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颅骨锁固定切除桥小脑角区病变

    作者:刘瑞太;王建国;赵允刚;刘光辉

    目的 设计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颅骨锁固定的手术入路取代传统的手术入路.方法 对26例患者(出血病人18例、听神经瘤病人5例、脑膜瘤病人3例)采用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颅骨锁固定的手术入路.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其中出血病人18例、听神经瘤病人5例、脑膜瘤病人3例,所有病例骨瓣均复位满意、病变全切,3例出现残腔迟发血肿,锥孔引流后消失,随访3个月脑瘤患者无复发,骨瓣无移位.结论 作者认为,跨横窦幕上下联合骨瓣开颅,尤其适用于桥小脑角区骑跨小脑幕上下的脑膜瘤和血肿,术野显露更加充分,有利于病变组织的完全切除,减少了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术后骨瓣的复位固定又确保了对横窦的颅骨保护,减小了术后颅骨缺损的面积.

  • 桥小脑角区病变的MRI表现

    作者:平小夏;孟倩;田霞;陆紫微;谢道海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占位性病变在磁共振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方法 分析83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PA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重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轮廓、瘤周水肿、周围结构的改变、平扫及增强后的信号强度.结果 本组83例CPA病变中,听神经瘤50例,脑膜瘤13例,表皮样囊肿13例,三叉神经瘤4例,蛛网膜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肿瘤位于左侧CPA区38例,右侧CPA区45例.术前定位准确率为98.8%,定性准确率为95.2%.结论 MRI检查是检查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该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桥小脑角区病变39例MRI诊断体会

    作者:翟跃杰;吉金钟;王勇

    桥脑和小脑交界的区域称为桥小脑角区,内听道和三叉神经是桥小脑角区重要的解剖结构.桥小脑角区可发生多种病变,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1].作者分析了39例桥小脑角区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并探讨MRI对桥小脑角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 3D-CT颅骨重建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

    作者:罗正祥;刘英亮;章文斌;杨坤;胡新华;邹元杰;张岩松;阚文武

    目的 探讨3D-CT颅骨重建在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开颅22例,右侧18例.术前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重建颅后窝骨质,明确横窦、乙状窦静脉窦沟及星点、顶乳缝前角、枕乳缝、二腹肌沟,在颅骨内表面借横窦乙状窦沟交界处设置"关键孔",颅骨外表面测量"关键孔"与顶乳缝前角、星点及二腹肌沟距离及角度.根据术前规划进行开颅.结果 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无明显骨质缺损,开颅快捷."关键孔"能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有34例,未能清晰暴露6例.左侧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距离为6.7~20.6 mm,平均(14.0±3.6)mm;右侧6.9~19.4 mm,平均(13.9±3.7)mm.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连线及星点与二腹肌沟连线组成的角度左侧(4~45)°,平均(25±12)°;右侧(4~49)°,平均(24±13)°.结论 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协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操作简单快捷,骨瓣缺损少,有利于静脉窦保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