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透析患者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附4例临床报告

    作者:方路;张芸;周蓉;张书富;陈德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例血液透析冠心病患者在强化透析及水化治疗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结果4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2例为多支病变,行PTCA置放支架4个,1例行钝缘支血管瘤栓塞.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肾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行心脏介入性治疗,可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病因的病死率.

  • 普罗布考对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管壁原癌基因c-myc 表达的影响

    作者:岳欣;潘其兴;李继福;张薇;田奉正;刘春生;马道新;李贵双;陈玉国;于爱琴;马玉林;杨凯

    目的:通过建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观察普罗布考对血管内膜增生及管壁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New Yorkshire良种猪19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 1头,普罗布考组8头,均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喂饲6周,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普罗布考组于术前4周给予普罗布考1g,bid ,至实验结束.常规病理制片,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myc 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损伤动脉内膜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增生,呈偏心性增厚 ,普罗布考组内膜增厚程度明显减低.对照组c-myc mRNA相对表达强度为(2.73±0.51) ,明显高于正常动脉[(0.82±0.09),P<0.05],普罗布考组c-myc mRNA相对表达强度为(1.44±0.25),较对照组减弱(P<0.05),但仍高于正常动脉(P<0.05).结论:普罗布考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c-myc表达和内膜增生的作用.

  • 冠状动脉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

    作者:张大东;蔡煦;沈卫峰;Francois Schiele;Jean Pierre Bassand

    目的 对4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冠脉)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并评价造影和IVUS及一个月临床结果。方法 本文采用支架置入IVUS标准: 支架内截面积≥近端和远端相关血管腔截面积平均值的80%,结合抗血小板药以防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结果 支架置入后25例达到标准, 不需再扩张; 14例IVUS不满意者(造影结果良好)过扩张支架,支架内截面积增加25.7%(P<0.05); 2例因超声导管未跨过支架无超声资料。终35例(90%)得到满意IVUS(支架内小截面积8.5±2.2mm2), 结合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治疗,无一例死亡、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 IVUS是一指导冠脉支架置入安全有效手段。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临床评价

    作者:陈玉国;徐峰;张运;李继福;李贵双;纪求尚;刘同涛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ST段抬高型AMI患者133例,分别行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直接支架组,8l例)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常规支架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后TIMI分级和心电图、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基础临床特征、TIMI 3级和无复流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直接支架组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支架组(P<0.05),而平均LVEF显著高于常规支架组(P<0.05),且ST段无回落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型AMI中适当的冠状动脉病变,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而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再灌注和近期预后.

  • 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对血透冠心病患者的疗效

    作者:毛志国;叶朝阳;赵学智;张玉强;梅长林

    我们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3年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共12例.并将介入治疗对于MHD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风险作一初步探讨.

  • 血管内膜修复中血小板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刘朝中;王军;朴龙松

    目的探讨兔髂动脉内膜损伤修复--血管狭窄、扩张、再狭窄过程中与血小板有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建立狭窄与再狭窄的动物模型,观察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血小板生成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结果兔髂动脉损伤后,血小板生成素在第7天明显升高,由(0.065 2±0.010 2)ng/L增至(0.131 8±0.052 4)ng/L(P<0.05),14 d降至术前水平.对狭窄部位扩张后第7天再次升高,由(0.045 4±0.017 2)ng/L增至(0.126 9±0.013 9)ng/L(P<0.0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则在术后1h明显升高,从(1.198 7±0.140 6)pg/L增至(1.682 8±0.248 1)pg/L.术后7 d回降至(0.970 4±0.075 3)pg/L.狭窄部位扩张后再升至(1.441 3±0.101 6)pg/L,术后21 d降至(0.972 8±0.233 7)pg/L(均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仅于狭窄部位扩张的当天明显升高,由(0.118 1±0.010 5)mU/L至(0.168 7±0.028 9)mU/L.结论血管内膜损伤和修复再损伤时可引起血小板生成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