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建咳嗽峰流速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通过医用文丘里装置建立的咳嗽峰流速,其形成高速冲击气流对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的效果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入住同济医院ICU的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已建立带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其中观察组通过将4 L/min氧气连接到文丘里空氧混合阀上,出来高速气流经过加温、加湿后连接到声门下吸引导管入口,利用高速气流冲击原理来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技术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心率、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痰痂、吸引管堵塞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咳嗽峰流速不仅可以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且该操作对患者心率影响小、不良反应轻.
-
咳嗽峰流速对拔管结果预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咳嗽峰流速(CPEF)测定对患者拔管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06年11月-2007年12月的200例拔管脱机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均为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24 h者,其意识清楚能合作,且均顺利通过自主呼吸试验30 min.拔管前嘱患者咳嗽,用呼吸机内置肺流量计测定CPEF,取3次强咳嗽时流速的平均值作为后测定值.拔管后仔细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按实际咳嗽能力大小将其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如果72 h内患者无需再插管即为拔管脱机成功,同时记录咳嗽能力与拔管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中172例拔管成功,28例拔管失败.拔管成功和失败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自主呼吸试验时生命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EF是拔管结果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OR)<1].区分拔管成功与否的CPEF佳临界值是58.5 L/min,当CPEF≤58.5 L/min时预测拔管失败的特异性为68.0%,敏感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0.16,阴性预测值为0.94.拔管脱机的患者咳嗽能力多为"强",极少数为"中";而失败患者咳嗽能力多为"中"或"弱",能力"强"者仅3例.结论 当患者自主呼吸能力逐渐恢复并达到能够完成自主呼吸试验时,气道条件的参数是决定患者拔管结果的重要预测指标.对意识清楚能合作、能通过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CPEF是拔管结果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是影响拔管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子.CPEF>58.5 L/min的患者拔管成功率高,预后较好;反之,≤58.5 L/ min的患者拔管成功率较低.导致失败的原因多为咯痰不利,咳嗽能力强的患者脱机成功率高,脱机失败的患者预后较差.
-
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拔管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在顺利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2 h后嘱患者用力咳嗽,测定CPEF,完成测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根据CPEF值将患者分为≥60 L/min组(高CPEF组)和<60 L/min组(低CPEF组)。高CPEF组患者按病情需要给予纤支镜气道引流;低CPEF组每日主动给予一次纤支镜气道引流,并根据临床情况增加使用次数。如果患者拔管后48 h内不需要重新插管,则视为拔管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拔管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再插管率、拔管后咳嗽能力和拔管48 h内纤支镜操作次数。结果共入选102例AECOPD患者,其中高CPEF组58例,低CPEF组44例。与高CPEF组比较,低CPEF组患者年龄较大(岁:74.3±15.2比69.5±11.4,t=2.164,P=0.041),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0.1±11.2比17.4±7.3,t=2.274,P=0.030),但性别分布〔男/女(例):35/9比45/13,χ2=0.057,P=0.812〕、APACHEⅡ评分(分:11.9±1.9比10.3±4.2,t=1.290,P=0.200)、机械通气时间(d:14.8±10.8比13.3±9.6,t=0.677,P=0.501)、再插管率〔18.18%(8/44)比12.07%(7/58),χ2=1.412,P=0.2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PEF组患者咳嗽能力以“强”为主(52例),而低CPEF组患者咳嗽能力以“中”(14例)、“弱”(26例)为主。低CPEF组患者拔管后48 h内纤支镜气道引流次数明显多于高CPEF组(次:4.1±1.8比1.3±0.9,t=2.626,P=0.011)。所有患者均成功撤机,无死亡。结论低CPEF的AECOPD患者拔管后主动应用纤支镜引流可以降低再插管率,避免通气时间延长,但未能缩短ICU住院时间。
-
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拔管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CPEF值<60)L/mim.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排痰,观察组每日主动给予一次纤支镜气道引流,并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增加使用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肺部各项指标、ICU住院时间、再插管率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拔管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6.5±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9±3.1)(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插管率为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插管率(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观察组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纤支镜引流应用于低CPEF的COPD患者可以降低再插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ICU住院时间.
-
纤维支气管镜引流在低咳嗽峰流速帕金森氏病患者拔管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流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帕金森氏病(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PD合并肺部感染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26例患者,在顺利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1 h后嘱患者用力咳嗽,测定CPEF,完成测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根据测定CPEF平均值将其分为高CPEF组(CPEF≥60 L/min)和低CPEF组(CPEF<60 L/min).高CPEF组患者根据痰液情况由护士床旁吸痰;低CPEF组每天主动给予1次纤维支气管镜引流.将拔管后72 h内不需重新插管视为拔管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拔管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拔管后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 26例PD患者中高CPEF组17例,低CPEF组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前APACHEⅡ评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再插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CPEF组拔管后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CPEF患者拔管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流可以降低再插管率,避免通气时间延长,但不能缩短拔管后ICU住院时间及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