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影响

    作者:董建丽;吕小芹;张晓梅;徐洪秋;周希环

    目的 探讨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月行PICC置管单侧乳腺癌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3组穿刺侧上肢外展角度分别设为45°、90°、160°,置管静脉均选择健侧贵要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肘上置管,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进行B超检查,如果在颈内静脉发现导管末端显影,即判定为颈内静脉异位.结果 45°组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率为7.14%(5例),90°组为8.57%(6例),160°组未发生异位;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两两比较,160°组与45°组、160°组和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组和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90°和160°均可作为PICC的置管角度,可以不仅仅局限于90°,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置管角度,制订个性化的置管方案.

  • 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调整方法探讨

    作者:李向娟

    目的 探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调整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入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PowerPICC)导管且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恶性肿瘤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例.对照组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8.5±1.2)岁,于置管后0~10分钟时间段调整PICC导管位置;观察组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9.3±1.2)岁,于置管后25~30分钟时间段调整PICC导管位置.比较两组导管调整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调整成功者5例,成功率为42%;观察组12例均调整成功,成功率为100%.有效的调整方式为确定PICC导管开始发生异位的位置,将导管退回到发生异位前的1cm左右,在患者保持呼吸平稳的情况下抬高肩部大约30°并退出一部分导丝,待导管在人体中软化25~30分钟后再进行调整,可使导管有效地进入上腔静脉下端.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时,在置管后25~30分钟时间段进行调整可使其有效地进入上腔静脉下端.

  • 深吸气联合导丝后撤法对置管时颈内静脉异位复位的影响

    作者:周琴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能为需要长期化疗的患者提供安全、可靠及易于护理的输液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1].临床上因操作不当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导管异位是常见问题之一,其发生率12.5%~24.6%[2].导管异位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增加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对此,宁波市第二医院采用患者深吸气联合导丝后撤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判断颈内静脉异位

    作者:陈莎;闻曲;鲍爱琴;成芳;刘为红;王芬;桂琳君

    目的 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方法 将79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号390例分为对照组,双号40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于肘部置入PICC至预测长度后,将B超探头放置在颈内静脉体表处,观察有无PICC导管异位;观察组在用B超观察的同时,用20 mL注射器从导管尾端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2~3 mL,观察颈内静脉有无PICC导管异位.两组确认PICC置管成功后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结果 观察组异位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法可提高PICC导管异位判断正确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

  • 体位改良预防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

    作者:黎容清;江岱琪;郭振洁;吕玉洁

    目的 寻找合适PICC置管体位,以预防或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方法 将92例需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取常规体位,即患者平卧,置管侧上肢外展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锁骨,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取改良体位,即患者平卧,头枕5 cm高枕头,置管侧上肢外展45°~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患者配合抬高穿刺侧上肢,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结果 观察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位改良能有效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 预防PICC置管术中颈内静脉异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婷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术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1]、术后需要补充肠外营养、长期静脉治疗等患者.然而,受患者年龄、体型、情绪、血管解剖个体差异等不同因素影响[2],PICC置管操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到达上腔静脉,其中颈内静脉异位是常见的置管并发症.有研究[3]表明,PICC穿刺选择贵要静脉,其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Li等[4]进一步指出,选择左上肢肘上静脉穿刺能够显著降低置管异位和不良反应发生.因此,PICC专科护士在置管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各种减少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现对临床比较常见的几种预防颈内静脉异位的方式进行综述,探讨它们的适用范围,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一例运用呼吸运动改变回心血量调整外周静脉置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护理

    作者:叶琳;冯玉玲

    本文总结1例通过呼吸运动改变回心血量的方法,调整PICC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护理,分析了呼吸运动的原理,认为通过此方法调整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病人 PICC颈内静脉异位后,导管尖端到达了理想位置,恢复了导管的功能和作用。

  • 改良复位法在纠正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

    作者:耿红梅;王凌玲;包永华

    [目的]探讨改良复位法在纠正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 —2015年9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43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0月 —2016年12月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43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端坐位联合脉冲式冲管方法纠正导管异位,观察组采取端坐位后,先将导管内导丝撤出5 cm,再缓慢送管纠正异位,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 、复位次数和复位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位次数少于对照组,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复位方法可提高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复位成功率,减少复位次数,缩短复位时间.

  • 优化PICC置管过程中预防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研究

    作者:贺春华;毛美芬;徐文亚;高雪娟

    目的 观察视锐5TM超声导引系统引导下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中利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乳腺外科行血管超声仪引导下PICC置管的乳癌患者5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实验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阻断法.结果 实验组PICC导管尖端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及送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被阻断后患者的主诉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可达到安全、有效、简便、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并优化置管过程,也为静疗护士更好地开展PICC工作提供依据,终能给患者带来保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