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较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对数字化牙列模型咬合定量分析的影响

    作者:程明轩;姜婷;孙玉春;张皓羽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 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 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5 ).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 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 正常受试者单侧咀嚼运动中的(牙合)接触模式

    作者:陈磊;张豪;冯海兰;张凤军

    目的:分析单侧咀嚼运动中工作侧、非工作侧(牙合)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方法:18例口颌系统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用右侧咀嚼3 g口香糖.采用虚拟颅颌运动仿真系统模拟咀嚼运动,分析咀嚼循环闭口阶段4个时刻的(牙合)接触面积,即:(牙合)接触初、1/3时刻、2/3时刻、下颌位于牙尖交错位.结果:在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9.3±0.4)mm2增至(39.2±1.2)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7±0.2)mm2增至(14.8±0.7)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5±0.2)mm2增至(13.9±0.4)mm2.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2.3±0.5)mm2增至(40.3±1.2)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0.5±0.2)mm2增至(13.6±0.5)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1.2±0.3)mm2增至(12.1±0.5)mm2.此外,在(牙合)接触初,18例受试者中有12例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至2/3时刻,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牙合)接触评价方法,可用于分析下颌功能运动中的(牙合)接触;揭示了单侧咀嚼运动闭口阶段的(牙合)接触模式,同时发现咀嚼运动中普遍存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舌骨位置的改变

    作者:郭晨;王建国;张锡忠

    目的:比较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探讨正畸治疗对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患者接受完整系统的正畸治疗,对受试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中反映舌骨水平向、垂直向位置的指标及反应舌骨体长轴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舌骨水平向测量项目H-PTRper、H-Sper、H-RGn明显增大,H-SH、H-VL明显减小(P<0.05或P<0.01).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H-MP及角度测量项目Ar-H-Me明显减小(P<0.05).结论:恒牙期唇腭裂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后,舌骨矢状向后移明显,但垂直向变化和旋转角度变化并不显著.

  •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玉民;高平;殷恺

    目的:评价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为32例正常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及修复后3年进行咀嚼效能的检测;检查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内、外冠之间固位力改变,基牙的健康状况以及义齿使用情况.结果: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前后咀嚼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4,P<0.01);修复3年内患者对义齿的固位效果、舒适度与美观性较为满意.结论:应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满意,咀嚼效能提高;基牙健康与义齿长期的固位情况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 介入与咬合板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奕;王东;彭诚;赵彤;陈晶晶

    目的:观察咬合板和透明质酸钠(SH)关节腔注射介入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颢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咬合板组(单纯戴用咬合板)、单纯SH介入治疗组(单纯关节腔内介入治疗)和咬合板联合介入治疗组,每组32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在开口度和疼痛方面的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的开口度均增加,疼痛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咬合板联合介入组的开口度改变值大于单纯咬合板组和单纯SH介入治疗组,咬合板联合介入组和单纯SH介入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程度均大于单纯咬合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戴咬合板或单纯介入治疗,SH在缓解疼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咬合板治疗.

  • 自锁托槽与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蔡智芳;王建国

    自锁托槽矫治器近年来在国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流行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的提高,正畸患者对矫治医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达到好的矫治效果,还要求治疗过程快速、舒适和无痛等.自锁托槽以其独特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结扎方式,从而大大降低摩擦力[1],提高了滑动机制的效果,显著缩短疗程.笔者主要通过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与临床上常用的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比较,为临床上广泛使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牙(牙合)模型测量分析及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王萍;李晓智

    牙(牙合)模型的测量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修复和正颌外科.在口腔正畸临床和研究中,牙(牙合)模型的测量分析内容逐渐丰富,测量方法也更加精确完善.

  • 两种根管治疗法治疗早期隐裂牙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卫玲;吴金华;丁双英

    目的 观察两种根疗法治疗早期隐裂牙的疗效.方法 对290颗早期隐裂牙进行牙位,年龄,性别等配对,随机分成根管治疗一次法组和根管治疗分次法组.治疗结束采用烤瓷全冠修复.观察近期牙齿保存率及2年后牙齿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 一次法组全冠修复前无牙齿劈裂,多次法组则有26颗牙齿发生劈裂,占1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年后随访所有保留下来的牙齿的治疗成功率,实验组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一次法根管治疗并即时全冠修复治疗隐裂牙是可行的.

