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模式识别分子及其受体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徐雪峰;陈志敏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人类致病原,可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且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可导致广泛多系统、多器官的肺外并发症.但到目前为止,MP感染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来模式识别分子和受体在MP感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该文就模式识别分子(如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及其受体(如Toll样受体)在MP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作者:毛丽贇;吴延雷;伍建刚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NR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雾化吸入100 mg/kg PS,研究组静脉注射7.5 mg/k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100 mg/kg PS.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变化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12 h研究组PaO2[(89.38±4.72)mmHg]、pH值(7.40±0.02)高于对照组[(66.42±5.58)mmHg、(7.32±0.04)],PaCO2[(29.04±4.63)mmHg]低于对照组[(35.38±5.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15、11.454、5.545,均P=0.000);研究组住院时间、给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11.10±3.47)d比(18.61±8.72)d,(7.49±5.31)d比(14.32±11.61)d,(56.21±11.78)h比(78.22±18.3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3、3.425、6.473,均P=0.000).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PS可改善NRDS患儿动脉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给氧时间.

  •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艳红

    目的:观察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联合氨溴索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 NRDS患儿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另外对照组给予氨溴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珂立苏。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儿PaO2及pH值均升高,PaCO2值下降,其中两组PaO2及PaCO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1、13.16、29.89、2.98、5.11、8.13,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45.30±5.35)h、(10.01±2.24)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27±6.13)h、(17.24±2.39)d(t=26.78、20.94,均P<0.05)。结论珂立苏联合氨溴索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缺氧症状,降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改善患儿预后。

  • 无创与有创通气用于Ⅰ~Ⅲ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女好;庄泽吟

    目的 比较无创辅助通气-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有创辅助通气(即机械通气,C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Ⅰ~Ⅲ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 选择81例Ⅰ~Ⅲ级NRDS,CMV联合PS治疗的40例患儿作为有创组,应用无创辅助通气联合PS治疗的41例患儿作为无创组,比较两组的血气变化、治愈率、并发症、氧疗时间、住院费用及时间.结果 两组治疗后1h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治疗后6h、12 h、撤机前血气分析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且均呈上升趋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组治愈率95.0%,有创组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无创组与有创组比较,肺部感染率、慢性肺疾病发生率均低(22.0%与65.0%、14.6%与37.5%,x2=6.243、6.021,均P<0.01),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t=3.092、3.070,均P<0.05),住院费用也低(t=3.791,P<0.05).结论 无创辅助通气联合PS治疗Ⅰ~Ⅲ级NRDS,具有安全、高效、相对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尤其在基层医院.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解红艺;徐莉敏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儿予以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机械通气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9.31%,与对照组的75.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 h、12 h、24 h PaCO2、PaO2、pH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t=3.28、3.45、3.36、3.52、3.57、3.72、4.05、3.98、4.14、3.75、4.01、3.87、4.02、3.82、3.77、4.27、4.17、4.33,均P<0.05);观察组肺炎、慢性肺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2.17、4.85,均 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51.43±71.56)h、(26.73±11.4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39±124.28)h、(42.32±12.38)d(t=4.85、4.85,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2009年流行性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的变化

    作者:舒林华;张晗;尚云晓;宗志红;相云;刘立云;刘芬;崇维琨

    目的 探讨流行性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重症肺炎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在血清含量变化的特点,寻找肺组织损伤的生化指标.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8例甲流重症肺炎患儿(甲流组)和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含量,同时化验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等.结果 甲流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含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等低于对照组(P均<0.05);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流重症肺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含量可作为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检验指标.

  •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胎粪吸入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作者:常志霞;刘翠青;马海燕;刘素哲;李莉;邱向利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以及PS对氧合、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MA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PS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0、24 h和48 h检测两组患儿BALF中SP-A、SP-D和TGF-β1的含量,并同时记录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计算氧合指数(oxygen index,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结果 共入选45例,PS治疗组22例,对照组23例.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入院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开始时两组患儿BALF中SP-A、SP-D、TGF-β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 h后,PS组患儿BALF中SP-A、SP-D含量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GF-β含量P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PS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暴露时间分别为(71.1±6.1)h、(130.6±20.3)h,明显低于对照组(113.6±21.4)h、(148.6±2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组气漏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1,P=0.209);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7,P=0.033).结论 外源性PS治疗MAS通过抑制TGF-β1释放,从而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了肺损伤.同时应用外源性PS治疗MAS,改善了氧合,并缩短了氧暴露和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了病死率.

