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作者:赵雨春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对患者所采取的内镜切除方法、成功切除率及是否在术后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研究所选取的27例患者,成功完整剥离肿瘤25例(92.59%),其中26例接受了内镜粘膜下挖除,1例接受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后病理提示,23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间质瘤,1例为间质脂肪瘤.对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对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切除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具体的切除方法需依据患者的肿瘤临床特征来进行选择.

  • Siewert 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佳淋巴结清扫术式的探讨

    作者:段晓峰;弓磊;马明全;岳杰;唐鹏;尚晓滨;姜宏景;于振涛

    目的 探讨经右胸入路的Ivora-Lewis (IL)和经左胸入路的左开胸(left transthoracic,LTT)、左胸腹联合(left thoracoabdominal,LTA)3种手术方式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行手术切除的196例SiewertⅡ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入组条件的136例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IL组(47例)、LTT组(51例)和LTA组(38例).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比例法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近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近端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程度,术后死亡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LTT组有合并体质量下降、糖尿病和心脏疾病增多的趋势(P=0.054,P=0.075及P=0.063).IL组手术时间长于LTT组和LTA组(223.8 min对149.2 min对166.2 min,P=0.000),但出血量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3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8),但IL组离体近端切缘长度大于LTT组和LTA组(3.8cm对2.4cm对1.9 cm,P=0.000).IL组总淋巴结清扫个数大于LTA组及LTT组(21.2对14.3对10.7,P=0.000),IL组胸腔淋巴结清扫个数大于LTT组及LTA组(7.8对2.6对1.0,P=0.000),IL组和LTA组腹腔淋巴结清扫个数大于LTT(13.7对13.3对8.0,P=0.000).IL组胸腔各站淋巴结清扫比例高于LTT组和LTA组(P<0.05),LTT组下纵隔各站淋巴结清扫比例高于LTA组(P<0.05);3组贲门旁、胃左动脉旁及胃小弯淋巴结清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L组肝动脉旁、脾动脉旁及腹腔干淋巴结清扫比例高于LTT组及LTA组(P<0.05).3组患者在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右胸入路的Ivor-Lewis术较传统的经左胸入路不会增加SiewertⅡ型AEG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比例,获得满意的近端切缘长度,且对于胸、腹腔淋巴结清扫优于经左胸入路,有待进一步随访及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CD151、MT1-MMP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苗杰;郭秀芳;许欣;姚冬颖;刘晓丽;齐蕾;付琳;李永才

    目的:观察CD151、MT1-MMP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该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正常黏膜组织、40例异型增生黏膜组织和172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CD151、MT1-MMP的表达。结果CD151和MT1-MMP在正常黏膜组织、异型增生黏膜组织和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0.0%、78.3%和13.3%、22.5%、79.1%,二者在正常胃组织、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逐渐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CD151、MT1-MMP在分化程度低、侵及浆膜层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未侵及浆膜层以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 CD151与MT1-MMP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D151和MT1-MMP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且CD151和MT1-MMP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可能起协同作用,共同参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胃交界部病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薛峰;丁岩冰;吴大成;王远志;陈姚生;吴健;肖炜明;邓彬

    目的 比较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胃交界部(EGJ)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27例及MBM治疗的25例EGJ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54.8±13.5) min,明显长于MBM组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6.2±9.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SD组手术成功率96.3%,穿孔发生率3.7%;MBM组手术成功率100%,穿孔发生率4.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MBM可安全有效治疗EGJ早癌及癌前病变,与ESD比较具有安全、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的优点.

  • 贲门解剖和组织学部位及其与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申秋;王立东

    传统上,贲门系指连接食管末端与胃底之间的一段区域.但由于这一部位的结构较复杂,有关贲门解剖和组织学定位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的结论.

  • 从新指南解读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谭锋维;薛奇;牟巨伟;高禹舜;毛友生;王大力;赵峻;李宁;王镇;高树庚;赫捷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在国内传统上常常称为贲门癌.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虽然在肿瘤的命名、手术入路、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但一直以来也存在较多争议.我们通过分析各学会新的指南与分期系统,结合新文献,探讨目前 EGJ外科治疗中的争议与共识.

  •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作者:钟芸诗;李全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姚礼庆

    目的 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 mm,平均手术时间45.1 min,平均出血量50.0 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文君;陆婷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如北美、欧洲、亚洲,均出现胃远侧端肿瘤发病率降低,而贲门癌和食管末端腺癌的发病率升高.在一些国家,腺癌在食管癌构成比中已超过鳞癌.在我国主要是贲门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对本病的发病特征了解甚少,仍不清楚此种变化的原因.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RO切除,但是手术治疗效果却不如人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发现时多是晚期.肿瘤生长位于两个空腔脏器的交界部,肿瘤的生长特征介于食管和胃腺癌之间,临近组织易受浸润,预后差,在外科治疗时需要一个较大的手术操作等[1,2].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关键词: 食管胃交界部 腺癌
  • MRI对可切除性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宇;陈繁;陈天武;陈艳丽;吴兰;张小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RI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39例,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对胃裸区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有31例,其中MRI正确诊断占30例(96.8%);胃裸区未受侵犯8例,MRI诊断正确占6例(75.0%).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否侵犯胃裸区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36/39)、96.7%(30/31)、75%(6/8),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3,P<0.05).结论 MRI是判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有无侵犯胃裸区的较好办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