  • (牙合)因素在牙根纵裂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戴丽霞;童万良;郭金陵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患牙的咬合特征,观察牙根纵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并从(牙合)学角度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根纵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者277例,患牙309颗,对其牙周情况、(牙合)面磨耗及形态、(牙合)接触区、(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及X线片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的牙根,形成局限性牙周袋.患牙(牙合)面磨耗严重,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牙合)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牙根纵裂的程度与深(牙合)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存在(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并存在咬合不协调的易感因素.结论:本组患者牙根纵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和牙体磨耗有关,患牙(牙合)关系改变,导致过大的(牙合)力与异常方向的(牙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 安氏Ⅱ1类患者下颌前伸运动时的(牙合)接触情况分析

    作者:张端强;林焱

    目的 研究安氏Ⅱ1类患者在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的牙合接触情况,探讨前伸牙合干扰情况的存在并分析其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特点.方法 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进行常规错牙合畸形临床检查,并采用T-Scan 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前伸运动中的牙合接触情况,根据前伸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牙合干扰分为A、B两组,测量两组样本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上表示牙颌颅面形态特点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样本间比较显示,在Y轴角、MP-FH、U1-L1、A-ptm、上下牙弓前段长度的比值、磨牙近远中向指数上存在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显示,MP-FH是促成前伸牙合干扰发生的危险因子,而A-ptm为其保护因子.结论 (1)高角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人群容易发生前伸牙合干扰,较大的下颌平面角是牙合干扰发生的危险因素.(2)上颌骨长度与前伸牙合干扰的发生呈负相关,较小的上颌骨长度是牙合干扰的发生危险因素.(3)磨牙尖对尖关系较完全远中关系更容易发生前伸牙合干扰.

  • 对正常(牙合)者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比例的计算机图像测量分析

    作者:陈润;杨舟;吴千驹;张小宾;林淑娇;叶燕惠

    目的 通过对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比例的研究,为临床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按纳入标准筛选正常(牙合)青年96人,分别拍摄上颌前牙正面相,并通过德尔菲法评选得到终13幅照片,测量计算机图像上颌前牙宽度,分析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的比例关系.结果 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RED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牙合)青年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未发现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及RED比例,但其比例系数有区间集中的趋势.

  • 正常(牙合)者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的关系

    作者:陈润;程辉;郑明;胡志刚;王颖卉

    目的 探讨正常(牙合)者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宽度间关系.方法 拍摄正常(牙合)者头部数码相片,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和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然后统计分析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的关系.结果 按不同性别及不同牙弓型分析,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存在显著相关性;多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和0.587.结论 内眦间距与瞳孔间距可以作为上颌前牙选牙排牙的参考指标.

  • 咬合力分析系统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

    作者:郑明;胡志刚;程辉

    目的对咬合力分析系统(T-Scan Ⅱ)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T-Scan Ⅱ系统重复记录50名正常(牙合)者大(牙合)力的状态下牙尖交错位(ICP)咬合时(牙合)力中心点(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牙合)力差值(%)、(牙合)接触点数目三个方面考查T-Scan Ⅱ系统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结果受试者大(牙合)力状态下ICP位咬合时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牙合)力差值(%)、(牙合)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正常(牙合)者ICP位是相对稳定的,可重复出现.T-Scan Ⅱ系统及咬合片测量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牙合)力差值(%)、(牙合)接触点数目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其咬合片对同一受试者至少可重复使用三次.

