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肘部骨折初诊为桡骨头半脱位15例分析

    作者:陈洪安

    我院2003~2006年收治小儿肘部骨折15例,在外院或我院门诊初诊为桡骨头半脱位,分析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8)/(12)~4(2)/(12)岁,中位平均年龄3(2)/(12)岁,其中男8例,女7例;6例为摔倒伤,9例受伤原因不明;10例有桡骨头半脱位病史,其中6例直接按再脱位主诉就诊;初诊时肘关节拍片3例,均报告无异常.本组患儿初诊均按桡骨头半脱位试行手法复位(2例衣外整复),无效后复诊或转诊拍片确定为肘部骨折.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桡骨完全缺如1例分析

    作者:杜宇辉;吴松

    我院于2011-05-12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胎儿肢体畸 形为Ⅰ型:即桡骨完全缺如,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女,29岁.孕2产1,孕33周.2009年孕足月剖宫产一次. 无不良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家族无同类病史.行常规超声 检查,使用仪器SONLINE PREMIER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超声所见:宫内见单活胎、头位, 双顶径8.5 cm,股骨长6.0 cm,胎心音131次/min,羊水深度 为8.6 cm,指数为18.1 cm,胎儿颈部见“U”形压迹,颅后窝池 宽约1.2 cm.胎儿双上肢前臂纵切和横切图均只能显示一根 骨回声,而不能显示双骨回声,手因缺少桡骨的支持而明显向 桡侧偏斜,与前臂成角,呈钩状,手指可显示.超声诊断:(1)单 活胎头位;(2)胎儿肢体畸形(桡骨完全缺如?);(3)脐带绕颈; (4)羊水过多;(5)颅后窝池增宽.立即建议孕妇到上级医院复 查,结果和我院超声诊断相同.

  • 再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作者:谷守滨;闫景龙;郭铁芳;郝晨光;杨显生;付海亮

    目的:制备仿生化的组织工程人工骨,观察分析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选取44只3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受体,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人工骨组36只(兔左侧桡骨缺损),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36只(兔右侧桡骨缺损),空白对照组8只.②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于双侧桡骨中段作纵形切口,显露桡骨,建立双侧桡骨15 mm长的桡骨-骨膜缺损模型.③组织工程人工骨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植入前该复合物与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混合培养5 d;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物,不使用促骨化、血管化的细胞因子及种子细胞;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旷置,不予任何充填物.④各组术后每天肌注青霉素40万u,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12只/次.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电镜检查,观察人工骨的骨化、血管化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选取44只大耳白兔作为受体,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的骨缺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组织工程人工骨组在成骨速度、成骨质量、血管化程度等方面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②新生骨及新生血管定量分析表明,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的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能够加快人工骨骨化和血管化的进程,有效修复骨缺损.

  • 定量超声技术评估组织工程骨修复家兔桡骨的骨强度

    作者:赵勤鹏;范清宇;鱼兵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 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 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 890±99),(3 010±108),(3 106±116)m/s;(2 720±96),(2 910±101),(3 100±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 下尺桡关节损伤后解剖学修复及其功能重建特征

    作者:方永超;顾德毅;虞堂云

    目的:总结近年来下尺桡关节损伤在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下尺桡关节损伤方面的文献.①对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3-01/2005-04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词为"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②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5-01/2004-12文献,检索词为"下尺桡关节",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条件:①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排除条件:①下尺桡关节肿瘤、畸形、退行性变类文献.②重复研究文献.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41篇关于下尺桡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文章,重点引用文献23篇,排除118篇.资料综合:①解剖和生物力学:在外科手术中,如果要保持正常的生物力学,下尺桡关节的解剖完整性应该保持.②损伤机制和诊断特点:对前臂损伤进行详细的查体尤其重要,一定要对受伤部位的上下关节详细检查,并对肘关节损伤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有清楚认识.利用一些较新的技术能增加早期诊断正确率.③治疗:下尺桡关节损伤保守治疗:采用前臂完全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Ⅰ型脱位)36例,效果优良;早期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直接经皮钳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这种方法具有固定物体积小,固定牢,操作简单的优点;晚期则必须进行补救手术,包括尺骨小头切除术、Sauve-Kapandji术、韧带转位重建术、旋前方肌骨膜瓣转位术、尺骨缩短或桡骨延长术等,各手术有其各自优缺点及适应症,但或多或少都残留一定的后遗症,应尽量做到远端尺桡关节的解剖学重建.结论:下尺桡关节损伤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避免后遗症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 雪旺细胞对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影响

