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30例疗效观察

    作者:谯时文;姜淮芜;袁淼

    目的 观察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0例T1~3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 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多排螺旋CT在诊断胃癌侵犯胃裸区中的价值

    作者: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卢春燕;朱捷

    目的研究胃癌侵犯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的CT表现和解剖基础,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的CT资料,其中GBA受累56例(28.6%),按解剖部位分为近侧胃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PGC)组和远侧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组.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比较PGC组和DGC组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差异.结果 56例中,有46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10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癌侵犯GBA病例的CT征象有: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间的薄层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类圆形淋巴结;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膈下腹膜后间隙淋巴结肿大.PGC组中,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为70.0%(42/60),而在DGC组仅为10.3%(14/13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结论 PGC侵犯GBA的出现率高于DGC.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多排螺旋CT在术前评价GBA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胃裸区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鹏;陈卫霞;闵鹏秋

    目的研究胃裸区(包括其后方、胃膈韧带内脂肪)局部无病理改变情况下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择上腹腔积液但病变未累及胃裸区的病例共30例,观察无病理改变的胃裸区显示率、CT表现特征; 同时对炎症、肿瘤侵犯胃裸区的病例,观察病理情况下胃裸区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上腹腔积液患者30例,CT扫描均显示胃裸区的存在,其显示率为100%.于胃-食管连接平面开始出现胃裸区,肝十二指肠韧带、网膜孔平面胃裸区完全消失,即胃裸区终止于该平面上方;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平面胃裸区范围大,在该平面胃裸区左右间距(即胃膈韧带左右层间距)平均值为(4.39±0.08)cm (3.8~5.7 cm).急性胰腺炎侵犯胃裸区主要表现为胃裸区肿胀、增宽; 平滑肌肉瘤侵犯胃裸区,肿块与膈肌脚分界不清; 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侵犯胃裸区表现为胃裸区增厚、其内见小结节状或肿大融合的淋巴结.结论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详细观察胃裸区的变化,有利于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全面、准确诊断,并有助于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

  • T3-4N0-2M0近端胃癌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30例疗效观察

    作者:袁淼;谯时文;姜淮芜

    目的 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T3-4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0例T3-4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较B组患者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 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MRI对可切除性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宇;陈繁;陈天武;陈艳丽;吴兰;张小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RI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39例,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对胃裸区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有31例,其中MRI正确诊断占30例(96.8%);胃裸区未受侵犯8例,MRI诊断正确占6例(75.0%).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否侵犯胃裸区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36/39)、96.7%(30/31)、75%(6/8),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3,P<0.05).结论 MRI是判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有无侵犯胃裸区的较好办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可视人项目与CT研究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空间关系

    作者:郝义勇;徐浩铜;向轲;骆助林;吴毅;田伏洲

    目的 探究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的解剖定位及其与毗邻间隙的空间关系,为侵犯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病变的诊断和术前计划提供帮助.方法 在中国可视人数据库的上腹部连续横断面图像及相对应的CT图像,以及基于二者的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对比观察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的解剖定位及其与毗邻间隙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其与胃裸区的关系.结果 左膈下腹膜外间隙由左膈下脂肪间隙和胃裸区共同构成;左膈下腹膜外间隙在前内侧和右后方分别与小网膜和肝裸区毗邻.结论 本研究是将可视化项目用于探讨腹部间隙毗邻关系乃至通联关系的有益尝试,可视化项目的应用将推动如急性胰腺炎和腹腔内转移癌等腹部疾病的动态扩散的研究.

  • 近侧胃癌胃裸区受侵及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前判断及临床价值

    作者:王跃生

    目的:研究近侧胃癌(PGC)侵犯胃裸区(GBA)的术前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GC病人的CT、B超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经手术证实是PGC侵犯GBA,观察其术前影像特征,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37例CT及B超表现为肿瘤侵犯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左膈肌脚或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结论:PGC侵犯GBA术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术中癌灶的完整切除、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改善PGC的预后.

    关键词: 近侧 胃癌 胃裸区 预后
  • 急性胰腺炎中胃裸区和左肾上腺受累的腹部CT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郇卫洲

    目的 通过腹部CT扫描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患者身体中左肾上腺和胃裸区的受累特点,评估分析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7例AP患者,结合其CT表现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18例患者左肾上腺受累(Left Adrenal Gland Involvement,LAGI),29例患者胃裸区受累(Gastric Bare Area Involvement,GBAI),CT扫描结果显示的两个部位的受累情况能对并发症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阳性值进行较高预测.结论 CT扫描显示的左肾上腺和胃裸区受累特点可显著表现AP特征,作为AP的预后指标.

28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