  • 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晚期重复应用

    作者:张炼;陈焯;常立文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生后第2周(晚期)是否会出现呼吸功能恶化,以及是否晚期需要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疗效如何.方法 对我院3年共89例新生儿HM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使用PS及使用的早晚将患儿分为早期使用组、晚期重复使用组、未使用组3组,对3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呼吸严重程度评分、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其中16例(18%)需晚期(生后2周后)重复使用PS.这些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 734±165)g];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升高;接受机械通气或nCPAP的时间明显比其他两组长,且更多采用了多种呼吸支持模式;晚期使用PS后48 h内的累计呼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下降.结论 部分患儿由于PS使用后耗竭,需晚期重复用药.这一发现有利于全面评估新生儿HMD的进程.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国盛;唐上英;廖燕;张俊玲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重症MAS病例随机分成两组,41例作治疗组,在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PS150~240 mg/kg治疗;42例患儿作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的不同时期,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1 h t=2.521,12 h t=3.423,24 h t=3.372,36 h,t=3.823,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1 h t=2.47,P<0.05,12 h t=3.724,P<0.05,24 h t=3.923,P<0.01,36 h t=2.783,P<0.05);治疗组呼吸机参数能早下调,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气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均显著少于对照组(t=5.15,9.52,χ2=8.38,11.7,P<0.05).结论 PS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气胸及VAP的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合成的影响

    作者:李涛;肖玉;王宏伟;麦根荣;徐少勇;谢集建;李东升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的影响,探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新途径.方法 孕19 d Wistar大鼠剖腹取胎鼠,原代培养肺泡Ⅱ型细胞,分成VEGF-165组、地塞米松组、VEGF加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测定肺表面活性物质总磷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鞘磷脂(SM)含量.结果 VEGF-165组、地塞米松组与VEGF加地塞米松组总磷脂及各成分含量增加,VEGF组和地塞米松组PC、SM、P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165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VEGF、地塞米松对肺泡磷脂各成分的影响各不相同,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增加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改善了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

  • 微小RNA-16对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作者:杨远;杨峰;贡永健;于新桥;王贝贝;周晓玉;周晓光

    目的 探讨微小RNA-16 (microRNA-16,miR-16)对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应用miR-16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抑制剂、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A549细胞,并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实验测定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6、SP-A、SP-B和SP-C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P-A、SP-B和SP-C蛋白水平.结果 模拟物组miR-16表达(34.11±1.79)明显高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1.65±1.07)及空白对照组(1.07±0.50),抑制剂组miR-16表达(0.36±0.05)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0.96±0.13)及空白对照组(1.05±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物组和抑制剂组与空白对照组、模拟物阴性对照组及抑制剂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A549细胞增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1.02±0.19、1.01±0.09、1.01±0.12)及模拟物阴性对照组(1.08±0.24、1.00±0.14、1.00±0.05)比较,模拟物组SP-A、SP-B和SP-C mRNA表达(0.58±0.16、0.67±0.05、0.61±0.12)降低;与空白对照组(1.02±0.19、1.01±0.09、1.01±0.12)及抑制剂阴性对照组(1.05±0.22、0.99±0.13、0.98±0.10)比较,抑制剂组SP-A、SP-B和SP-C mRNA表达(1.66±0.33、1.29±0.11、1.23±0.12)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SP-A、SP-B和SP-C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miR-16可抑制A549细胞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合成.

  • 合成的与天然的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系统评价

    作者:沈琪;吴铭;卢思广

    目的 比较合成与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7年12月31日,由3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同质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项研究(n=2392),均为A级.Meta分析提示:(1)蛋白类合成与天然的外源性PS对比预防新生儿RDS,其28 d的病死率OR=0.74,95%CI(0.54,1.03),纠正胎龄至36周的病死率OR=0.76,95% CI(0.56,1.04),24 h内RDs的发生率OR=1.28,95% CI(0.94,1.75),慢性肺疾病 OR=0.99,95%CI(0.75,1.31),脓毒血症 OR=1.01.95% CI(0.75,1.36),早产儿视网膜病 OR=1.12,95%CI(0.79,1.58),脑室内出血 OR=1.02,95%CI(0.79,1.32),1年内病死率OR=0.89,95% CI(0.67,1.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统计学异质性.(2)非蛋白类合成与天然的外源性PS对比预防新生儿RDS,其纠正胎龄至36周的病死率 OR=1.00,95% CI(0.78,1.29),慢性肺疾病 OR=0.99,95%CI(0.81,1.22),脓毒血症 OR=0.92,95% CI(0.74,1.13),早产儿视网膜病 OR=1.11,95% CI(0.78,1.56),1年内病死率 OR=1.04,95% CI(0.75,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8 d的病死率、24 h内RDS的发生率及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24 hRDs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天然PS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非蛋白类合成PS.结论 蛋白类合成PS其安全性、预防效果均不差于天然PS;非蛋白类合成PS的预防效果不及天然性PS,安全性与天然性PS无差异.

  • 肺炎病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S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绍芬;邓继岿;李晶;黄宝兴;郑跃杰

    .062,P>0.05);肺炎组Sat-PC/TPL和Sat-PC/T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83、3.938,P<0.001).结论 肺炎病儿肺泡灌洗液中PS降低,可能是导致肺炎反复或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PS替代疗法是肺炎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33 条记录 2/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