    作者:连峰;崔勇;陈会超;吴立文;曲敬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对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IOBs),并从乳兔中提取雪旺细胞(SCs),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5组:支架材料组(B组)在骨缺损处植入纳米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IOBs/支架材料组(C组)在骨缺损处植入种植IOBs的支架材料;SCs+支架材料组(D组)骨缺损处植入种植SCs的支架材料,IOBs/SCs/支架材料组(E组):骨缺损处植入同时种植IOBs和SCs的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A组)在骨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术后8周评估各组大白兔桡骨缺损部位新生骨的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周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B组、C组、D组骨缺损部分愈合,C组、D组优于B组,E组骨缺损完全愈合,而A组骨缺损未愈合.HE染色结果显示:8周时同B组或C组或D组比较,E组成骨细胞和骨小梁数量多,骨修复快;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在E组中的表达较其他组别明显增多.[结论]SCs能够显著促进工程支架材料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同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表达紧密相关.

  • 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在外伤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吉平;彭磊;宾捷;徐高兵

    [目的]探讨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在外伤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到2016年4月96例外伤性桡骨远端C型(AO分型)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C1型38例,C2型39例,C3型19例,采用掌侧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采用影像学测量相关参数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随访21.36(9~3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功能优良率为87.5%(84/96);术后并发症腕部疼痛压痛者10例,手指屈伸受限5例,骨性关节炎4例,屈肌腱粘连2例;未见内固定失败、肌腱断裂、神经损伤.[结论]采用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伤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较好的恢复桡骨高度,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 桡骨头损伤后应力传导有限元分析

    作者:宋晖;曾智;杨俊涛;王晓旭

    [目的]探讨桡骨头损伤后应力传导改变,为复杂的桡骨头骨折寻求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正常成人肘关节及前臂影像数据,将其导入相关实验处理软件建立肘关节及前臂不同位置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随后生成桡骨头不同程度损伤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应力加载计算桡骨头在前臂处于不同位置、不同屈肘角度及桡骨头不同程度损伤后应力传导的改变.[结果]再次验证了肱桡关节占肘关节应力传导的主导地位;桡骨头损伤后应力传导相应减低,肱尺关节外侧面应力传导相应增大,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桡骨头对于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临床上各类桡骨头损伤应尽可能重建桡骨头,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 小儿桡骨头脱位的原因与治疗

    作者:任德胜;王保利;熊斌;吴欣乐;易申德

    目的探讨小儿桡骨头脱位的原因与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小儿桡骨头脱位病例的病史、症状、X线摄片、术中所见,手术处理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处理包括(1)常规行桡骨头切开复位并克氏针固定4周.(2)环状韧带复位和修补11例;用带蒂前臂背侧深筋膜条重建17例.(3)13例尺骨成角畸形明显者作凹侧尺骨不完截骨凸侧手法加压矫形;15例尺骨无明显成角畸形者未作处理.结果16例为孟氏骨折错漏诊,5例为孟氏骨折早期处理不当,4例为先天性,3例难以确定.治疗后25例桡骨头复位良好,3例仍有半脱位.21例前臂旋转功能正常,7例有轻度障碍.结论小儿桡骨头脱位主要是孟氏骨折误诊所致,应早期手术治疗.桡骨小头的良好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环状韧带的修复或重建,尺骨成角畸形的矫正是手术操作的关键.

  •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病因探讨

    作者:景应书;董强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好发于1~6岁的幼儿,是儿外科门诊的常见病,现将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病例总结如下:

  • 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作者:胡运生;李文海;马保安;张勇;范清宇

    目的 利用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比较评估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利用腺病毒载体Adeno-XTM将hBMP-2基因转染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扩增3周后接种于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构建成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A组);将自体BMSCs培养扩增3周后接种于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B组)和单纯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C组)作为对照组,与A组同时回植于供体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另外骨缺损模型自行修复组(D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摄影,99mTc-MDP SPECT和组织学检查并比较其骨愈合率.结果 实验组(A、B、C组)骨缺损部位均有新骨生成,12周时,均能达到骨性愈合,而空白对照(D组)仍为纤维组织充填;A组成骨数量,成骨速度和骨愈合率均高于B、C组,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成骨能力强,骨愈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