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膀胱灌注法治疗慢性顽固性膀胱炎24例疗效观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0~2004年资料完整的住院女性24例,年龄45~78岁,病程5~20 a,反复发作尿急、尿频、尿痛,尿常规显示尿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泌尿生殖系统检查结果显示为复杂性尿感13例,其中合并尿路结石治疗前已碎石8例,合并膀胱颈梗阻2例,合并神经性膀胱3例.膀胱镜检示膀胱壁粘膜苍白、粗糙、增厚,符合慢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中段清洁尿培养为真性细菌尿,其中大肠埃希氏杆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粪链球菌3例,绿脓杆菌4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例.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和膀胱灌注组,见表1.
-
经尿道电切术并术后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12例分析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常见病,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2005-05-2009-05我院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12例,现将治疗经过总结如下.
关键词: 膀胱炎/治疗 电外科手术 灌注 局部 多柔比星/类似物和衍生物/治疗应用 -
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护理
氯胺酮(ketamine)由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在1962年首次研制成功,在医学上应用比较广泛,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麻醉药.它作为毒品滥用时俗称K粉.2007年,Shahani等[1,2]首次报道长期吸食氯胺酮可对泌尿系统产生损害,在吸食氯胺酮的人群中,大约30%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称之为氯胺酮相关的下尿路症状.K粉对泌尿系损害原因尚不明确,Shanhani等[1]认为其改变与氯胺酮的毒性代谢产物对泌尿系统的慢性直接刺激有关;而有学者推测滥用氯胺酮所致的泌尿系统损害为免疫反应所致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3].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男性儿童应用BuCy+Flu方案预处理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期间给予美斯钠、水化、碱化等治疗常规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其中5例患者在移植-2~+50天出现(Ⅲ~Ⅳ度) 出血性膀胱炎,其中2例为早发性,3例为迟发性,5例均为持续性,且3例伴随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伴随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每周1次.5例患者共进行12次输注(平均2.4次/人),单次输注细胞数量为0.61~3.83×106/kg(中位数量1.44±0.83×106/kg).[结果]5例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达100%,尿路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治疗后8~30 d(平均16.8 d),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为治疗后20.8(12~35)d、25.8(16~40)d,无不良反应.随访109(60~120)d,无一例膀胱炎复发.[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
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4例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下尿路症状,通过膀胱镜检查和膀胱活检确诊,采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结论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膀胱浸润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少见疾病,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
心理干预疗法在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疗法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探讨女性腺性膀胱炎的心理治疗问题.方法 将11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焦虑、抑郁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常规和膀胱镜复查情况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P<0.05);治疗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能显著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临床疗效满意.
-
腺性膀胱炎91例诊治报告
我们于1995年2月~2003年8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腺性膀胱炎9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91例中,女82例,男9例,年龄17~68岁,平均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下腹及会阴痛、排尿困难及镜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病理检查确诊,其中滤泡样水肿型16例,乳头状瘤样型11例,慢性炎症型44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