  • 福建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的牙颌面X线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钟萍萍;张端强;胡志坚

    目的 研究福建省正常牙合汉族成年人的头颅侧位片,确立福建省正常牙合人群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 方法 应用Winceph软件对138名[(男性60例,女性78例,年龄(19.71±1.83)岁)]正常牙合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使用Steiner及Tweed分析法,采用了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建立Steiner及Tweed分析法的均值与标准差.SND,U1-NAmm,Pg-NBmm,OP-SN,MP-SN,SL,SE,FMA值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结论 同为汉族成年人群,不同地区正常牙合的牙颌、颅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福建省正常牙合数据,为本地区人群错颌畸形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 福建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牙弓测量分析

    作者:钟萍萍;张端强;胡志坚

    目的 研究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牙合)模型,为人群的临床诊断分析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应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123名正常(牙合)模型数据的测量.结果 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齿宽度、牙弓宽度、牙弓长度性别差异较大;前、后牙的Bolton指数分别是79.30±3.32、92.16±2.75,无性别差异.结论 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颌颅面均有地区特色,种族也是影响牙颌面特征的因素.

  • 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正中矢状参考线的选择研究

    作者:张晓艳;刘东旭;张兆莲

    目的:对成人正常(牙合)后前位X线片中常用的4条正中矢状参考线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在同一供测人群中,挑选80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牙合),由同一操作者按照统一的标准严格定位、拍摄头颅后前位X线片,计算8对解剖标志点相对4条常用正中矢状参考线的Dtotal.结果:在眼、鼻、口区域,各标志点相对参考线A的Dtotal为小.且8对解剖标志点相对参考线A的4项(T1M1、T1M2、T2M1、T2M2)平均Dtota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侧眶外侧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应用后前位X线片时可靠的正中矢状参考线.

  • 长沙市雨花区1400名小学生(牙合)关系调查

    作者:降颖;吴林艳

    [目的]了解混合牙列期(牙合)关系建立及错(牙合)发生情况.[方法]作者通过随机抽样和现场口腔检查的方法,对长沙市雨花区1 400名在校小学生(汉族,6~12岁,替牙(牙合)期)的(牙合)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调查表明:后牙(牙合)关系以偏远中关系居多,远中(牙合)关系随年龄增长趋向中性(牙合)关系有性别差异,女性早于男性.前牙(牙合)关系除暂时性错副司令(牙合)外,许多真性错(牙合),如反(牙合),开(牙合)等多由不良口腔习惯引起.[结论]需要破除不良习惯和进行阻断性的矫治,及早解决错(牙合)问题.

  • 固定矫治器与辅助固定导板联合应用治疗深覆(牙合)

    作者:聂向真;李伟奇;彭利文

    深覆(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也是矫治较困难的一种畸形.严重深覆(牙合)患者,由于前牙垂直覆盖较大,常造成前牙托槽粘着困难或频繁脱落[1];一些后牙萌出不足或严重锁(牙合)的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托槽的粘着及带环的制作;此外,如Angle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的矫治,按一般固定矫治技术必须分两步进行[2].

  • 牙根纵裂患者牙(牙合)情况的临床研究

    作者:肖伟东;徐星;苏容江

    目的研究牙根纵裂的病因和发病规律.方法对3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牙(牙合)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牙根纵裂绝大部分发生于中老年人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患根的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牙根,根纵裂处牙周袋深.患牙(牙合)面均重度磨耗,50%以上的患牙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牙合)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根纵裂的程度与深(牙合)面凹部位有关;患牙均存在(牙合)干扰和(或(牙合)创伤易感因素.结论因(牙合)面形态改变而致的过大(牙合)力与异常方向的(牙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根裂 牙(牙合) 平衡
  • 不同咬(牙合)重建疗法应用于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海燕;许玉民;谢明明

    目的 研究不同咬(牙合)重建疗法应用于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患者82例,依据咬(牙合)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研究组则采用固定义齿修复,以咀嚼效率、患者主观感受及效果等为标准对两组修复效果予以评析.结果 两组在修复1个月、1年后的咀嚼效率均较修复前获得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在修复1个月、1年后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舒适、美观满意及咀嚼有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基牙继发龋、食物嵌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固定义齿对牙列重度磨耗伴缺损进行咬(牙合)重建可显著改善牙齿咀嚼效能,恢复牙列完整,且不易发生基牙继发龋,舒适、美观,建议临床加以重视并推广应用.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