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癌的螺旋CT三维重建研究及外科应用评价

    作者:鲍翔;赵春林;袁家长;杜宇明;李兰启;段华秀;石群;王友良;李焕刚;赵惠明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大肠癌外科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选20例有低张气钡灌肠造影及病理证实的大肠癌,行低张充气螺旋CT扫描,表面覆盖显示(SSD)、容积漫游技术(VRT)、多平面重组(MPR)等三维重建;另10例行常规及低张注生理盐水CT检查.本法与造影、常规CT、低张注水CT及手术、病理对照观察.结果:常规CT检出率为4/10;低张注水CT检出率为7/10;低张气钡灌肠造影检出率为20/20;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率为20/20.前三者在检出率或观察内容上均有各自限度,后者可弥补.结论:SSD、VRT可显示6mm隆起病变和3mm管腔狭窄,VRT可显示1mm细沟凹陷;MPR对轻微的肠壁增厚、僵硬很敏感,能准确判断病灶外侵程度;SSD酷似内窥镜,VRT可比低张气钡灌肠造影,SCT三维重建可一法多用.

  •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作者:王映飞;林剑军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7月共20例经X线诊断并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患儿腹部平片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管状积气。钡剂灌肠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均无明显扩张段及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仅1例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20例患儿24~48 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钡剂潴留。结论: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 小儿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的X线表现

    作者:徐健;梅海炳;高军;高继勇

    目的 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chalasia , IASA)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期间27例经临床确诊IASA患儿的钡剂灌肠X线影像资料,分析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形态,扩张程度,管壁边缘光整度. 结果 27例患儿在钡剂灌肠时虽强烈哭闹但不见像同龄儿迅速排出稀钡液;25例患儿肛门管以上直肠或乙状结肠肠管扩张;22例患儿直肠管壁时而出现单发或多发局限性憩室样凸出影,时而凸出影消失管壁变平,其中有4例患儿沿肛门管两侧向下凸出. 结论 X线检查对于诊断小儿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具有重要价值,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

  • 先天巨结肠伴巨大粪石形成一例

    作者:韩莉

    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发现左下腹包块3个月余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发现左下腹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快,无压痛及其他不适,自以为是粪便自行灌肠及口服果导片,症状未见缓解,3个月来包块逐渐增大,自觉排尿困难,饭后腹胀明显,来我院就诊,行腹部CT检查后,以左下腹包块、先天性巨结肠入院治疗。既往史:患者有先天性巨结肠病史60余年,未行任何手术治疗。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淋巴结,左下腹可触及一约婴儿头大小包块,质软,活动度差。影像学检查:CT 全腹平扫加增强可见降结肠乙状结肠移行部均匀增厚,降结肠明显扩张,其内可见一巨大不规则密度略高影,腹腔内周围脏器受推移(图1),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下消化道钡剂灌肠造影:注入钡剂后,直肠乙状结肠、结肠各段及盲肠依次显影,降结肠明显扩张,近乙状结肠变狭窄,降结肠内可见一类圆形巨大浮物,大小约10.0 cm×9.5 cm,密度均匀(图2),依肠管上下活动,活动度可,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伴巨大粪石形成。手术:逐层进腹,无腹水,肝胆胰无异常,乙状结肠直肠、小肠粘连,乙状结肠小肠冗长、纡曲扩张明显,扩张肠壁肥厚,弹性差,肠管内可见拳头大小的粪石,乙状结肠与直肠连接处变窄,游离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切除扩张肠管降结肠直肠吻合。巨检及病理:切除结肠组织一段,切开结肠内粪石,大小为11 cm×10 cm,肠管扩张处周径20 cm,狭窄处直径0.8 cm,可见结肠肠管内巨大粪石、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管肌层增厚出血伴神经细胞丛减少。

  • 三腔导尿管和集尿袋在老年患者钡剂灌肠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陈海珠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行钡剂灌肠检查后使用集尿袋连接三腔导尿管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抽样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用一次性灌肠袋连接肛管后灌入钡剂,检查结束嘱患者上厕所排出钡剂,实验组采取钡剂灌肠检查前三腔导尿管引流腔连接集尿袋,检查完毕暂时不抽出气囊中的生理盐水,待患者排出钡剂在集尿袋里后再抽出三腔气囊导尿管的生理盐水。结果使用集尿袋连接三腔导尿管行钡剂灌肠,患者不必急忙赶着上厕所排放钡剂,有效预防钡剂外溢和跌倒的风险。结论改进方法可以降低钡剂灌肠后排出钡剂过程中产生的不适,预防跌倒的不良事件发生。

  • 一种灌肠保护装置的研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冷富萍;刘平;李明祥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和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还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以及水分等治疗目的,在临床中应用已较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所开展的钡剂灌肠造影是检查小肠、结肠病变的一项基本方法,将钡剂通过肛管灌注到肛门内指定位置[1-3].通常将受检者安排在放射诊疗设备台上进行钡剂灌肠造影,由于高龄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等疾病原因,部分患者在灌肠后会有钡剂流出或从肛门喷溅等现象,污染了操作台和检查床单,造成检查延迟,影响患者的等候时间,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同时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对检查环境的影响[4-7].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不断试验研制了一种灌肠保护装置,自2016年2-12月,部分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的200余例临床患者进行试用,在灌肠操作过程中均能不同程度的避免喷溅,避免了对检查过程影响,提高工作效率,且使用方便、效果满意.

  • 直肠粘膜活检与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在3月龄以下儿童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陶亮桥

    目的 :探讨直肠粘膜活检和钡剂灌肠造影在3月龄以下HD患儿的诊断中的差异和特点.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手术根治的87例3月龄以下的HD患儿的直肠粘膜活检和钡剂灌肠造影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87例临床确诊HD的患儿,术前均作两种检查,直肠粘膜活检85例提示HD,2例未提示;钡剂灌肠造影81例提示HD,6例未提示.直肠粘膜活检诊断3月龄以下患儿先天性巨结肠阳性率97.7%,钡剂灌肠造影诊断阳性率为93.1%,未发现显著性差异(McNemer检验的结果,p=0.289).结论 :直肠粘膜活检诊断和钡剂灌肠造影在诊断准确率上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直肠粘膜活检检出阴性或钡剂灌肠造影检出阴性的病人中,HD疾病类型有差异,由此可见,联合使用可减少3月龄以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漏诊和误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