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蒋雪松

    我院2003-10~2004-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8例,效果良好.体会如下.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摘除术的护理

    作者:蒋雪松

    2004-12~2005-03我院周围血管科采用血栓摘除术选择性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13条肢体),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黄会英

    我科2007-01/2007-12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实施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崔健;周汝航;石亿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方法: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n=42)和静脉溶栓组(n=42),联合组采取导管溶栓联合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静脉溶栓组采取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溶栓效果和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16.9±6.2)h和总溶栓时间(74.8±26.4)h均短于静脉溶栓组(P<0.05),尿激酶用量(312.5±121.7)万U亦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5.2%,高于静脉溶栓组的73.8%(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大腿周径差(1.5±0.9) cm和小腿周径差(1.3±1.0) cm均小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远低于静脉溶栓组的31.0%(P<0.05).结论: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迅速,药物用量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腔内治疗

    作者:张希全;崔佳佳;王义平;朱亮;潘晓琳;公斌;张建欣

    目的:探讨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31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侧277例,右侧38例.均行局麻下患侧股静脉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机械性血栓抽吸或配合Fogarty球囊取栓,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后根据血栓清除情况,行抗凝或置管溶栓治疗.结果: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术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清除Ⅲ级(清除率>95%)80.32%、Ⅱ级(清除率50%~95%)18.09%、Ⅰ级(清除率<50%)1.59%.支架植入后,治愈86.03%、显效10.79%、好转2.54%、无效0.64%.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小于入院时(均P<0.05).随访通畅率分别为3~6个月95.87%,7~12个月95.53%,13~24个月94.25%,25~36个月92.33%.结论: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恢复时间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双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附21例报告

    作者:曾昭凡;肖占祥;戚悠飞;李振振

    目的:探讨应用双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并发急性肺栓塞(AP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对21例LEDVT并发APE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导管碎栓、溶栓及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APE发生部位:肺动脉主干2例、左肺动脉8例、右肺动脉6例、叶肺动脉5例;LEDVT发生部位:左侧9例、右侧12例.结果:21例患者均完成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双介入治疗.术中即刻造影显示2例肺动脉主干完全开通,左/右肺动脉干8例完全开通,6例大部分开通,5例叶肺动脉部分开通.肺动脉压由(52±7) mmHg降至(27±4)mmHg,PaO2由(62±6)mmHg升至(82±6)mmHg(均P<0.01).患肢血管彩超检查示血栓均有不同程度溶解,血流全部或部分恢复.健患侧膝上、下15 cm周径差分别由(9.0±4.0) cm和(5.0±2.0) cm降为(2.3±0.9) cm和(1.0±0.7) cm(均P<0.01).结论:对LEDVT并发APE患者的双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恢复肺灌流量,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全身情况,以及溶解患肢深静脉血栓,改善肢体循环,减轻肢体症状,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介入治疗与系统溶栓疗效的比较

    作者:李长海;张希全;朱伟;董戈;张清;郭峰

    目的:比较综合介入治疗与系统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年间收治的229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采用血栓碎吸、溶栓等综合介入治疗(A组),其中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53例,采取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辅助处理,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另107例(B组)行尿激酶,肝素抗凝等系统溶栓治疗.结果:平均住院天数A组(6.2±2.2)d,B组(10.5±2.4)d;2周后复查,A,B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8%,14.02%和96.72%,7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85个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 cm,B组为(1.42±1.35) cm;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分别23.15%,9.26%和0,B组分别为50.51%,80.81%和9.09%,A组静脉通畅率为81.48%,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率为57.41%,B组为65.66%和1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对急性混合型LEDVT的近期、中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并发腹膜后巨大血肿2例

    作者:何崇武;赵艳平;徐志涛;刘强;杨兴龙

    1 病例报告例1 女,64岁.因左下肢肿痛7d急诊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检:体温36.2℃,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67 mmHg(1 mmHg=0.133 kPa),左下肢肿胀明显,活动受限,活动后疼痛加重.彩超示:左侧髂、股、腘静脉血栓形成,双侧股深动脉斑块形成.结合病史及入院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红细胞4.42×1012/L,血红蛋白127 g/L,红细胞比积0.380;血生化检查:ALT 91 U/L,AST 71 U/L,电解质正常.后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华法林口服,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滤器型号:先健科技Aegisy(R)腔静脉滤器),手术操作顺利,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 急性深静脉血栓诊疗新理念

    作者:刘建龙;张蕴鑫

    急性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多发病,由于地域医疗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尤其是诊断理念的落后导致临床猝死率高,近期治疗效果较差,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高危人群的静脉血栓栓塞(VTE)防治筛查理念亟需贯彻各级医疗中心甚至于社区疾病防控中心,加强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隐匿性DVT的早期诊断率是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根本途径,按病情发展阶段的主观与客观需求、借助于先进的医疗器材及时进行"血栓清除"是减少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适时解除DVT复发之解剖病理基础很有必要,治疗期应严格管理、综合治疗,以期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大腔导管取栓与单纯溶栓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希全;王义平;朱伟;李长海;郭锋;董戈;张清

    目的:比较大腔导管取栓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58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327例(A组)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另131例(B组)接受尿激酶系统溶栓治疗.结果:A组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平均住院时间A组6.5 d,B组9.5 d(P<0.05);治愈率A组94.8%,B组37.4% (P<0.05).术后36~48个月,双下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 cm,B组为(1.42±1.35) cm (P<0.05);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发生率,A组分别为27.83%,13.15%和0,B组分别为55.73%,83.97%和9.16%(均P<0.05);A组静脉通畅率为90.83%,瓣膜功能正常率为73.09%,均明显高于B组(37.41%和15.27%)(均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1.76% (P<0.05).结论:大腔导管取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纯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