在全国大城市将急救医疗纳入法制轨道在社会上起到了积极意义,促成了成都市、贵阳市、青岛市、徐州市、郑州市、南宁市等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或规范[2-3].这为我国社会性急救医疗事业发展走上法治道路提供了有利保证,同时使各地方在加强急救医疗服务队伍的管理,规范急救医疗行为,拯救生命,保障社会急救管理有序高效进行等方面部有法可依.
-
“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活动的兴起和成功要素
目的:研究“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成功要素,为该活动在全国深入开展提供指导.方法:总结分析十堰市急救中心五年来开展“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活动实践情况.结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程序、有实效、有评估地进行“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活动才有实际效益和社会影响.结论:全面深入开展“急救常识进社会”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各界群众的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
基于互联网的大众互助急救应用系统
设计开发基于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救在身边”大众互助急救应用APP,阐述其设计思路、主要功能、应用价值及优势、创新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指出该APP能够促进社会急救成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